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 计算机网络ppt习题
1第一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是()B.资源共享(连通性)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组成是()C.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3.计算机网络分为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网络的作用范围4.1968年6月,世界上最早的计算机网络是()B.ARPAnet5.协议是指在()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或约定。D.不同结点的对等实体6.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不提供下列哪种功能()D.拥塞控制7.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B.传输层8.下列说法中,正确描述了OSI参考模型中数据的封装过程的是()A.数据链路层在分组上增加了源物理地址和目的物理地址C.传输层将数据流封装成数据帧,并增加了可靠性和流控制信息9.因特网采用的核心技术是()A.TCP/IP10.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第二章物理层1.影响信道最大传输速率的因素主要有()A.信道带宽和信噪比2.利用模拟通信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称为()D.频带传输3同一报文的分组可以有不同的传输路径通过通信子网的方法是()D.数据报4.在电缆中采用屏蔽技术可以带来的好处主要是()B.减少电磁干扰辐射5当描述一个物理层接口引脚处于高电平时的含义时,该描述属于()C.功能特性6.集线器连接的网络在拓扑结构上属于A.星形7.用集线器连接的工作站集合()A.同属一个冲突域,也同属一个广播域第3章数据链路层1.下列不属于数据链路层功能的B.电路管理功能2.流量控制实际上是对()的控制A.发送方的数据流量3.下列关于循环冗余校验的说法中()是错误的B.通信双方可以无需商定就直接使用多项式编码。4.要发送的数据是1101011011,采用CRC校验,生成多项式是10011,那么最终发送的数据应该是()。A.110101101110105.下列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中,可能发生冲突的是()。B.CSMA6在CSMA/CD协议的定义中,“争用期”指的是()。C.信号在最远两端点之间往返传输的时间7.以太网的二进制回退算法中,在11次碰撞之后,站点会在0~()之间选择一个随机数。A.2558.以下关于以太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以太网参考模型一般只包括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9.下列以太网中,采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的是()C.10BASE-T10.网卡实现的主要功能在()A.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11.以下关于以太网的描述错误的是()D.以太网地址通常存储在网卡中12.下列关于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从互联网的角度,广域网和局域网是平等的13.广域网覆盖的地理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通信子网主要使用()B.分组交换技术14.以下对PPP说法中错误的B.仅支持IP协议15PPP协议的功能有()。D.A、B和C都是16.下列网络连接设备都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是()。C.网桥和局域网交换机17.不同网络设备传输数据的延迟时间是不同的。下面设备中,传输延迟最大的是(C.路由器18.局域网交换机实现的主要功能在()。A.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19.以太网交换机进行转发决策时使用的PDU地址是()。A.目的物理地址20.假设以太网A中80%的通信量在局域网内进行,其余20%是在本局域网与因特网之间进行的。而局域网B正好相反。这两个局域网一个使用集线器,另一个使用交换机,则交换机应放置的局域网是()A.以太网第四章网络层1.网络层的主要目的是()C.在任意点间进行数据报传输2.下列设备中,能够分隔广播域的是()B.交换机C.路由器3.在因特网中,一个路由器的路由表通常包含()C.目的网络和到达该目的网络路径上的下一个路由器IP地址4.路由转发分组的根据是报文的()C.IP地址5.动态路由选择和静态路由选择的主要区别是()B.动态路由选择可随网络的通信量或拓扑变化而进行自适应的调整,而静态路由则需要手工去调整相关的路由信息6.在链路状态算法中,每个路由器都得到了网络的完整拓扑结构后,使用()算法来找出其他路由器的路径长度D.拓扑排序7.下列关于分层路由的描述中,()是错误的。B.每个路由器不仅知道如何将分组路由到自己区域的目标地址,也知道如何路由到其他区域28.以下关IP分组结构的描述中错误的是B.协议字段表示IP协议的版本,值为4表示IPv49.某网络的IP地址空间为192.168.5.0/24,采用定长子网划分,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48,则该网络中的最大子网个数、每个子网内的最大可分配地址个数分别是(B.32,6现在因特网上C.192.168.32.1711.ARP协议的功能是(A.根据IP地址查询MAC地址。12.主机发送IP数据报给主机B,途中经过了5个路由器,请问在此过程中总共使用了()次ARP协议。B.613.下列关于ICMP报文说法中,错误的是()。C.ICMP报文封装在IP数据报中发送14.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的是()。B.IP15.用于域间路由协议的是()A.RIP16.在RIP协议中,到某个网络的距离值为16,其意义是(A.该网络不可达17.OSPF协议使用()分组来保持与其邻居的连接。A.HELLO18.OSPF协议的实现中使用的(①)来传输消息,RIP协议的实现中使用的(②)来传输消息,BGP协议的实现中使用的(③)来传输消息①A.UDPB.IPC.TCPD.DNS19路由器主要实现了()的功C.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与网络层20.关于路由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通常的路由器可以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并提供不同协议之间的分组转发第五章传输层1.OSI参考模型中,提供端到端的透明数据传输服务、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的层是()。C.传输层2.传输层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A.主机3.以下哪一项能够唯一确定一个在互联网上通信的进程()D.IP地址及端口号4.在()范围内的端口号被称为“熟知端口号”并限制使用。这就意味着这些端口号是为常用的应用层协议,如FTP、HTTP等保留的。D.0~10235.如果用户程序使用UD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那么()层协议必须承担可靠性方面的全部工作。B.网际层6.以下关于UDP协议的主要特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B.UDP长度字段是UDP数据报的长度,包括伪首部的长度7.下列网络应用中,()不适合使用UDP协议D.远程登录8.TCP协议规定HTTP()进程的端口号为80.C、服务器9.下列()不是TCP服务的特点。D、支持广播10.A和B建立了TCP连接,当A收到确认号为100确认报文段时,表示()C.末字节号为99的报文段已收到11.在TCP协议中,发送方的窗口大小取决于()C.接收方允许的窗口和拥塞窗口12.TCP使用三次握手协议来建立连接,设A、B双方发送报文的初始序列号分别为X和Y,A发送(①)的报文给B,B接收到报文后发送(②)的报文给A,然后A发送一个确认报文给B便建立了连接。(注:ACK的下标为捎带的序号)①A.SYN=1,序号=X②C.SYN=1,序号=Y,ACKx+1=113.A和B之间建立了TCP连接,A向B发送了一个报文段,其中序号字段seq=200,确认号字段ACK=201,数据部分有2个字节,那么在B对该报文的确认报文段中()C.seq=201,ack=20214.TCP的通信双方,有一方发送了带有FIN标志的数据段后表示()A.将断开通信双方的TCP连接15.主机甲与主机乙之间已建立一个TCP连接,主机甲向主机乙发送了3个连续的TCP段,分别包含300字节,400字节和500字节的有效载荷,第3个段的序列号为900,若主机乙仅正确接收到第1和第3个段,则主机乙发送给主机甲的确认序列号是()。B.500第六章应用层1.在客户/服务器模型中,客户指的是().A.请求方2.域名与()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A.IP地址3.DNS是基于()模式的分布式系统。A.C/S4.域名系统DNS的组成不包括()。D.从内部IP地址到外部IP地址的翻译程序。5.下列关于FTP连接的叙述正确的是()。C.控制连接先于数据连接被建立,并晚于数据连接被释放6.SMTP基于传输层()协议,POP3基于传输层的()协议。A.TCP,TCP7.因特网用户的电子邮件地址格式必须是()D.用户名@邮箱所在主机的域名8.不能用于用户从邮件服务器接收电子邮件的协议是()C.SMTP9.要从一个已知的URL获得一个万维网的文档时,若该万维网的服务器的IP地址开始时并不知道,需要用到的应用层协议有()C、DNS协议和HTTP10.从协议分析的角度,服务的第一步操作是浏览器对服务器的(C、请求域名解析3第一章概述1-02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10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分组交换时延:kd+(x/p)*(p/b)+(k-1)*(p/b)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1-18假设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为2×108m/s.媒体长度L分别为:(3)100km(城域网)试计算出当数据率为1Mb/s和10Gb/s时在以上媒体中正在传播的比特数。解:((3)1Mb/s:传播时延=100000/(2×108)=5×10-4比特数=5×10-4×1×106=5×1021Gb/s:比特数=5×10-4×1×109=5×1051-19长度为100字节的应用层数据交给传输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TCP首部。再交给网络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IP首部。最后交给数据链路层的以太网传送,加上首部和尾部工18字节。试求数据的传输效率。数据的传输效率是指发送的应用层数据除以所发送的总数据(即应用数据加上各种首部和尾部的额外开销)。若应用层数据长度为1000字节,数据的传输效率是多少?解:(1)100/(100+20+20+18)=63.3%(2)1000/(1000+20+20+18)=94.5%1-21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服务。协议和服务的概念的区分: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上层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称为服务原语。1-24论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答:综合OSI和TCP/IP的优点,采用一种原理体系结构。物理层:务就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插头的定义及连接法。数据链路层: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网络层: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发送站的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站,并交付给目的站的运输层。运输层:任务是向上一层的进行通信的两个进程之间提供一个可靠的
本文标题:计算机网络ppt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830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