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绿》。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作业布置七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朱自清的《绿》。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九年级开始,苏教版的教材编写突出了读书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教科书的内容和编排以“学会读书”为统领,注重从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中培养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如借助散文学习“吟哦讽诵”等。可见,九年级语文重在强化阅读习惯,学会读书,提高欣赏与评价能力。《绿》所在的第六单元是自由读写单元,提示为“学会读书”之“读书动笔”,所谓的“读书动笔”,就是在书本的字里行间进行圈点,在文旁、文后或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评论。可见,本单元对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圈点和评论文章、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绿》这篇课文中,编者已经运用相关的符号对文本进行了圈点、勾画、旁注、评论,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对指导本单元其他课文以及往后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绿》作为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与本册第一单元四篇散文的学习密切相关。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朱自清第二次游玩仙岩,惊诧于梅雨潭的绿,透露出作者对自然的爱,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积极向上的激情。作者通过烘托、对比、人称变化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再到低、先略后详地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梅雨潭的绿的奇异、醉人。行文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优美生动的语言,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洋溢的那一种浓郁的诗味。真挚充沛的情感,大胆丰富的想象,生动传神的语言,正是《绿》的独特魅力之所在。结合本单元的单元要求以及学生的阅读水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本课生动精彩、富有诗意的描写,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我将通过一课时教授本课。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散文,对散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过去的学习主要是以理解内容、感悟思想以及分析艺术技巧为主,尚未上升到具体的阅读方法的层面上,一些较难的艺术技巧也很少涉及;但是,作为即将升学的初三学生,他们的学习、理解、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加之前面五个单元“学会读书”的积累,是本课学习的有利条件。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能力,并且考虑到教学目标应具有科学性、具体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检验性,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3.体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学会欣赏绿色之美、自然之美。这也符合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学生能从课文中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学到相应知识与方法并运用到平时生活的阅读中去。四、说教法、学法1.多媒体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教学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2.默读法:有利于学生正确深入理解全文,培养自觉的阅读习惯和态度。3.圈点批注法:让学生读懂文章,养成边读书边动脑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4.朗读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5.小组讨论法:打破了课堂单向传递的束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培养其发散性思维。五、说教学流程(一)导入(2-3分钟):使用幻灯片播放梅雨潭、什刹海拂地、虎跑寺“绿壁”、西湖以及秦淮河,同时播放第三段“我曾见过……我怎么比拟得出呢”的配乐朗读。幻灯片播放的图片以及背景朗诵,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就提问学生看完图片、听完朗诵之后,对梅雨潭的绿有怎么样的感觉?明确:引导学生与别的绿进行对比。(二)疏通生字词(1-2分钟):踞(jù)薄(bó)阴绺(liǔ)棱(léng)角倏(shū)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chà)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三)初读课文(5-7分钟):在导入环节对梅雨潭的绿有个直观印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标:“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同时要求在默读的时候对照编者圈点、勾画、旁注、评论的相关符号,圈点勾画出自己觉得重要的、难理解的、有感悟的字词或语句。此时投影上放出圈点、批注的符号。圈点、批注不是在文章中任意涂写,而是要求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同时要简单、明了,表示的意义也要固定。尤其给文章作批注时要在认真思考、揣摩体味后才能进行。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圈点、批注时的一些符号,所以初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时间相对延长了一些。此外,在学生默读的时候,老师下去走动,对学生在圈点、批注过程中出现的困惑、错误及时指正,如果相同的错误出现的比较多,那么在这一环节结束之后,立即向同学们讲明。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可见,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尤其重要的。因此,圈点批注法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同时又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必须引起学生的重视。(四)精读课文(20-24分钟):根据课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生经过了初读课文这一环节,对课文有了整体认知。教师在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鉴赏。第一、第二段略讲,第三段详讲,第四段由第三段带过。略讲部分:1.文章先写梅雨瀑、梅雨亭,直到第三段才写到梅雨潭的绿,这样不会使文章显得拖沓吗?如果不是,有什么作用?(2分钟)明确:交代周围环境;衬托铺垫。(讲的同时板书亭;瀑;梅雨潭;由略到详。)2.作者是如何从方位的变化写梅雨瀑、梅雨亭的?用圈点批注法找出相应词语。(2分钟)明确:梅雨亭:近看;梅雨瀑,远望。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从上面冲下,远望去。(讲的同时板书坐观、远望、远近。)详讲部分:根据课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将朗读与分析结合起来。3.学生齐读:“梅雨潭闪闪的……秦淮河的也太暗了。”(1-2分钟)提问:结合之前自己的圈点批注,想想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5分钟)(这个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明确:比喻,绿的光洁、润泽。拟人,绿的可爱。对比,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4.教师朗读:“可爱的……好么?”(1-2分钟)提问:大家发现朱自清的行文语言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变化有何作用?(5分钟)明确:“她”改称了“你”;改用第二人称,加强抒情性。5.作者将梅雨潭的绿叫成了“女儿绿”,若将其换成“祖母绿”,如何?(3分钟)明确:不能;“祖母绿”老气横秋;而“女儿绿”清纯灵动。6.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2分钟)明确: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赞美之情,抒发喜爱之情。(板书:奇异、醉人)这四个问题解决之后,绿的奇异、醉人特点也就明确了。此环节结束后,第一个教学目标完成。(五)讨论分析(9-11分钟):本环节的设置符合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基本理念。讨论分析围绕学生自己在导入环节圈点批注的内容中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或者尚存的疑惑而进行,是对圈点批注法的进一步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体悟作者的情感。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3-4分钟),讨论之后如果还有不懂的问题,就向教师提问。如果学生没什么疑惑,教师准备好了四个问题:1.“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这两句话,你觉得有语病吗?明确:之所以,固定结构,表原因;“将”有如下含义:介词,拿(多用于成语或方言),如:将功赎罪,将鸡蛋碰石头。2.作者已经是第二次游玩仙岩,第一次去仙岩游玩为何不惊诧?明确:绿是作者惊诧的原因;开门见山;点题。3.第三节中比喻与对比能否颠倒?明确:不能。先要有具体印象,才能联想到别的事物,联想对比才有所依托。4.你觉得课文的标题《绿》起的怎样?明确:全文焦点、着眼点;文章结构;首尾呼应。(六)总结归纳(2-3分钟):再一次强调圈点批注法的相关符号;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描写景物的技巧娴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情感积极向上。此环节结束后,第三个教学目标完成。六、说板书设计:梅雨亭、梅雨瀑、梅雨潭三者之间的关系由方位变化串联;而通过对第三段的解读,可以得出绿的“奇异、醉人”的特点,这样,板书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脉络,理解文章内容。绿(奇异、醉人)朱自清亭(坐观)瀑梅雨潭(远望)(眼前)远-------------------------------------------------近低-----------------------高-----------------------低略-------------------------------------------------详七、说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第三段并仿照其中一个片段写一段话。这样做能够巩固上课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2.使用圈点批注法预习下一课:《囚绿记》。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就掌握的,因而要及时对学生提出巩固的要求。这样,通过初读课文、讨论分析环节、精读课文的渗透以及课后及时的训练,第二个教学目标完成。
本文标题:《绿》说课稿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96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