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1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覆灭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隋文帝),建立隋朝,年号开皇,定都大兴(陕西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2.隋文帝的治国措施:①改革政权机构,确立三省六部制;②重视选拔人才,推行新的选官制度;③废除郡一级机构,裁判冗员;④修订法律,废除一些酷刑,继续推行均田制,减困赋税、徭役;⑤倡导节俭;⑥设置义仓,屯粮以备荒年之用。(2)隋文帝的影响:使隋朝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3.科举制的创制:(1)两汉时,推荐制是选官的重要方式。(2)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3)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4)隋炀帝正式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科举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分科考试、择优录取,相对公平和公开。科举制度前后延用了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4.大运河的开凿:605年(隋炀帝时)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治联系的加强。5.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618年,隋炀帝在江都(扬州)被杀,隋朝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源就是唐高祖。2.“贞观之治”:(1)继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唐太宗、年号贞观)。(2)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唐太宗吸取历代王朝兴亡的深刻教训,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广开言路。(著名谏臣魏征“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采取的治国政策有:①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担任要职;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实物(丝绢或麻布)替代劳役。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被拥戴为“天可汗”(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3)贞观年间,出现了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的局面,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国号周。4.唐玄宗与“开元盛世”:(1)唐玄宗继位:712年,李隆基(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继位。(2)唐玄宗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采取的治国政策有:①任用贤能,起用姚崇、宋璟担任宰相②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兴修水得,鼓励扩大耕地面积③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2④实行“宽仁”政策,废除酷刑苛法⑤倡导节俭。(3)开元盛世: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材料分析: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1)材料一:君指唐太宗(李世民),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吸取隋灭亡的教训。(2)材料二:以史为镜指吸取隋灭亡的教训;以人为镜就是要虚心听取魏征等人的直言进谏。第3课盛唐的社会景象1.经济繁荣:(1)农业:①新式农具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促进农业的发展;②粮食作物北方以粟和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③桑、茶等经济作物得到很大发展;(2)手工业:分工细致,部门众多,以丝织业和陶瓷业最为重要。2.开放的社会景象:(1)原因:开明的政治、发达的经济、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活跃的思想,促使盛唐社会形成开放的局面。(2)表现:①长安是开放的国际大都会②比之前朝后代,盛唐妇女的地位相对要高一些。3.诗歌的繁荣:唐朝读书人都要吟诗写诗,诗歌创作的普及程度为历史上罕见。(1)孟浩然和王维是盛唐山水诗人的代表。(2)高适和岑参、王之涣是边塞诗人的代表。(3)李白和杜甫诗盛唐诗坛上的双子星。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李白,他的诗豪迈飘逸、清新瑰丽,人称“诗仙”。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动乱的年代,“沉郁顿挫”,故称“诗史”,他被称为“诗圣”。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1.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1)唐朝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吐蕃是藏族的祖先。(2)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3)唐太宗嫁文成公主给松赞干布。密切了汉蕃关系,促进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文成公主被藏族人称为“阿姐甲莎”。2.遣唐使来华:①目的: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②代表人物:空海、阿倍仲麻吕。3.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两国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佛学和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4.玄奘西行:中国古代称印度半岛为天竺。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学习佛学。回国后,根据在西域和印度的亲历见闻,在弟子帮助下写成《大唐西域记》。《西游记》中唐僧原型就是玄奘(高僧、旅行家、佛经翻译家)。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1.安史之乱:(1)原因:唐朝政治日趋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专宠杨贵妃、不理朝3政,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胡作非为等)地方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安禄山)(2)经过: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今北京)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避难。安禄山死后,他的旧部史思明又叛乱。763年,唐朝才平息这场8年之久的叛乱。(3)影响: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2.藩镇割据:(1)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成为为害一方的“土皇帝”。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唐朝末年,王仙芝、黄巢领导农民起义,被镇压。割据势力进一步扩张,其中以割据汴梁(开封)的朱全忠势力最强。(3)唐朝灭亡:907年,朱全忠废掉唐朝皇帝自立为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3.五代十国:(1)五代:后梁灭亡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统治黄河流域。(2)十国:同一时期,其他地区还存在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平(荆南)、南汉以及北汉,统称十国,除北汉外,其他九国都在南方。(3)五代十国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态势已相当明显。(4)后周世宗柴荣的努力为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6课北宋的政治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到979年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玩弄权术,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②在中央设政事堂掌管政务、枢密使掌管军事、形成“二府”并立的格局。又设“三司”掌管财政。三大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国家大事由皇帝决定;③在地方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州、县主官,称知州、知县;将地方精兵调入中央军队(禁军),禁止地方另行招兵;在州之上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入“转运”中央。这样,原节度使掌握的行政权、兵权和财权都被中央收回。但是,这也造成了军队战斗力削弱、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沉重。④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宋朝重用文臣、抑制武将。是重文轻武的时代。⑤北宋科举制度日趋完善,规模大超前代,但主要选拔文士。第7课民族政权的并立1.北宋与辽的对峙:(1)辽的建立:916年,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改国号为辽。(2)宋军为夺回幽云十六州大举攻辽,在岐沟关会展中惨败。此后,宋朝放弃武力统一全国的方针,对辽采取防御为主的战略。(3)1004年,辽攻宋,进抵澶州城,宰相寇准劝说宋真宗亲征,取得澶州大捷。1005年,宋辽议和,订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往频繁。2.北宋与西夏的对峙:(1)西夏建立:1038年,羌人分支——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2)1044年,西夏与北宋达成和议,双方在交界地带设置“榷场”进行交易,互通有4无,维持了长期的和平关系。3.金灭、辽和北宋:(1)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在会宁建立金朝。(2)1125年金灭辽,1127年占领东京,北宋灭亡。掳走宋微宗、宋钦宗4.南宋偏安江南和岳飞抗金:(1)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临安(今杭州)即位,史称“南宋”。(2)宋高宗起用抗战派李纲为相,令老将宗泽留守开封。李纲被排挤,宗泽忧愤成疾、含恨而死。(3)岳飞统率的岳家军是最为突出的一支抗金雄师。金军大将兀术猛攻郾城,重装骑兵“铁浮图(铁塔)”+轻骑兵,号称拐子马,岳飞令岳云等下砍马腿、上砍骑兵,以少胜多,取得郾城大捷。金军哀叹:撼山易,憾岳家军难!(4)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割地纳银。史称“绍兴和议”,此后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北方经济逐步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5)宋高宗和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课本P42——北宋、西夏、辽并立图;P44——南宋、西夏、金并立图。)第8课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两宋时期,南方的农业有很大发展。水稻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原产北方的小麦、粟和豆类在南方扩大种植。棉花和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2.手工业的进步:两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手工业生产最繁荣的地区。制瓷业出现了景德镇窖、龙泉窖、哥窑等名窑;造船业建造了适合内河航运的江船、外海航运的海船及用踏轮驱动的车船。丝织业在江浙一带有很大发展;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3.经济重心南移:(1)从东汉后期开始,南方进入经济开发时期;隋统一时,已形成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江南基本经济区;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快速南移;两宋时,南方经济总量超过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方赋税比重超过北方,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②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③南方的自然资源优越;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第9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12世纪时,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1206年,蒙古各部落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尊推铁木真为成吉思汗,建立国家,号称大蒙古国。(2)成吉思汗以十进制编组军队,十户、百户、千户,实行军民合一的千户制。他还命人创制蒙古文字;制定法律,设置最高行政和司法官,扩建防卫军,从而确立了大蒙古国的基本制度。2.蒙古灭西夏和金:成吉思汗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1)1227年,蒙古灭西夏。(2)1234年春,蒙、宋夹击金朝,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53.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古第四代大汗蒙哥之弟。蒙哥死于征宋前线的合州(重庆)钓鱼城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第二年,定都大都(北京)。第10课元朝的统一1.元灭南宋:(1)忽必烈攻宋。此时,南宋恭帝年幼,大权掌握在贾似道手中。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被消灭。(2)元朝统一中国过程中,遭到了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代表的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3)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和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大江南北的统一。2.行省制度:(1)元朝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统一管理地方军事、行政和财政事务,行省常设最高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大都附近地区由中书省直辖。(2)行省制的设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大。3.宣政院管辖西藏:(1)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主管全国佛教事物和西藏的军政要务。又在西藏设置宣慰使司,作为西藏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处理具体事务。(2)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已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第十一课宋元时期的城市生活1.东京、临安常住人口超过100万;大都的珍贵货物,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多(马可波罗);北宋时,纸币“交子”在成都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宋元时期都市生活丰富多彩:东京城里有“
本文标题: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951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