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简答题1、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2、生物转化的Ⅰ相反应主要包括哪几个反应?你能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吗?3、影响毒物毒性的环境因素有哪些?4、急性毒性的实验目的是什么?5、如何对慢性毒性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6、化学毒物的致突变类型有哪些?五、简答题2、外来化合物对机体产生的损害作用具有哪些特点?3、化学物质的一般毒性作用机制有哪些?4、急性毒性试验观察的内容有哪些?5、亚慢性毒性试验剂量设计的原则是什么?五、简答题1、食品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2.影响外来化合物在胃肠道进行吸收的因素有哪些?3、影响毒物毒性的环境因素有哪些4、蓄积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什么?四、简答题1.什么是细胞内钙稳态?2.何谓慢性毒性及慢性毒性研究的目的?3.简述影响外来化学物毒作用的因素4.毒物是如何在体内贮存的?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简述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卫生控制的两个趋势。2、简述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分类。3、简述机体的屏障作用。4、Ⅱ相反应主要包括哪些结合作用?5、怎样进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设计?名词解释简答1在一定条件下,外源化合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选择毒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1)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或其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能力不同;(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4)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所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2毒性作用分为哪几类?答:毒性作用分为如下6类;(1)速发或迟发性作用(2)局部或全身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4)对形态或功能的影响(5)过敏性反应(变态反映、超敏反应)(6)特异体质反映3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有哪些?答:表示毒性常用指标有(1)致死计量(2)阈计量(3)最大无作用计量(4)毒作用带4被动转用包括哪几种形式?答:被动转用包括简单扩散、过滤和易化扩散(1)简单扩散(脂溶扩散)化学毒物从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度较底的一侧经脂质双分子层进行的扩散性转运。2.滤过和水溶扩散3.异化扩散(载体扩散)其机制可能是膜上蛋白质载体特意的与某种化学毒物结合后,其分子内部发生形变而形成适合该物质透过的同带而进入细胞。5.P—450催化的反映类型有哪些?答:1》脂肪族和芳香族的羟化(碳羟化反应)2》双键的环氧化3》杂原子(S—N—I——)氧化和N—羟化4》第2页杂原子(O—S—N—SI—)脱烷基5》氧化基团转移6》脂裂解8》脱氢6.化学毒物对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在哪几个方面?答:1》对膜通透性的影响2》对膜流动性的影响3》对膜表面电荷的影响7.什么是自由基?生物体内自由基有哪几类?答:自由基是指含有一个或多个未配对电子的任何分子或离子。未配对电子是指单独存在一个轨道里的电子。….生物体内自基有两类1:正常参与线粒体电子转运过程的自由基。2:是自由的分结合状态的并能与各种组织成分相互作用的自由基,后者有较强的反应性,极容易与组织细胞成分中的电子结合以达到更稳定的配对电子状态。8.急性毒性实验观察指标有哪些?答:1.致死计量或浓度,LD50(或LC50)是急性毒性研究中的长用指标2.症状观察、病理学检查和其他指标观察1》中毒症状兴奋、抑制、短时间兴奋有迅速转入抑制状态;瞳孔变化或黏膜刺激症状或引起出汗或血性分泌物等。2》死亡与死亡时间观察死亡过程有利于探讨化学物的中毒机理或受试动物的死因。3》体重体重变化是重要指标。在测试LD50时应观察其体重变化,以了解中毒效应是短暂的还是较长时间的。4》其他指标根据上述某些指标的阳性结果可进行一步扩大观察项目,如测定体温心电、脑电等生理学指标或某些生化指标有利于深入探讨受试物的毒作用特征9.什么是慢性毒作用?有何意义?答:慢性毒作用带通常以Limac/Limah的比值表示。慢性毒作用带=急性毒性最小作用计量/慢性毒性最小有作用计量此值越大,毒物的慢性度作用带越宽,说明该毒物引起慢性中毒的可能性越大,这是因为假定两种化学物的Limac相同或相近,那么Zac宽的化合物,其Limch则小说明引起慢性中毒的可能性大。反之,比值越小,引起慢性中的的危险性越小,而引起急性中毒的危险性则相对较大。10.什么是非损害作用?答:非损害作用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某中功能容量的降低,也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急形态代偿能力的损伤非损害作用中,集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力的范围之内,当机体停止接触该种外来化合物后,机体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不应有所降低,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该增高。稳态是机体保持内在环境稳定不变的之中倾向或能力,一般通过负反馈过程完成。11.什么是计量—反映曲线?有哪几种类型?答:计量—反映曲线是以表示量反映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质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计量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一般情况下,计量—反应曲线有下列基本类型:1》直线型2》抛物线型3》S形曲线12.毒物在体内贮存有何意义?答:毒物在体内贮存具有两重意义:a.对急性中毒有保护作用,可减少靶器官中的化学毒物的量。b.可能成为一种游离型化学毒物的来源,具有潜在在危害。13.什么是活化代谢?活化代谢产物有哪几类?答:外源化合物通过生物转化使其毒形增强,甚至产生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效用,称为代谢活化或生物活化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可分为4类:1》生成亲电子剂;2》生成这样基;3》生成亲核剂;4》生成氧化还原剂。14.II相反应包括哪些类型?答:II相反应有称为结合作用:包括:一、葡萄醛酸结合:二、硫酸结合;三、乙醛化作用;四、氨基酸结合;五、甲基化作用;六、谷胱甘肽结合。15.蓄积毒性实验方法有哪几种?答:常用实验方法有蓄积系数法及生物半减期法。蓄积系数法根据分次染毒剂量的不同分为固定计量法、定期递增剂量法和20d法。16.什么是生物毒素?有哪几类?答:生物毒素特指由活的生物体产生的一类特殊毒物按其来源分为:1》动物毒素;2》植物毒素;3》毒菌毒素;4》细菌毒素。第3页17.损害作用有哪些特点?答:损害作用有下列特点:1》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的影响,寿命亦将缩短;2》机体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3》机体维持稳定状态能力下降;4》机体对其它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18.什么是剂量—反应关系?有何意义?答: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的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二者统称为剂量—反应关系。外源化学物的剂量越大,所致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在毒理学研究中,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被视为受试无与机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19.什么是易化扩散?有何特点?答:易化扩散(载体扩散)其机制可能是膜上蛋白质载体特意的与某中化学毒物结合后,其分子内部发生构型变化而形成适合该物质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证据。易化扩散只能按顺浓度方向转运,因而不需消耗能量。20.毒物在体内的贮存有哪几种方式?答:1》与血浆蛋白结合作为贮存库。血浆中各种蛋白质均有结合其他化学物质的功能,尤其是白蛋白的集合量最高2》肝和肾作为贮存库。肝和肾具有和许多化学毒物结合的能力3》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脂溶性有机物易分布和蓄积在体内4》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骨骼中某些成分与某些化学毒物有特殊的亲和力。21化学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有哪些?答:有三种途径导致毒作用:1》最直接的途径。既化学毒物在机体重要部位出现,而不与靶分子作用;2》较为复杂的途径。毒物进入机体后。抵达靶部位,与靶分子相互作用,导致毒作用;3》最为复杂的途径。a.毒物分配到靶部位;b.终毒物与内源性靶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细胞功能与域结构的紊乱c.启动分子水平、细胞和组织水平的修复机构,当毒物所致紊乱超过修复能力,使修复功能失调或丧失,毒作用就发生;d.组织坏死22.机体对氧化损伤的防御系统有哪些?答:产生的自由基只有超过抗氧化能力或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时,才能造成损害作用。这是因为机体有相应的防御系统,包括非酶类和酶类抗氧化系统。1》非酶类抗氧化系统在生物体系中广泛分布着许多小分子,它们通过非酶促反应而清楚氧自由基。例如GSH、VC、VE、尿酸、牛黄酸和次牛黄酸等。2》酶类抗氧化系统。需氧生物如人或动物,机体内存在消除自由基、防御过氧化损害的酶系统。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GSH—PX)几谷胱甘肽还原酶等。23亚慢性毒性作用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答:实验目的:为慢性毒作难感用实验进行探索或准备。主要包括:1》探讨实验动物长期接触外来化学物可引起有害效应的计量,以估计该化学无慢性接触的危险性,为慢性毒实验提供接触计量的设计范围;2》探讨亚慢性毒性的阈计量或阈浓度,确定对动物的毒性作用计量、发生毒效应的类型和靶器官并初步确定最大无作用计量,既未观察到毒效应计量水平;根据亚慢性毒作用的效应确定选择慢性坐作用实验的观察指标;3》根据化学物的亚慢性毒性阈计量和NOEL,估计慢性接触的危险性,为初步提出接触该化学物的安全限量标准提供毒理学依据,以确定是否进一步进行慢性毒性实验。4》还可以了解受试物对动物生殖及对子代的致畸作用,可没受试物能否应用于慢性毒性实验。24.毒物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共分哪几类?答:毒物按其用途和分布可分为8种:1》工业化学品2》食品中的有毒物质3》环境污染物4》日用化学品5》农用化学品6》医用化学品7》生物毒素8》军事毒素25.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毒效应包括哪些方面?答: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毒效应包括:肝、肾、肺等实质器官损害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抑制神经行为改变出现畸胎形成肿瘤等。26.良反映与质反映有何区别?第4页答:反应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基础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分两类:一类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以其中测量的数值来表示。如有机磷农药抑制血中胆碱酯酶活性,其活性可用酶活性单位的测量值来表示。这类效应成为量反映。表示外源化学物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另一类效应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或“有或无”来表示,如死亡或存活、患病或未患病等,称为质反应。表示外源化学物在群体中引起的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27:什么是机体屏障作用?有哪几种形式?答:屏障是组织或减少化学读物由血液进入某些组织器官的一种生理保护机制。1》血—脑屏障;2》胎盘屏障;3》其他屏障如血—眼屏障,血—睾丸屏障等。28什么是膜流动性?有哪些类型?答:膜流动性膜成分的许多不同类型的运动。包括:脂质分子的旋转,延长轴的伸缩和震荡,侧向扩散运动及翻转运动;蛋白质分子侧向扩散和旋转运动,还包括膜整体的流动性。膜流动性可随环境条件和生理功能变化不断受到调节和控制。不仅程度变化,而且表现为质的变化,如相变和分相现象。29:什么是慢性毒作用?慢性毒作用实验目的是什么?答:慢性毒作用是指低计量长期实验动物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慢性毒效应。慢性毒性实验是一般毒性评价过程中最后阶段的观察,目的是评价动物长期接触某受试物后可能出现的毒性作用,尤其是进行性和不可逆的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以确定外来化学物的毒性下限,既长期接触该化学物可以引起机体危害的阈计量和NOEL。为最终评价受试物能否应用于食品提供依据。为进行该化学物的危险评价与指定人体接触该化学物的安全限量提供毒理学依据。如最高允许度和每日允许摄入量等。30动物致畸实验结果平定时,经常的评价指标有哪些?答:平均着床数(%)=怀孕母鼠数/交配母鼠数X100%平均活胎率=活产胎的总数/怀孕母鼠数X100%着床后死亡率=(吸收胎数+死胎数)/着床数X100%畸胎出现率=出现畸胎仔总数/活产胎总数X100%活胎仔平均畸形出现数=畸形总数/活胎的总数X100%母体畸胎出现率=出现畸胎的母体数/妊娠母体总数X100%31为什么说同意毒物、同一计量,如果接触途径不同,引起的毒性反应不同?答:因为1》不同染毒途径,其吸收程度不同;2》不
本文标题:食品毒理学简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749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