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论如何建设美丽乡村一.何为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是统筹城乡,村镇、村庄发展,以产业为支撑,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的综合性规划。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二、乡村的现状和现有问题1.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农村居民点内部配套设施仍不够完善,卫生、排水、交通等设施投入较少,农村生态环境差。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多数居民点的环境状况堪忧,多数居民点中没有统一的垃圾处理措施,没有统一的污水排放管道,居民点中的生活垃圾随处弃置,人畜粪便无统一的处理办法,雨天污水横流,道路泥泞,高低不平,卫生标准远没有达到基本要求,不利于农民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农民为了增产增收,大量过量施用化肥,据有关资料表明,肥料利用率仅为35%,其余大部分下渗和随地表径流汇入江河,造成地下水污染,地表水富营养化,据有关部分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80%以上的河流不同程度地受到氮肥污染,影响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同时,由于农药用量累积增加,其利用率仅为30%,土壤中的残留率高于50%。一些有机农药的不科学施用,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引发食品安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村住房多数修盖一新,宽敞明亮。但由于村庄缺乏统一规划,没有排污管网和垃圾收集设施,大部分农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落后,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随意堆放和路边或往池塘倾泼的状况基本未变,好使是有些村有垃圾堆放点,也基本无人专管,堆积如山,垃圾腐败臭味严重。许多池塘、河流水量减少,无水或水少的已变成臭水沟,或被淤泥填满,基本失水了蓄水保水功能,更谈不上生态美化功能。上述除家庭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之外,新建小楼也采用化粪池,但没有专门的污水排放沟管,直接排了池塘河流内,加剧了水体环境污染。现在农村吃水都面临问题,地表水基本无法饮用,三十年前,许多地的还可直接饮用池塘及河水或湖水,现在大部分都是吃地下水,部分地下水也遭受污染,难以确保饮水安全。2.农村交通状况差,交通文明突显随经济的发展,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农村道路进行了建设改造,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一方面,沿路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在“村村通”公路上,男女老少随意横穿,有的人甚至在公路上晒粮食,堆砖石等杂物,还有农用车货车载人、人货混载、驾驶摩托车不戴头盔、报废车辆运输等;另一方面,随农村道路的变宽,一些农村地区的司机喜欢开快车,特别是途经村庄时未能及时减速,非常容易造成严重交通事故。在刚过去的年底,笔者家里亲人就因过马路时被一开快车的摩托车撞伤,现在还在恢复中。另外,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集镇或大村庄经过的公路出口入口多,一般没有减速带,更谈不上红绿灯,安全配套设施简单低级,也是造成农村地区公路交通事故增多的原因。3.村庄建设状况处于无序状态传统的农村村落基本是依山傍水而建,而现在的农村房屋是顺路而建,路到那里,房子建到那里,大有抢占优势土盘之态。许多好的良田被无序建房,村庄无秩分布,你建在我家前边,我还比你家往前点,完全非理性建设。空心村越来越严,一些大村庄中心基本是老房子,面临倒塌,无人居住,村庄无序扩大,新村包围老村。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村庄基本无规划。农村居民点建设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农户建房选址比较随意,建房基本还保留着传统的习惯,无图施工,土法上马;只重视个体,不顾及群体;弃旧建新,整个村落没有一个统一的、长远的规划。村庄建设由于没有统筹规划,很多农村居民点基本上受制于自然选择,农村村庄建设大都无章可循自我发展,处于无序发展状态。这种无序状况一是与农村整体风气、文明素质等多因素有关;二是与土地制度不完善有关,没有针对农村宅居专门性管理的措施。中国地域广阔,乡村所存在的问题也不胜枚举,以上为较为突出的乡村现状及问题,我们将徐徐图之,根据华容乡村的特点,因地制宜,尽全力打造出具有华容特色的“美丽乡村”。三、农村风貌现状形成的原因简析按上文所述,农村环境卫生、农村交通文明、村庄建设等问题较突出。一方面与农村传统习俗有关,其影响了数千年,农村整体文明的提升还需要相当长的时期。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广阔,我国前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是以三农支援城市发展的方式进行的,没有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虽然现代农村也同时发展了,但与同时代的城市相比还是发展缓慢。四、我们该如何建设“美丽乡村”1.整治农村环境,改善乡村面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追求正由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品质生活、健康生活转变,盼文明、盼健康、盼环保的呼声与日俱增。而在广大农村,垃圾乱倒、柴草乱堆、圈舍乱搭、畜禽乱跑、污水乱泼现象十分突出,到处呈现出脏乱差的景象,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与群众期盼相去甚远。为解决以上问题要做到试点先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对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在乡村设立可再生垃圾回收站点,分片区规划建设不可再生垃圾填埋场,解决“垃圾哪里去”的难题;每个村建设垃圾池、垃圾屋,在公共场所摆放垃圾桶,选聘2—4名保洁员,购置垃圾清运车,坚持人员每天上岗,垃圾每天清运,破解“环境怎么保”的难题;加强宣传教育,星级卫生户评选,破解“习惯怎么改”的难题。树立优秀试点,然后以点带面,全面整治农村环境,改善乡村面貌。2.应地制宜,乡村四改,实现城乡统筹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要先行,起到环境改造人的重要作用,切实抓好“四改”:第一改为“改路”,要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大力推进自然村组的道路建设,支持农户硬化通户便道,为农民群众出行提供便利,并且配套设施随即跟上,交通指示牌及红路灯等不可缺失,为农民群众发家致富加快步伐,也为促进城乡交流创造条件。第二改为“改水”,一方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水污染和弄攒环境卫生治理力度,通过城乡一体供水,引泉入村,自来水入户等方式,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喝上干净水。第三改是“改厕”,建造卫生厕所,是农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件牵涉千家万户的难事、好事。要根据各地实际,加大农村改厕工作力度,并建造排水排污系统,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第四改是“旧村改造”。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区别各地经济实力、自然条件等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旧村改造,使农民受益、受惠,在改建过程中切实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总而言之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统揽,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统筹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配套,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规划建设新社区,按照“应地制宜、突出特色,功能完善、宜人宜居,集约节约、经济实用”的原则,充分考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采取乡村组织实施、市场化运作等方式,高标准规划建设功能全、外观美、环境优的新型农村社区,使农民群众用上自来水、太阳能、沼气能、电热水器和水冲式厕所。积极改造老村庄,按照“田园风光、城市生活”的理念和“禁挖山、慎砍树、不填塘、少拆房”的要求,不搞大拆大建、大挖大填,不搞整齐划一、城市克隆,着力在优化村庄布局、规范建设管理、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美化净化环境上下功夫,整合交通、农业、水利、林业、扶贫、移民、环保、电力、通讯等,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的要求,集中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同时融入现代主题元素和乡土文化元素,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3.保留特色,打造美丽乡村生态特色,自然本色,如何变成一抹亮色?在建设中切忌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做法,把功夫下在规划、历史遗存以及特色挖掘和精雕细刻上,确保每个示范点先成为一幅精致的画卷。首先科学的制定规划,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其次建设农村新社区,不能一味求新,也要重视“怀旧”,从历史深处和传统根部重寻精神资源,留住自然风姿和人文血脉。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不破坏环境和文化的情况下,实现生态美丽乡村的建设。最后乡村是农民群众的乡村,对于乡村的特色农民群众是最为熟悉不过的,所以要走入群众中去,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动员群众、惠及群众的群众工作路线,严格按照政府主导、乡村组织、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广泛深入发动,广泛汇集民力,努力形成共识,大打一场保留乡村特色,打造美丽乡村的战役。4.构建长效机制,确保美丽长留建设美丽乡村,彻底改变农村面貌,靠的是长效、靠的是持久,不能出现“一阵风”的形式化改造,对后续建设和发展不管不顾。美好乡村建设目的在于造福农民群众,其成效如何最终要由农民群众检验。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统筹推进,即不新增村级债务、不搞形象工程,努力做到让农民群众满意。根据各村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对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村,适当加长建设周期,分步安排建设项目。构建美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实现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美可持久。从根源上区域化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联动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结尾:建设美丽乡村最好能做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产业美”——产业特色明显,产品优质安全,资源生态和谐;“环境美”——布局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和谐;“生活美”——物质生活宽裕、社会保障力、邻里亲朋和谐;“人文美”——乡风朴实文明,地方文化鲜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带动投资、扩大消费、促进发展、造福农民群众,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风貌。综上所述,建设好“美丽乡村”意义重大,需要我们认真尽责的去做好规划。
本文标题:论如何建设美丽乡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020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