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环境资源的价值理论第二节外部性理论第三节环境公共物品理论第四节循环经济理论第五节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一节环境资源的价值理论环境资源在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其价值才得以体现的。传统的资源价值观念:资源无价环境经济学:要对环境资源价值进行正确估算确立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的评估体系一、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的来源目前提出了许多理论,包括哲学价值论、生态价值论、价值工程论、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资源环境价值论等。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的发展19世纪中叶,效用价值论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逐渐演变为边际效用论后来,又由阿佛里德.马歇尔进行高度概括,被称为均衡价值理论。效用价值论所谓效用是指物品满足人的需要的能力。效用价值论认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来自它们的效用,物品的效用在于满足人类主观的欲望,无用之物没有价值。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主要包含了以下观点:价值是以稀缺和效用为条件的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量,即满足消费者最小欲望那一单位的商品的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均衡原则效用价值论马歇尔认为,价值是由“生产费用”和“边际效用”共同构成。他研究了生产费用是如何转化为供给价格的,即商品的供给价格等于它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供给的数量随着价格的升高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当供求均衡时,一个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量即为均衡产量,其销售价格即为均衡价格。效用价值论两个概念:总效用:经济学家把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而得到的全部满足量。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1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边际效用的公式MU=TU(总效用)的增量/消费量的增量。劳动价值论传统经济学的价值观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没有价值不能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环境资源无价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抽象人类劳动的体现或物化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运用劳动价值论考察环境资源的价值,关键在于环境资源是否凝结人类的劳动劳动价值论传统的资源价值观处于自然状态下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界赋予的天然产物,不是人类创造的劳动产品,没有凝结着人类的劳动,它没有价值。如,风、水、矿产等劳动价值论在不同时期,用劳动价值论来考察环境资源的价值,观点也有所不同: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认为不是人类创造的劳动产品便没有价值。20世纪后半叶,人类为了保持自然资源的消耗速率与经济增长的需求相均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许多环境资源早已凝结了人类劳动,它应该具有价值。没有涉及资源的有偿使用问题环境资源的价值衡量以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依据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作为价格取向承认环境资源有价值,具有重大的意义为合理制定环境资源的价格和健全环境资源市场奠定了基础为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充分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环境资源和进行环境保护工作二、环境价值的分类和构成五分型分类二分型分类五分型分类环境总价值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遗赠价值五分型分类直接使用价值直接实物,如木材、药材、矿产资源等直接服务,如环境容量、旅游、科学、文化等五分型分类直接使用价值消费使用价值,如未在市场上流通的药材、野味等的市场价值。生产使用价值,如木材、鱼类、药用植物、燃料、橡胶等五分型分类间接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维护生态平衡和稳定环境上以森林为例来说明五分型分类以森林为例来说明森林的间接使用价值①植物通过光和作用固定太阳能,将无机物如CO2、H2O等合成有机物进入食物链,为绝大多数物种的生存提供能量基础。②保持水循环,稳定水文功能,集水区的制备调节和防止水分的流失。③土壤生成和保护土壤,减少土壤肥力的损失,减少水土流失。④大范围和小范围的气候调节(包括对气温、降水量和大气湍流的影响)。⑤碳、氧、氮等生命必需元素的贮存和循环,维持O2和CO2的平衡。⑥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包括有机废料、农药以及空气和水污染的吸收和分解。⑦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环境,良好的自然景观为人类提供居住、游乐和修养的场所。五分型分类选择价值被认定为“为确保对某一资源未来使用的选择权而愿意付出的支付”实际上都是与资源的未来使用方式相联系的以资源的未来使用价值来加强现时资源相应的功能五分型分类遗产价值包括当代人为了将某种资源保留给子孙后代而自愿支出的费用和因受益于某种资源存在的知识而产生的效益或知识。存在价值是指人们为确保某种资源存在(包括其知识存在)而自愿付出的费用,它是事物本来就存在的一种经济价值,与人类存在与否无关。五分型分类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潜在选择价值潜在保留价值存在价值直接消费输出功能效益未来使用和间接价值利用和非利用环境遗产价值知识继续存在价值食品、生物量、娱乐、健康水灾控制、减少暴风雨影响、营养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保存栖息地栖息地、预防不可逆转的变化栖息地、生态系统二分型分类环境价值比较实的有形的物质性的商品价值比较虚伪的、无形、舒适的服务价值三、环境资源的价格环境资源的价格就是环境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在确定环境资源的价格时必须考虑两个问题:首先,要考虑资源本身的价值其次,还应考虑供求关系和供求情况确定环境资源价格的方法有许多种,下面介绍两种常用方法:边际成本定价市场定价边际成本定价边际成本是指相应于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需要的额外成本,即产量的变动量总成本的变动量边际成本市场定价第二节外部性理论一、基本概念外部性的概念市场双方交易产生的福利超出原先市场的范围给市场外的其他人带来的影响。包括两种:正外部性负外部性外部性正外部性使市场外的其他人福利增加的外部性负外部性使市场外的其他人的福利减少的外部性环境外部性的内涵⑴当一个人的行为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行为人的环境时,便有了外部性存在;⑵将可觉察的利益或损失加于某些人,而这些人并没有完全赞同或间接导致该事件决策;⑶某个人行为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外部性的分类外部经济性(ExternalEconomy),对外界造成好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性,如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治理大气污染等外部不经济性(ExternalDiseconomy),如向环境排放污水、乱采滥伐森林、草原过度放牧等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市场失灵外部不经济性影响分析对单个企业或某个行业资源配置的影响:当该企业或该行业存在外部不经济性时,其产出水平过剩,而其他产品的产出水平过低,从而改变了资源的最佳配置状况,这就是市场失灵。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市场失灵外部不经济性影响分析对单个企业或某个行业资源配置的影响:当该企业或该行业存在外部经济性时,该企业或该行业资源投入不够,其产出水平不足,而其他产品的产出水平过剩,从而改变了资源的最佳配置状况,从而市场失灵。二、解决外部性的途径对造成外部不经济性的企业征税使用企业合并的办法使用规定产权的办法第三节环境公共物品理论一、环境公共物品的概念环境公共物品通常是指各种环境物品以及环境服务。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体宜人的生态景观公共环境设施环境政策环境制度二、环境公共物品的特征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指的是不可有阻止不付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对公共物品的供给不付任何费用的人同支付费用的人一样能够享有公共物品带来的益处。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从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中获得效用,即增加额外一个人消费该公共物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三、环境公共物品的分类有学者根据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有无公共物品分为四类竞争性排他性有无有私人物品共同资源无俱乐部物品纯公共品环境公共物品基本也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纯公共物品第二类俱乐部物品第三类共同资源准公共物品拥挤性根据环境公共物品在现实中的不同表现形态来分类,大体可以分为3类:第三类是信息第二类是精神性的公共物品第一类是实物性的公共物品随着人类开发能力的提高和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各种自然性质,环境作为公共物品,其公共纯度因为各种原因而有所变化。第一,环境构成要素的自然性质不同。第二,认为的而技术干预改变环境的纯公共性质。第三,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不断扩张的需求影响着自然环境的性质。四.环境公共物品最优供给的确定环境公共物品需求的确定环境公共物品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环境公共物品的需求可以认为是消费者在特定时期内对每一数量水平的物品愿意而且能够支付的价格,或者说是所有消费者对给定数量的环境公共物品愿意支付或者接受补偿金额的价格支付意愿法和补偿意愿法环境公共物品需求的确定支付意愿法确定的环境公共物品需求假设条件:消费者不对环境公共物品拥有任何产权具体做法:直接向环境公共物品消费者提问,为得到不等数量或质量的环境公共物品愿意支付多少金额。环境公共物品的社会总需求一般总是低估的环境公共物品需求的确定根据支付意愿法确定的环境公共物品的社会总需求一般总是低估的,为什么?支付意愿调查本身隐含了消费者不拥有环境公共物品的所有权,消费者在答卷时会考虑政府将来是否根据个人支付意愿对此种环境公共物品征税或要求付费。这样,消费者会低估自己的支付意愿以减少将来可能的支出。环境公共物品需求的确定补偿意愿法确定的环境公共物品需求假设条件:环境公共物品的产权属于社会公众具体的做法是:设计调查问卷,询问公众居民或公共物品使用者,愿意接受多少金额补偿才可以放弃环境公共物品的使用权。环境公共物品的社会总需求一般总是高估的环境公共物品需求的确定根据补偿意愿法确定的环境公共物品的社会总需求一般总是高估的,为什么?公众拥有环境资源的产权,自然期望他能得到更多、更好的环境公共物品消费。如果出售这种权利,希望得到的补偿也将大于他为防治污染而付出的费用。环境公共物品需求的确定综合对比这两种方法:补偿意愿法高估了环境公共物品的社会需求支付意愿法低估了环境公共物品的社会需求原因:与环境产权的确定有关环境公共物品供给的确定环境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确定提供一定数量和水平的环境公共物品,无论是政府或是产业部门都要支付相应的费用环境公共物品供给的政府确定根据公众投票表决的结果规定环境公共物品的供给数量和污染物削减水平环境公共物品的最优产量决定第四节循环经济理论一、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1.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旧的经济体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推动废弃型社会向循环型社会转变2.循环经济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环境理论学家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循环经济提出后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相继将循环经济作为本国可持续发展战略。3.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的后果。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一条重要原则和重要标志:资源的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主要目标是实现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和污染物低排放,甚至接近零排放。经济系统中的物质物质产品废物环境环境资源最终废物再资源化过程4.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循环经济应该成为中国在未来将要实现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循环经济是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二、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大系统分析的原则经济生产必须把生态考虑进去,同样的原理,社会消费也应当考虑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不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就会违反基本客观规律。生态成本总量控制的原则生态成本,就是指当人们的经济生产给生态系统带来破坏后,再人为修复所需要的代价。在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时,也必须考虑生态系统有多大的承载能力,如果透支,也要考虑它有多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要有一个生态成本总量控制的概念。资源循
本文标题: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86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