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二、案例分析题1.2011年5月,南京市公布了企业工资指导线,首次对金融、电力、房地产等垄断行业的工资增长幅度进行控制,这些行业的工资基准线为10%,预警线为15%或16%,均低于普通行业。2011年6月,北京市发布的企业工资指导线要求北京市属垄断行业的企业、国家财政补贴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一般不突破基准线10.5%。2011年8月,浙江省也发布了企业工资指导线,明确规定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2010年企业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全省社会平均工资3倍的,2011年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严格按5%的下线进行控制,不得突破。(1)我国垄断企业的工资收入高于其他企业,这属于什么类型的工资差别?(2)我国为什么在垄断企业会出现工资收入高于其他企业的现象?(3)案例中,各地对垄断企业工资收入进行限制的意义何在?答案:(1).垄断性的工资差别包括非自然垄断造成的工资差别和自然垄断造成的工资差别。前者一般是存在制度性因素如进入壁垒导致的,后者则是从事某职业的劳动力非常稀缺或较为稀缺导致的。金融、电力等从本质上看,由于较强的专业技术要求,应属于后者,工资收入又可叫做租金性工资收入。(2).垄断工资高于其他企业,原因应该有很多。咱们能想到的,包括垄断利润,包括其工作的高价值,可能也包括用高工资吸引更多高技能人才的考虑。譬如,一个好的金融工程师设计一款产品,可能让企业增加上千万利润,他怎么可能只赚几万块。(3).对垄断工资进行限制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更多的是社会意义。从经济角度看,在中国,垄断工资可能有政府管理的问题,限制是合理的;从社会角度看,这对于降低基尼系数,消除社会不平等和收入差距有作用。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就业数量呈上升趋势。以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为例,1982年,我国共有在业人口521505618人,其中女性为227844338人,占全部在业人口的43.69%;1990年,我国的在业人口已增至647244706人,其中女性为2910144153人,占全部在业人口的44.69%。此间,我国就业人数的增长率为24.11%,其中男性为21.31%,女性为27.73%,8年内,女性劳动力在就业数量的增长上高于男性6.42个百分点。以城镇女职工的增长速度而言,改革开放14年来,我国女职工人数平均每年以4.3%的速度递增,快于男职工的增长速度。到1992年底,我国女职工人数已达5600(5586)万人,占全部职工总数的38%,比1978年提高5.4个百分点。以乡镇企业女职工的增长速度而言,1985年的乡镇企业就业的女职工人数为2100万,到1992年,上升为3500万人。以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而言,1982年为1.78亿(177651381),1990年上升为2.21亿(221446361)人,增长了24%。残疾妇女的就业状况也有改善,目前已有72.6万残疾妇女在福利企业或分散在各单位就业,还有数万残疾妇女个体从业,占残疾妇女就业总数的33%。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15-60岁城乡有劳动能力的妇女,有83.7%在业,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与80年代世界其它一些国家相比,就业妇女占全部妇女的比重,我国是53.04%,日本是34.6%,印度是11.8%,世界的一般情况是就业妇女占全部妇女的30%以下;在全部就业人口中女性所占比重,我国是44.96%,日本是37.0%,印度是17.4%,美国是40%,我国妇女就业比率明显高于其它国家甚至某些经济发达国家。较高的女性就业率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的经济增长给女性就业带来的发展空间,国家在考虑经济发展时更注意社会稳定而采取了保持高就业率的行政性措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女性所拥有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特别是劳动就业方面所拥有的与男子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以及我国所实行的男女平等的政治主张。问题:分析妇女就业率上升的原因。答案:一、女性就业率问题,实际上也属于劳动力参与率的问题,劳动力参与率是指经济活动人口数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比例。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错综复杂,各因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程度、影响方向也不一样,,对不同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其发挥作用的程度和方向也不一致。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3)工资水平;4)个人非劳动收入;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6)社会保障制度;7)宏观经济状况;8)其他因素。二、根据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可分析到,我国城市女性就业率上升的原因有:1)政府重视宣传教育,使全社会认识妇女就业的重要性。国家政府针对就业妇女自身的观念差异,家庭的阻力,社会的偏见等问题不断深入进行宣传教育,宣传男女平等观念,宣传妇女就业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必然联系的观念,从而促进妇女的就业提高。2)不断完善就业管理机制,为妇女就业大开方便之门。政府职能部门要根据妇女的特点,采取多层次分流和多元化安臵,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妇女就业的渠道。健全职业介绍所,为妇女就业牵线搭桥、提供信息,同时也鼓励和引导妇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走自主就业,竞争就业的路子3)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发展中的市场经济为妇女就业提供大量岗位和施展才干的机会。3)受教育机会增大、受教育层次提高,以及各类职业培训使妇女就业提高竞争能力。三、在经济结构调整后,妇女就业很关键的一点从过去一味追求“铁饭碗”、“终身制”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转变过去那种“等、靠、要”的观念。要面对现实,积极想办法,找门路,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工作,要乐于到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去工作。同时也要摒弃相互攀比思想,不要认为自己和别人同时参加工作,人家有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自己没有更好的工作就不去上班,在择业上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现实情况,。只有这样不断转变就业观念,城市女性在产业结构调整后,才能重新转向新的工作岗位再就业。3.材料:据《三湘都市报》7月22日报道,为防止人才流失,株洲某大型集团规定夫妻双方任何一人辞职即视为两人同时辞职。迫于无奈,同在该公司工作的一对夫妻只好先离婚,并商定等一方辞职手续办下来后再复婚。报道还称,现在一些国有大型企业也有类似的规定。市场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国企也好,私企也罢,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才是吸引人才的正途。株洲某集团的这种留人方式,不仅难以留住人才,甚至可能会加速人才的流失。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影响劳动力流失的主要因素。答案: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有社会历史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但是对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流动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经济因素是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1)年龄:研究表明,年龄是劳动力流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在其他和要件相同的情况下,年龄越大,流动行为越少。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①年龄越大者收回投资的年限越短;②年龄较大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年龄较大者流动成本高于年轻人。2)家庭:劳动力流动成本会随家庭规模的扩大而成倍增加。许多经验研究发现:①未婚比已婚更易流动;②妻子就业阻碍着流动;③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易流动;④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3)教育:教育是同一年龄群体内部影响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因素。统计结果发现,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市场可能是地区性的或是全国性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历越高,越有可能流动。4)流动的距离: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与流动的距离成反方向变动。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流动成本的上升,流动的劳动力数量会随之下降。①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力获得工作的机会的信息越有限;②流动的实际距离越远,流动费用及流动后的探望亲友和家属的交通费用、流动的心理成本都会越多。5)失业率:根据人力资本原理,失业率高的地区,通过劳动者向外地流动,将使流动者的净收益增加。①有失业者存在的家庭比其他家庭更有可能流动;②地区的失业率与劳动力流出成正相关关系。不过,在年龄较大、学历较浅或失业补贴和其他转移性收入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这种流出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6)职业许可制度:有些职业要有职业许可证才能开业,而许可程度由地方政府及有关专门机构控制,这也对这些职业的劳动力在地区间和职业间的流动有一些限制。7)国家和地方政策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①高个人所得税将阻止劳动力的流动;②政府花费在服务上的人均费用状况将促进流动;③政府吸引新行业的政策会导致特定地区劳动力的较大里流动。8)国际环境:流入地的语言、政治压迫和战争常常是导致国际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9)工会:由于能够代表工人呼吁改善工作条件,所以工会将减少劳动力的自愿流出,从而影响劳动力的流动。10)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象状况:流入地环境质量优良、气象状况好将促进劳动力的流入。以上各项因素虽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都通过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预期收益或预期成本,最终影响流动的净现值。(写出其中四条给比较高的分数)4.材料:康某,女,新疆籍考生,于2013年8月2日拿到了“广东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上表明学费4180元/年,住宿费1500/年,学制4年。但同时通过亲戚介绍,在深圳得到一份工作,包吃包住。他在考虑:我到底去上大学好,还是去工作呢?问题: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有哪些?(从微观方面回答)答案:(1)教育投资的成本:大学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费用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大部分:1)直接成本:又称现时的成本,它包括支付学杂费、书本费即其他一些费用,但不应包括全部的住宿和伙食等费用,原因是即使不上大学或不在学校登记注册也会发生这些费用,但直接成本中应包括那些任何超出不上大学的生活费用。2)间接成本:又称有机成本,是指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所获得的、大学生如果不上大学而直接参加工作也同样能够获得的收入。(2)教育投资的收益:教育投资收益是一种未来的收益,在微观上表现为家庭或个人的货币收入增加、福利状况和工作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此外,还有一些非货币性收益,如社会地位或声誉的提高、拥有较大的职业机动性以及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等。5.材料:在过去的20年当中,中国经历过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大学生越来越多,劳动工资越来越好,正不断向发达国家靠拢,与此同时就业状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目前,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严峻的话题之一。中国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时,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确实,20年之前,大学生毕业初次就业工资超过未上过大学学生初次就业工资的2到3倍。但到目前为止,此差别逐年减少,在一些城市,已经不超过1倍。大学生已陷入“镜花水月”的尴尬境地。确实,获得大学毕业证现在已无法保障财富的未来。因为20年前,大学毕业生都会找到好工作,所以许多父母都认为如果孩子考上大学,会对父母带来回报。而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比以前有很大的变化,他们仍“陷学债泥潭”。在过去的10年中,众多科学研究者讨论过我国面临的严峻就业问题与经济形势。研究表明大学生比其他劳动者面临更多的就业阻碍。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入职工资等同甚至低于未上大学人群就业工资。劳动社会保障部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进城农民工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再加上我国对工龄的重视度,就业还是大学深造就成了众多家长学生的两难抉择。问题:(1)教育与就业参与率关系;(2)教育的投资与收益的关系?答案:(1)在生命周期中,人们首先面对的重要选择是就学还是就业。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在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包括直接支付与机会成本)提高的同时,教育能够吸纳更多的求学者,再加上人们对教育、知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等方面认识的发展,选择就业的年龄出现了抽后推移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通过不同年龄组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和大学入学率的变化显示出来。就业年龄向后推移是有条件的:1)这种推移是有极限的。2)学历教育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教育发展是劳动参与率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从理论上来说,增加一个受教育劳动年龄人口,就等量地减少一个劳动供给。随着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在一国
本文标题: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86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