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源潭中学苏哲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构成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本课题的内容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因此本课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②结合原子构成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教育。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因此要用视频、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二、教学策略1.由于本课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本课题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学习相对原子质量。我今天说第一部分。2.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男女同学的空间想象力也不同,因此本节课我增加了英国化学家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视频,设置情境,让学生了解电子、原子核的由来。展示原子的模型,电子行星模型图片等,使缺乏微观想象力的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三、学法指导: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四、教学过程: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5、分享收获,反馈评价。(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展示水分解的动画,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原子的构成教学1、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⑵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究,从哪些方面探究。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播放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3、学生通过自学和视频直观的认识,回答以上二个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2.由于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即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4、介绍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学家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通过课件展示表格内容:几种原子的构成,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1)、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吗?(2)、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吗?(3)、不同种原子之间有哪些区别?通过回答进行巩固。(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3、课后作业。五、板书设计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结构原子核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中子(不带电荷)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原子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本文标题: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958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