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这四首诗词都是登临之作,古代诗人和词人在登山或登楼远眺时,往往触景生情,幽思深远,阅读中应通过把握作品中的意象,来理解其蕴含的情思。《登金陵凤凰台》作者简介李白,字,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太白青莲居士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被赐金放还,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乎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主义诗人,有“诗”之称。与杜甫齐名,并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调张籍》)。有《李太白集》。诗成泣鬼神仙李杜光焰万丈长浪漫《登金陵凤凰台》(七律)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被“赐金放还”,南游金陵时所作。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飞来一游,而今凤凰飞走留下空台伴着江水照常东流。“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首联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点明其来历,用以表达对的感慨。时空变幻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幽僻小径中,东晋的达官显贵也都成了古墓。凤凰台见证了六朝古都的历史兴亡: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颔联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昔日的与今日的形成鲜明的对比,浸透了无限的凄凉。繁华烜赫荒芜寂寥借代指士大夫、官绅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我站在台上,望见远处的隐约的三山,仿佛从青天之外落下,白鹭洲把长江隔成两条水道。理解这一联的意境(描述画面,说说其中包含的情感)放眼望去,那远处的三山,云雾缭绕,若隐若现,仿佛从青天之外落下;白鹭洲横卧江心,使江水分流,波涛汹涌,展现出水阔山遥的凄迷景象。这无尽的江山胜迹,见证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令人咏叹不已,惆怅难忘。炼字:“半落”二字的妙处:把远处的三山半隐半现,若有若无的朦胧景象写得恰到好处。颈联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颔联和颈联在内容上照应了首联中的“”,不仅结构严谨,而且感慨尤深。台空江自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把太阳遮蔽,抬头不见长安城总是令人感到忧愁。“日”和“浮云”各比喻什么?以“日”喻当朝皇帝,以“浮云”喻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此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暗点诗题的“登”字这两句诗寄寓的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蔽日”,是指朝中奸佞当道;“长安不见”是指自己受小人排挤,远离朝廷,满腹才华无处施展,报国无门,所以心情十分沉痛,也流露出爱君念国的热忱。尾联从六朝的帝都金陵自然联想到唐的都城长安,由览古而引发对现实的思考。总结:这首诗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景与个人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也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叹息。学习《八声甘州》作者简介柳永,词人。原名,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事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三变耆卿柳屯田婉约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和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派的代表词人。北宋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即能歌柳词”。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凡有井水饮处“八声甘州”是。全词共八韵,所以叫“八声”。“甘州”,即“甘州子”,是唐代的边塞曲名,这里截取其中一段加以改编,故名“八声甘州”。《八声甘州》是柳永写羁旅失意,客中思家的代表作之一。词牌名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面对着洒落江上的淅淅沥沥的暮雨,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凉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秋风渐渐地凄凉紧迫,关隘、山河也冷清萧条,落日的余晖斜照着高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到处是红花凋零翠叶枯落,时光流逝,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只有长江流水,无声无息地向东流淌。红、翠是借代找出上片中两个领字,并指出其作用: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图。“对”字领起两句,写出了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渐”字领起三句十二字,承上句而言,引人注意清秋又经雨涤之后,景物发生的一番变化:秋雨之后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关隘山河滋荣盛茂之气已尽,肃杀凋零之气已浓,一片萧条;雨后残阳重现,直照词人登临送目的高楼(当楼),似乎遍宇宙的悲秋之气都集中于此。用词简炼,意境深邃雄浑,“唐人佳处,不过如此”(苏轼)“是处”四句在写景中蕴涵怎样的情?“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令人,词人情思转入深沉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无语”二字,蕴含多少说不出的辛酸与无奈。词人内心惆怅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伤感青春年华的消逝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怎忍心登上高楼远眺,望故乡如此渺茫遥远,归家的心思难以敛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可叹近年来我萍踪漂泊,为什么苦苦地在异乡久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想起佳人,正在楼上梳妆,犹抬头远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爱人乘舟归来?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可你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时,也正是这样愁绪凝聚化解不开啊。下片直抒乡愁: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不忍”句回笔点明全篇的背景是登高临远。“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揭示婉转幽曲“想佳人”句笔峰顿转,从对方角度写,有何表达效果?写出了词人想象中佳人(思妇)登楼盼丈夫归来,望眼欲穿,几至神魂错乱,误认归舟的情态;又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样构思的妙处在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楼远眺,却偏推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在登楼望远,期盼游子归来。双方的思归之情融合,便产生了特殊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烟村”是谢脁名句,词人加“误几回”而用之,尤见匠心独运。总结: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上片于壮丽的秋景之中含有凄凉伤感之柔情,下片于缠绵的离情中带有伤感之情。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词人。字,号,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南宋幼安稼轩其词抒写力图的爱国热情,倾诉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恢复国家统一壮志难酬豪放苏辛稼轩长短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南国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极目远望远处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引起我对国土沦丧的忧愁与愤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在落日斜照的楼头,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还有我这个流落江南的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看着这吴地产的宝剑,把楼上的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此时登楼的心意。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远山有如美人头上插着玉簪的螺髻,如此美好的景色,为什么却说是“献愁供恨”?因为词人登临之处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壮志难酬。因此这些山岭只能引起词人心中无限的忧愁和愤恨,这壮美的山就成了词人抒写愁恨的载体。(移情及物的手法)“落日”、“断鸿”与“游子”有什么关系?“落日”斜照“楼头”的惨淡景色,烘托出失意游子的孤寂;“断鸿”是离群的孤雁,用以类比“江南游子”,表现其孤单漂泊、寂寥悲痛的处境。看吴钩、拍栏干这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表达怎样的情感?看闲置身旁“吴钩”,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栏干拍遍”,是词人胸中有说不尽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这个动作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动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登临意”是什么?为什么“无人会”?登临意: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无人会:因为朝廷主和,抗金主张不被采纳。词人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知音,内心无比抑郁悲愤。上片从仰观天空,遥望远山,写到落日照楼,再抒发悲愤之情,由远而近,层层写来,充分抒发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压抑悲愤的心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别说正是鲈鱼切碎煮熟品尝的时候,秋风吹遍大地,不知张季鹰是否已经回乡?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只为自己置地买房,恐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可惜年华如水流去,我真担忧风雨飘摇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已长得这么大了,(人何以堪)。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谁唤来披红着绿的歌女,拿着红巾,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分四层意思:引晋朝人张翰(字季鹰)的典故,自己也想像季鹰一样回到家乡,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想回故乡,又谈何容易!借许汜忘怀国事,求田问舍,为陈登和刘备所鄙视的典故,表明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
本文标题:诗词四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143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