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猪肉养殖行业基本情况
第一部分:猪肉养殖行业的基本情况行业管理体制1、行业主管部门我国生猪养殖环节的行政管理部门是农业部畜牧业司和兽医局,其主要负责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行业法制建设和实施行业质量管理与技术监督,并负责审批各种许可证。根据国务院2008年5月25日颁布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商务部2008年7月28日颁布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国家对生猪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制度,地方商务行政管理部门及农牧部门负责审查定点屠宰厂,发放《生猪屠宰许可证》。根据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和中央编办有关文件,商务部的生猪屠宰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农业部,包括起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配套规章、规范;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负责行业统计;负责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组织开展监督检查、技术鉴定等活动。根据国务院2005年7月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年9月1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国家对生产肉食品的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根据产品分类,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发放《生产许可证》。根据农业部2010年1月21日颁布的《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办法》规定,国家对动物养殖场所和屠宰加工场所的防疫条件进行审核,由省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发放《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2、行业协会生猪屠宰及肉类加工的行业协会为中国肉类协会,生猪养殖的行业协会为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该等协会的主要职责是:(1)加强行业自律管理;(2)开展行业调查,研究行业发展方向;(3)召开专业会议,评估行业项目,积极为行业内企业服务;(4)组织国际交流活动。3、行业主要法律法规我国生猪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和生猪养殖行业的主要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如下表:(二)行业供求状况及竞争格局1、生猪养殖行业的供给状况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生猪养殖国,生猪的产出状况如下图:1998年-2012年,我国生猪存栏稳定增长,从1998年的4.23亿头上升到2012年的4.76亿头,累计增长12.53%,年复合增长0.85%;我国生猪出栏持续较快增长(2007年、2011年除外),从1998年的5.02亿头上升到2012年的6.98亿头,累计增长39.04%,年复合增长2.38%。我国生猪养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在①种猪选育培育;②饲料营养;③疾病防控;④养猪设备自动化;⑤粪污环保处理等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2010年,农业部颁布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农牧发(2010)6号】,提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我国扩大规模化生猪养殖,建设养殖与加工紧密联结型的产业模式将成为发展趋势。2、生猪养殖行业的竞争格局近年,我国生猪养殖业正在由散养为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主要表现为:①原有生猪规模养殖企业的产能扩张;②农户建立合作组织进行规模化饲养,统一管理,节约成本;③生猪养殖的上游饲料企业和下游屠宰企业积极介入生猪规模化养殖业务。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虽有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未来几年,生猪养殖业将会出现较多的行业整合机会,产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其竞争格局将表现为:①大型养殖企业与散养农户之间的竞争,农户散养的比例将逐渐下降;②大型养殖企业之间将在养殖成本、产品差异化、食品安全、饲料和疫苗使用等方面展开竞争;③先期实现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大型企业将在未来的行业扩张中占据先发优势,在竞争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三)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与变动原因1、生猪养殖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我国生猪养殖业一直以分散养殖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较小,行业盈利状况经常处于“生猪卖难——价格下跌——陷入亏损——饲养规模减少——供应短缺——价格上涨——扭亏为盈——饲养规模增加——生猪卖难”的周期性循环。目前,规模化生猪养殖的投入在增加,经营状况在改善,效益积累在上升,但利润率波动仍较大。2生猪养殖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原因(1)养殖周期较长商品猪出栏必须经过繁育母猪、产仔、育肥三个阶段才能完成,该过程至少需要一年半,同时,生猪是鲜活品,用库存来调节供求的难度较大,调节养殖产量往往滞后于市场供求形势,这种滞后性是生猪养殖业利润波动的根本原因。(2)饲料成本变动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70%-80%,玉米和豆粕等饲料价格的变化会引起生猪养殖成本的变动,进而引起利润波动。我国生猪均价与玉米均价的变动情况如2010年-2012年,各季度末的猪粮比波动幅度较大,一般认为,猪粮比=6时,是生猪养殖的盈亏平衡点,当猪粮比6时,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将会严重受挫,导致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下降。(3)散养方式无序性我国生猪散养比重较高,生猪散养农户受信息搜集能力的限制,缺乏对市场的深度分析,只能根据周边地区当时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安排养殖计划,易造成本轮生产过剩引发下一轮生产不足,加大了生猪养殖业的利润波动频率和幅度。(4)动物疫情影响生猪疫病的发生会致使大批生猪发病、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而且生猪疫病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人们对猪肉的需求下降,进一步导致生猪价格下跌,严重打击养殖户的积极性,从而放弃本轮生猪饲养或缩减养殖规模,引发下一轮生产不足。(5)补贴政策影响生猪养殖相关补贴政策将激发养殖户的积极性,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从而增加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影响生猪价格和行业利润水平。3、生猪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平均税前销售利润率如下图:本行业的平均税前销售利润率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但利润率水平处于稳定的上升通道,且利润率波动小于生猪养殖行业。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行业集中度与规范化程度的提高,未来行业的利润率水平还将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4、生猪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原因(1)行业结构调整根据商务部于2009年12月31日发布的《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应当严格控制定点屠宰厂(场)数量,原则上,直辖市和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城区要少于4家,其他地级以上城市城区要少于2家,县(市)全境设1家。地方各级政府均采取“适度集中规模、减少定点数量、便于监督管理、促进生产和流通”的方针,以及“统一规划,科学布点”的原则实施定点屠宰,避免造成区域内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的过度竞争。随着生猪屠宰市场的规范,一些小型屠宰场不符合标准从而退出市场,屠宰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有效地提升了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2)猪肉产品升级随着我国猪肉消费结构的升级,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冷鲜猪肉、低温猪肉制品等比例在逐渐增加,提高了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四)行业市场前景及发展方向1、我国猪肉产业的市场前景猪肉是我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必需消费品,其主要驱动因素如下:(1)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是国内猪肉消费增长的基础,我国人均收入状况如下图: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自1998年的5,425.10元增加到2013年26,955.00元,累计增长396.86%,年复合增长11.28%。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有力地带动了猪肉消费量的上升,同时也持续提升了猪肉制品的消费量,对我国猪肉产业的发展是一次良机。(2)猪肉产品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2012年2月发布的《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积极发展冷鲜肉加工和肉制品生产。到2015年,县级以上城市热鲜肉销售比例降到50%以下,冷鲜肉占比提高到30%。肉制品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7%以上。①热鲜猪肉向冷鲜猪肉升级目前,我国生猪肉产品主要有热鲜猪肉、冷冻猪肉和冷鲜猪肉。热鲜猪肉以其肉品新鲜、膘白肉红、味道鲜美的优点在城乡消费中仍占据主要地位,但因其没有经过冷却排酸处理,易污染、易腐化变质、露天销售不卫生,这使热鲜猪肉的销量呈下降趋势,市场份额逐渐缩小。冷冻猪肉以其肉品安全卫生、便于冷藏运输的优势,受到消费者及肉类加工企业的青睐,但在食用前需要解冻,会导致大量营养物质流失。冷鲜猪肉既保持了肉品新鲜、质嫩味美、营养价值高的优点,又能有效避免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适温细菌污染肉类。而且对猪肉进行精细化分割,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被誉为集安全、卫生、美味、营养、方便于一体的优质“鲜肉”。冷鲜猪肉将成为未来的消费主流。②高温猪肉制品向低温猪肉制品升级高温猪肉制品是指经过121℃高温、高压蒸煮的包装猪肉制品。此类产品消毒彻底,在常温下有较长的保质期,一般为3-6个月或更长,但营养成分缺失较多,且口味较差。低温猪肉制品是指在常压下通过蒸、煮、熏、烤加工过程,使猪肉制品的中心温度达到72℃-85℃,并通过杀菌处理加工,在包装、贮存、流通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低温的猪肉制品。此类产品具有:①鲜嫩、脆软、可口、风味佳;②营养损失少,可基本保留肉类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以及肉类完整的纤维组织。低温猪肉制品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③中式风味猪肉制品逐步走向现代化中国传统风味猪肉制品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制作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其产品主要包括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熏烧烤肉制品、干肉制品、油炸肉制品、肠制品等。近几年,此类产品正由旧时的作坊式生产向现代工业化生产转变,不仅保持了色泽、香气、味道和造型,而且在标准化、保鲜、保质、包装、储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越来越受到我国消费者的认可,销量增长明显。(3)食品安全体系的健全随着我国政府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对行业不规范行为的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上供应的肉类及肉制品的质量将越来越高,消费者信心增强,将增加对肉类及肉制品的消费需求。2、生猪养殖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2010年3月29规模养殖的意见》【农牧发(2010)6号】,提出力争到2015年,全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15%,其中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占规模养殖场的50%,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实现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发展,将有利于:①从源头对生猪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②提升疫病防控能力,确保人畜安全;③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增加养殖户收入;④粪污的集中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五)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1、猪肉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2)国内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优质产品带动的消费升级,食品安全体系的健全,餐饮业的快速发展,猪肉消费将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3)行业发展逐步规范化2008年,国务院和商务部分别发布了新修订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及《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进一步强化国家实行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制度;未经定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生猪屠宰活动。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规定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目录以外的任何物质,任何食品都不能免检,促进了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2009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指出:①要大力整顿食品加工企业,对全国食品加工企业在生产许可、市场准入、产品标准、质量安全管理方面逐项检查;②加快制定和修订乳制品、肉及肉制品、水产品、粮食、油料、果蔬等重点食品加工行业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行业的持续规范必将有利于生猪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4)我国应对疫情的能力加强国家对动物防疫工作的力度和投入明显加大,重大动物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有利于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5)饲料行业的高速发展饲料业的高速发展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养殖业又能拉动饲料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种植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的良性循环。2、猪肉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猪肉产品安全性有待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猪肉产品的质量控制涉及饲料供给、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精深加工
本文标题:猪肉养殖行业基本情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112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