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记者访谈”:《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2016-03-25和顺家政产业发展中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走入社会,家庭是孩子重要的生活空间。家庭是培养和教育孩子的重要园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应该如何加强和改进我国家庭教育工作呢?我国家庭教育有哪些发展趋势与对策?带着这些问题,专门请教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赵忠心教授。我们的谈话从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变化和特点谈起。1记者问:赵教授,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家庭及家庭教育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赵忠心答: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也是文化载体。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传递社会文化。因此,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变化,应当看成是一种文化的“遗传变异”。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和家庭教育从表层文化、到中层文化、深层文化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2问:请您先谈谈当前我国家庭的变化?答:我国家庭的变化表现在八个方面:1、家庭经济状况普遍得到改善,逐步由清贫到富足,给家庭教育提供了越来越优越的物质基础。2、联合家庭越来越少,核心家庭越来越普遍。家庭结构由复杂到简单,家庭规模相应地缩小,家庭的内聚力(凝聚力)增强。3、家庭模式由单一到多样化。如完全家庭、单亲家庭、再建家庭、留守家庭、空巢家庭、跨国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等,使家庭教育变得个性化、多样化、复杂化。4、家庭本质关系重新组合,由“父子核心”到“夫妻核心”,夫妻关系家成为家庭稳定程度的决定性因素。5、家庭成员之间关系逐步由尊卑贵贱趋于平等平权,由专制走向民主,子女不再是家长的附属品,享有合法权益。6、婚姻关系越来越脆弱,经不起风吹草动,离婚率居高不下,家庭的稳定性越来越差,孩子的家庭生存环境趋于恶化。7、家庭的功能发生变化,有的弱化(如生产、生育功能),有的强化(如教育、亲情功能),有的从家庭转移到社会(如保护、娱乐功能)。8、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密切,家庭的封闭状态逐步被打破。上述这些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实施和效果。3问:家庭作为家庭教育的载体,它的变化必然要引起家庭教育的变化。在家庭诸多变化的背景下,家庭教育又出现哪些变化?答:我国家庭教育的变化表现为八个方面:1、生育子女目的由满足家长的物质需求(“养儿防老”)到主要满足精神需求(精神慰藉)转化。但遗憾的是,“养儿啃老”的现象出现了。2、子女数量观和质量观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多子多福、多多益善转变为“少而精”,一个足矣。极端的还不要孩子,丁克家庭越来越多。3、家庭教育受到空前重视,舍得投入,教育模式由“粗放式”转变为“集约式”。即由“浅耕粗作,广种薄收”到“精耕细作,精雕细刻”。4、家庭抚养、教育、保护社会化的成分越来越多。减轻了父母养育的负担,但使父母子女亲情渐渐淡化。5、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由专制、野蛮逐步走向民主、文明,子女的合法权益得到保证,家长的权威受到挑战。6、家庭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表现是:由单向管束到双向互动,由单纯说教到实践锻炼,由与社会隔绝到以社会为课堂。7、家族的教育传统对子女教育的制约和影响逐步减弱,代之以现代的公共的家庭教育理念。8、子女的兴趣爱好、发展方向、职业选择,由家长做主转变为由子女自主选择,“克绍箕裘”的现象大为减少,子女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发展,等等。4问: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家长的素质。当前我国年轻一代家长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答:我国家庭及家庭教育这些发展变化,使广大家长们面临着许多的前所未有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八点:1、家长的教育意识普遍增强,但生活压力大,心有余而力不足。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很高,但教子成材无方,有眼高手低之感。3、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育信息,缺乏分辨、筛选和取舍的能力,无所措手足。4、有能力并舍得进行教育投资,但不知道该投向哪里?举棋不定,感到迷茫。5、影响子女成长的不良社会因素日益增多且复杂化,家长难以预测和控制。心神不定,担惊受怕。6、儿童健康发展需要减轻学习负担,但升学竞争日趋激烈,孩子的压力有增无减,家长进退维谷,左右为难。7、社会急剧变革中家庭里的“代沟”犹为突出,且日益加深。如何架起两代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困扰着许多家长。8、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垮了传统道德观念的堤坝,但新观念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不知道如何把握?感到迷惘。比如:诚实守信是不是就等于迂腐,诚实守信教育是不是过时了?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冲突要不要忍让,忍让是不是没出息?竞争是不是当今社会唯一的行为准则?要不要合作、互助、协作、谦让?团结、友爱、谦虚、和气、善良、怜悯还是不是美德?要不要提倡勇敢、冒险?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不要提倡艰苦朴素?向老师反映情况跟“打小报告”是不是一个概念?劳动手段越来越现代化,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要不要培养?集体主义还要不要提倡?等等如此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许多家长,都需要予以解答。5问:当前我国家庭教育有哪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呢?答: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是息息相通的。社会的种种变革,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传递到家庭生活中,渗透到家长头脑里,直接对家庭教育产生影响,使家长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首先是家长心态问题。心态跟人的成长经历和素养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中小学生和幼儿的家长身上有两个令人瞩目的标签:一个是“八0后”,一个是“独一代”。他们出生在特殊年代,具有特殊的身份,是一个很特殊的社会群体,身上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他们出生在盛世,受教育年限多,思想解放,对新思想新事物非常敏感。但都是“被呵护”中长大的,自我中心意识突出,没有经历过磨练,心理年龄年实际年龄不相符;对己对人没有承担过责任,社会责任意识差。最近年轻人出现的“孩奴”和“父母皆祸害”的思想,虽然不是思想的主流。但这种思想倾向,值得关注。一转眼的工夫角色转变,做了父母,而且面临的教育对象还是“独二代”,这对他们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和考验。6问:您注意到了当代年轻的家长的重要特点。请您详细谈谈他们普遍的心态特点。答:这代父母普遍的心态就是“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何谓“急功近利”?就是急于取得成效,只贪求眼前利益,忽视或牺牲长远利益;何谓“心浮气躁”?就是不塌实,遇事不动脑筋思考,头脑一热就草率做出决定。具体表现是:一是“着急”:事事都要提前行动,操之过急,急于求成:要孩子提前识字、读书、学算术、学外语;过早给孩子定向,掌握专门的技能技巧,千方百计提前入学。盲目实施超前教育,有如“杀鸡取卵”,进行“掠夺性”的智力开发。越来越多的孕妇为孩子早入学提前剖腹产,着急程度登峰造极,无以附加。二是“攀比”:虚荣心太强,喜好攀比,不跟同等情况的孩子比,专门跟比自己孩子强的比附。看到别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强心理就不平衡,心急火燎;看到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强,心理才平衡。不正视自己孩子的实际,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和变化。三是“盲从”:不动脑筋思考,缺乏主见,“傻子过年看邻居”,随大流,赶时髦,从众心理严重;贪图省力,盲目追求简单、易行、高效的所谓教育的“捷径”“绝招”;缺乏分辨能力,常常被张悟本式的伪“专家”所“忽悠”,上当受骗者众。四是“片面”:好追逐捷径,“偷工减料”,“单打一”,只进行“一半的教育”,家庭教育片面性非常严重:如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知识轻生活常识、重特长培养轻全面发展等等,造成孩子发展畸形,缺乏发展的后劲。7问:您对当代年轻一代家长的家教“心态”分析的很深刻。此外还有什么特点?答:第二是父母子女感情越来越疏离。许多事实表明,现在的子女与父母之间不像过去那样亲近、密切,越来越疏远、生分,父母的感染力越来越小,家庭教育独特的优势日渐削弱。主要原因是父母在抚养教育中对子女在感情上投入日渐减少。家庭养育本来是非常私人化的行为,但许多本来该由父母亲力亲为的事,却交给了别人,转嫁到社会的成分越来越多。比如,乳儿期、婴儿期的孩子由父母亲自带的越来越少,交给保姆、老人带的越来越多。孩子管阿姨叫“妈妈”,管妈妈叫“阿姨”的屡见不鲜,跟父母生分、甚至不认父母的,大有人在。让孩子吃母乳的越来越少,而改喝牛奶,还得是外国的。孩子闻到妈妈气味的机会越来越少。过去说“有奶便是娘”,现在有奶的不见得都是娘。不给孩子用尿布,懒得侍侯孩子,普遍改用尿不湿。倒是省事了,但与孩子的皮肤接触大为减少。将来孩子不听话,再说“一把屎一把尿地……”就理不直、气不壮了。过去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现在是“慈母手中钱,孩子身上衣”,亲手给孩子制作衣服的妈妈越来越鲜见。身上衣服虽然价钱昂贵,档次很高,但不见得贴身。送两三岁的孩子入整托、小学生住寄宿学校、中学生到外国留学的越来越多。孩子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作家王朔小时候就觉得自己不是爸妈生的,而是“政府生的”,长大后仍旧耿耿于怀。要提防将来你老了孩子也把你送敬老院,也是一个星期接你一次。家庭教育不亲自做,花钱雇佣家庭辅导教师或寄托在别人家,让外人代行教育职责的越来越多,成为纯粹的只管“衣食”的父母。因出国留学或异地就业与孩子两地分居的越来越多,只是相片上看得见,伸手摸不着,父母在孩子心中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离婚率与日俱增,置子女合法权益于不顾,残缺家庭越来越多,父母这个“保护伞”越来越靠不住,孩子不相信人间还有“真情”。极个别人甚至都懒得亲自生孩子,什么借腹生子、试管婴儿越来越多,自然分娩的越来越少,剖腹产的则呈几何级数翻番。孩子变得冷漠,与父母若即若离,形同陌路。这不能责怪孩子,父母应反躬自问。8问:缺乏父母子女的亲情沟通与交流确是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外还有什么问题?答:第三是社会信息化的影响问题。社会信息化是一个异常迅速的变迁过程。一位法国经济学家估算,今天每三年发生的变化,相当于旧石器时期三千年的变化。传递信息渠道增多,传播手段现代化,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量大增,社会和家庭信息化的程度迅速提高,儿童青少年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信息。现在的孩子在一年内获得的信息,几乎相当于爷爷那辈人一生获得的信息量。扩展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开阔了心胸。。但也至少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当信息泛滥时,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夹杂着一些不良信息。孩子们对信息感受的能力很强,而“筛选”能力却很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往往积极的和消极的信息兼收并蓄,难免受到不良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违法犯罪青少年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被不良信息所俘虏的。二是社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子女可以自由地自主地获得社会信息,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成年人“垄断信息”的局面,子女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家长奉若神明、言听计从,家长在子女面前的威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9问:您很早就提出对孩子的“闲暇教育”问题。请您详细谈谈。答:闲暇是指工作、学习之外完全由自己支配的状态;而孩子恰恰缺乏自主支配闲暇时间的能力。如何安排和利用闲暇时间,对于孩子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闲暇”这个概念是从农业学借鉴来的。最早研究闲暇问题的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休闲时间的多少看成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最客观的标准。二十世纪初美国杜威指出:闲暇教育是“最为严肃的教育任务。”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实行双休日制度以来,加上寒暑假、节日长假,中小学生每年的闲暇时间长达170多天,接近一半。学校放假,家长上班,孩子处于失控状态。但孩子的头脑不会处于真空状态,积极的思想不去占领,消极的思想就会趁虚而入。1995年我国刚刚实行双休日的时候,在一个青少年思想道德研讨会上,我就提出要加强中小学生的闲暇教育,教孩子们学会休闲。一位教育部门的领导说我的主张太消极了。我当即向他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请他调查“违法犯罪青少年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学坏的?”其实不用调查,肯定是在休闲时间。我国近十年来,违法犯罪青少年增长了十倍。其中,86.6%是因为在闲暇时间结交品质恶劣的朋友,96%的种种坏习惯是在闲暇时间养成的。休闲教育迫在眉睫。第二个问题是“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什么时候获得的?”毫无疑问,也是在休闲时间获得
本文标题:《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040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