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美丽中国航拍 中国解说词
航拍中国解说词《航拍中国》第一季第一集海南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结果超乎你的想象,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看见专属于高空的奇观,俯瞰这片朝夕相处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变了一副模样,从身边的世界,到远方的家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50分钟的空中旅程,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从现在开始,和我们一起天际遨游。一海南省位于中国版图的最南端,它带着南海众多岛屿贡献了相当于中国陆地面积四分之一的广阔海域。南部的南沙群岛,界定了中国最南的国界;北部的琼州海峡,隔开了海南岛与内陆。我们的旅程从北部开始,探索火山如何塑造岛屿,前往一座洋溢着闯荡精神的城市——海口。沿着北部海岸线,邂逅三座风格迥异的灯塔。琼州海峡,这是一条30公里宽的海峡,它的南岸是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海南岛本来是内陆的一部分,6000万年前,地壳运动让部分陆地下陷,海水淹没了这里,形成了古琼州海峡。伴随着塌陷和海峡形成,火山开始喷发。火山喷发物不断堆积,海南岛北部的面积随之扩大。在海南岛的北部,火山运动的痕迹随处可见。这片面积仅有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着40多座火山。马鞍岭火山是其中的明星,它由一座主火山、一座副火山和两座小巧的寄生火山组合而成。就像父母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如今,植被已经把火山层层覆盖,人们在这里建造了公园,沿着火山缺口处的步行通道,可以一直走到69米深的底部。大约在13000年前,马鞍岭火山完成了最后一次喷发,随后陷入沉寂。但不能小看它的威力,这是一座休眠火山,没有人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醒来。轮渡是往返于内陆和海南岛之间的班车,只需要50分钟就能横渡琼州海峡。这是一艘载重量超过4000吨的轮船,除了汽车和旅客,船舱之中还有一列跟随它渡海的火车。跨海前,火车被拆分开装入船舱。轮渡靠岸后,首先完成铁轨的对接,接着列车车厢被拉出船舱,重新组接成完整的火车。海口是它们在海南岛旅程的第一站。海口是海南岛离内陆最近的城市,90%的进出岛货物都在海口中转。全岛最大的淡水河南渡江从这里入海,“海口”因此得名。在海口,有一条盛极一时的骑楼商业街。一楼是店铺,二楼以上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一部分向外探出,就像骑跨在人行道上,所以叫做“骑楼”。这是海南人从东南亚带回来的建筑样式。对于他们来说,大海并不意味着阻隔,而是通往远方的道路。从清代开始,这里就有下南洋的热潮。出海闯荡的人们捎回不少新奇玩意儿。小到咖啡,大到骑楼这种设计,甚至连造房子的水泥都是从南洋运回来的。闯荡南洋的人们脚步未远,从内地驶来的轮船已经响起靠岸的鸣笛。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立了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自由与梦想激励十万闯海人横跨海峡,从海口登陆,踏上这座充满无限可能的岛屿。如同“闯关东”、“走西口”,当年的闯海人勇于冒险,走在了开放的前沿。“下海”是他们贡献给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流行词。即便是最靠近陆地的地方,海洋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北部是海南岛最凶险的海岸线之一,灯塔成为航海人最愿意看到的老朋友。临高角灯塔,这是海南灯塔中最年长,相貌也最出众的一座,它守望临高角已经120多年,红白条纹是它最明显的标识。临高角灯塔见证了不少历史。1894年,法国人为了控制琼州海峡而修建了它。50多年后,解放军在临高角艰难登陆,解放了海南。激战过后,灯塔如旧,但海南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世界。木兰头灯塔守卫着一片危险的水域。因为水流速度极快,不少船只在这里遇险。破损的木板被冲到海岸上堆积起来,这片水域被称为“木烂头”,后来人们将其改名为“木兰头”,期望海难不再发生。真正发挥作用的,是这座74米高的亚洲第一灯塔,它如同茫茫大海中的路牌,为远道而来的船只指引方向。二追寻一座岛屿和树木之间的奇妙缘分,平凡的椰子有着最传奇的身世。貌不惊人的红树林,在绝境中力挽狂澜。退潮后,加入螃蟹和鸭子的队伍,与它们一起重新发现海滩。在海南岛东部,有一条绵延15公里的椰海长廊,200万棵椰树,演绎了极致的椰岛风情。椰树和海南岛的亲密关系众所周知,可关于它们相识的经历,却始终是个谜。有一种说法比较盛行,海南岛上原本并没有椰树,最早的椰子来自马来半岛。数千年前,一些成熟的椰子从马来半岛的椰树落下,被潮水带入海中开始漂泊。搭乘洋流的班车,它们必须在两个月之内遇见陆地,否则等待着它们的就是死亡。这样艰险的旅程失败了很多次,直到某一颗椰子率先登陆了海南岛。这是幸存者的胜利,一颗椰子最终繁衍出一片椰林。告别椰林,继续向前,海水逐渐接管陆地,我们惊诧地发现,一片树林生长在海水之中。这片树林聚集了不同品种的红树科植物。它们或许是自然界最名不副实的树木,明明是绿色,却叫做红树林。其实,这些树木富含一种叫做单宁酸的特殊成分,树干或树枝断裂以后,便会氧化成红色。更不可思议的是,红树林已经习惯了海水的包围,为了活下来,它们进化成一座座海水淡化器,除了树根能从咸水中过滤出淡水,它们还能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对人类来说,红树林是最好的海岸卫士,当台风来袭,它们消解了风浪的力量,保护着身后的农田和村庄。红树林还有一批忠实的拥护者。每天落潮后,鸭子们便浩浩荡荡涌向红树林旁的滩涂。海滩上滞留的小鱼虾,是它们挚爱的食物。大自然的馈赠,给鸭子提供了免费的天然饲料。这种赶海觅食的鸭子,有人称呼它为“跑海鸭”。寻求美食的道路从不孤单,退潮后,和尚蟹也开始扫荡海滩。并不是所有的螃蟹都只能横行,和尚蟹就很擅长向前直走。平均重量只有两克的身体,让它们能够迅速移动。它们喜欢集体出行,这样看起来更像是一只庞然大物,可以吓唬一些胆小的捕食者。大海在每一次涨落之间将大自然的礼物馈赠给海边的人们。落潮时分,到海滩上就可以捡拾最新鲜的海产。潮水退得越远,留给赶海人的沙滩就越多。熟悉地形的渔民,甚至可以下到数百米外的海滩上采贝。以海为田,靠海吃饭,他们就这样过了数千年的赶海时光。三从古老的渔村到度假天堂,不断变化的风景里蕴藏着海南更新迭代的故事。和海上人家打个照面,探访不远处的南湾半岛,那里是猕猴的天堂。飞往中国顶级的旅游胜地,体验花样玩海的无穷乐趣。这里原本只是一个小渔村,博鳌,正是鱼多鱼肥的意思。2002年,第一届亚洲论坛在博鳌举行,亚洲各国的政要、商人和学者齐聚于此。之后这里被确定为亚洲论坛的永久举办地。博鳌一夜成名的传奇至今为人乐道。从渔村一步跨入现代城市,海南的许多地方都经历了急速的升级换代。让我们去看看在此之前这座岛屿童年的模样。海南的大多数旅游地原先都是这样的小渔村。新村港是疍家人世代居住的港湾,疍家人是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统称。数千年来,他们靠海为生,以船为家,从不上岸生活。这一个个木质方格,当地人称为鱼排,鱼排之下是养殖海产的网箱。今天的疍家人,以养殖和出海捕鱼谋生。他们在鱼排上搭建木屋,鱼排连成片,木屋连成村。祖辈们留下来的传统劳作方式依然在延续。只是如今,一些疍家人不再漂泊海上,他们上岸建了房子,过上了海上劳作,岸上生活的日子。疍家人的邻居,住在不远处的半岛上。眼前这座山,就是猕猴的乐园。南湾半岛生活着上千只猕猴,它们分成24个群落,每群猴子都有自己的专属领地。每天下山,不同的猴群路过对方的地盘时,总要打上一架。南湾的猕猴个头较小,体重一般不超过10公斤。小个头更容易散热,这是他们为了适应炎热的海岛气候,在进化过程中做出的改变。中午时分,猕猴们纷纷下水避暑。猴王担负起教练的职责,它只在岸上观望,从不下水是它的原则。毕竟,湿漉漉的毛发实在有失猴王的威严。为适应环境而进化,这是大自然不变的法则,海南的坡鹿就是最好的例子。从名字上看,很多人会以为坡鹿生活在山坡上。可是在海南方言中,坡是平地的意思,这是一种生活在平地的鹿。它们拥有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坡鹿奔跑迅速,还特别善于跳跃,一米多高的乔木灌丛,都能轻松地一跃而过。往南飞行,逐渐靠近海面上的一座小岛,热带岛屿的风情扑面而来,向往蜈支洲岛的人们,很多是潜水爱好者。这里拥有极为透澈的海域,海水的能见度有时能达到20多米。初学者经过培训之后,下潜到十几米的深处,海底的世界便一览无余。见风使舵是帆船运动的关键,海上的风,隔二三十米便迥然不同。有人喜欢风力条件上乘的岸边环境,有人愿意纵向深海以躲避大浪。在探索海洋的过程中,人类不断迸发出享受海洋的新灵感。玩海的方法层出不穷,海面之上可以随心所欲地绘画。辽阔的海没有束缚,玩家们可以体验最快的速度,人们以不同姿势投入海水柔软的怀抱。一些前往三亚的航班,在降落前,首先会在这里绕行。108米高的南山海上观音,是全球最大的观音像。在环绕飞行之后,飞机将停在往东23公里的凤凰国际机场。三亚市是人们常说的天涯海角,在古代,它是贬谪官员、流放囚犯的荒凉之地。千年后,人们看到它炙手可热的未来。旅游业的发展,重塑了人们对边远之地的浪漫想象。今天,三亚已经被打造成中国顶级的度假天堂。俯瞰三亚,这座城市正演绎着自己的快与慢。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变化无处不在。人们需要加快脚步,才能抓住涌动的财富契机。同一片土地上,另一群人却慢得出奇。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享受假期,只为了寻得片刻宁静。这就是属于三亚的双城记。四离开现代都市,进入中部山区,除了蓝天碧海,海南还有另外的色彩。寻找第一批拓荒者的足迹,前往南渡江,参加一场夏日盛会。来到东部,看万泉河如何滋养一片生命的乐土。海南的中部,分布着大片山脉,它们占据着岛屿四分之一的土地。苍茫的山林正在向我们靠近,这是一片由次生林和人工林组成的森林海洋。寻找真正的原始森林,可以前往尖峰岭。这里保存着中国为数不多的原始热带雨林。凶险的地形,阻隔了热切的探索,中部山区的有些山峰,一百多年来很少有人踏足。与世隔绝未尝不是好事,这让大自然能以自己的节奏繁衍生息。山林深处,生活着海南岛的第一批拓荒者,数千年前,黎族先民乘船渡海而来。据说在海南上岸后,他们把船反过来一扣,底下用四根柱子支撑起来就成了船型屋。传说寄寓的是美好想象,船型屋更像是黎族人为适应环境而做出的精心设计。屋顶边缘尽可能向外探出,既可遮阳,又可挡雨,十分适合海南炎热多雨的天气。采槟榔是黎族人擅长的高超技艺,人们常说,黎族的阿哥爬树比猴快,爬的就是槟榔树。槟榔树一般十几米高,最高的可以达到30米。为了采槟榔爬这么高的树,看来人们真的很喜欢槟榔。黎族人原先以采集、狩猎为生,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学会了精耕细作。牙胡梯田见证了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海南气候湿热,一年可以种植三季水稻,第一季水稻成熟的时节,正是端午前后。赛龙舟算得上此时海南岛最热闹的水上盛会,澄迈当地参赛的龙舟手大多是渔民,他们将和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赛龙舟不是花哨的表演,速度是它的最大看点,最快的龙舟,每秒可以前进4米。想要取胜,龙舟手的动作必须整齐,只有当两侧的划桨同时用力,龙舟才能保持直线前进。中国的海岛超过7000个,但具备居住条件的海岛,不到500个,因为缺乏淡水,大多数海岛无法居住,海南岛的幸运在于,它拥有充足的淡水水系。从中部山区发源的四条大河,分别流向岛屿的四个方向,其中,万泉河在海南东部,冲积出一片片沃土,造就了海南最大的粮仓。上天并非总是眷顾这里,偶尔它也会发发脾气,因为处于台风走廊的入口,海南东部一年要接受台风两三次正面袭击,得益于河流的滋养,这里依然成为仅次于海南北部的人口稠密区。五海南岛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充满挑战的智力游戏,为温饱开辟的盐田,为速度而飞驰的列车,为探索而升腾的火箭,古老和新兴的科技轮番登场。1200年前,人们发现海岸边的许多石头,有天然形成的凹槽,退潮后,海水被留在了凹槽里,经过风吹日晒,残留的海水蒸发,留下了洁白的盐。这个现象启发了人们,他们搬来更多的石头,在石头上凿出盐槽,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海边。这是古代儋州人取盐的好方法,潮水涨落之间,智慧的光芒闪现。现代海盐场的规模,比古盐田要大得多,海水被引入蒸发池中,浓缩成含盐量极高的卤水。为了加快水分蒸发,人们需要常常翻动卤水。经过一周左右,卤水就能结晶成盐。阳光和温度是最好的加速器,热带气候让海南的植物飞速生长。在内地,培育一个农作物新品种需要八到十年;在这里,周期节省了三到
本文标题:美丽中国航拍 中国解说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02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