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贵州省十二五工业布局及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贵州省“十二五”工业布局及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4/5/2111:22:00来源:贵州省发展改革委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依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以及《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一、规划背景“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发展明显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全省生产总值跨越了4000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2000元;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突破,贵阳连接周边各省会中心城市2小时和通往全国主要经济区3至7小时的快速铁路系统和县县通高速公路体系正在加快构建,“滋黔”一期、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工程扎实推进,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正在逐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积极成效;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我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依托本省优势资源,努力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着力培育和发展特色工业。能源工业特别是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烟酒工业实力有所增强;食品、制药等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一个以优势资源为基础,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支柱产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符合省情的特色工业体系正在形成。工业保持持续增长,对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十一五”时期,全省工业保持持续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585.8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27.17亿元,年均增长14.1%。是支撑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的重要渠道。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多点支撑格局初步形成“十一五”以来,以能源、化工、有色等优势原材料为主的新兴支柱产业,以烟酒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以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等加快发展,这些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工业多点支撑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形成。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有了长足的发展,企业素质明显提高。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推进“百亿元企业”建设取得成效,全省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9户,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技术进步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断增长,以企业为主体实施了一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省级重大专项项目,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应用了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实施了一批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改项目,产学研联合及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截至2010年,建成了1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2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十一五”时期,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670亿元。循环经济发展取得进展,节能减排目标基本完成贵阳市、瓮福集团、开磷集团、赤天化集团和贵州茅台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等五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城市)的试点工作取得成效。贵阳市开阳循环经济型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黔西南州循环经济型安龙重化工基地等建设进度加快。能源、水资源等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节能降耗取得进展。2010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25吨标煤,比2005年下降20.0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3.90吨标煤,比2005年下降27.70%,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的目标。“十一五”时期,我省工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工业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工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产业链短产业幅窄;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发展慢;工业投资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工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大企业大集团少;人才匮乏;资源约束矛盾逐渐凸显,生态和环境压力增大。这些问题既是“十二五”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更是“十二五”工业发展的机会,把这些问题转化为工业发展的机会,将为我省“十二五”工业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二)“十二五”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对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支持西部地区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我省改善工业发展条件、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造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国内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带来的历史机遇,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继续深化,有利于我省承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调整工业布局;中央企业将加快中西部地区拓展布局的步伐,为引进央企入黔,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提高集中度,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带来机遇。同时,“十二五”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面临严峻的挑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国际环境更趋复杂。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一方面我省要继续加快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对资源环境方面的限制和宏观调控日益强化,能源和资源价格不断上涨,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结构调整压力增大,国家将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结构调整的力度,我省正在和将要加快发展的部分特色原材料产业是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也是明确要求加大淘汰落后力度、优化升级的产业,我省产业升级、淘汰落后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挑战,只要我们找准差距、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就能扬长避短、积聚力量、发挥优势,加快我省工业发展,进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一)总体要求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按照“扩张总量,调整结构,强化集聚”思路,坚持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进步、人才开发为动力,千方百计扩大总量,在扩大总量中调整和完善工业行业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强化创新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努力构建工业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金融体系和政策体系,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挥工业的主导和带动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增强工业对民生的保障和改善能力,走出一条具有我省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基本原则——坚持跨越发展原则。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先进组织形式,吸引新产品、新产业率先在我省投资设厂,特别注意采用循环经济工艺和低碳技术,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在保持工业快速发展中推动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开放发展原则。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方位吸引外来投资,借力发展,借“梯”发展,引进增量,扩大总量。——坚持创新发展原则。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工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坚持聚集发展原则。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着力培育具有全省意义的增长极,促进产业和企业聚集化、集约化和集群化发展。——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企业投资主体的作用,加强政府对整合各种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相结合,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三)发展目标——总量大幅增长。到2015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速20%以上,在西部地区位次提升1-3位;“十二五”时期,工业投资累计达到1.5万亿元以上。——结构明显改善。到2015年,电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装备制造、烟酒、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为主的特色产业等八大支柱产业产值分别超过1000亿元;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4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45%,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20%,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提升到20%。——空间布局优化。到2015年,“一区两翼多组团”的工业发展布局初具雏形,黔中经济区工业得到进一步提升,“西翼”毕水兴经济带能源、资源深加工基地和“东翼”东南部特色综合经济区特色工业基地得到较快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组团初步成型。基本建成空间布局合理的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优质轻工产业基地。——集约化程度提高。到2015年,培育20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专业互补关联;力争全省新增上市公司20户以上;建成100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技术创新和进步取得成效。到2015年,全省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2%和8%以上;力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年增20%左右;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达到200家以上。——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到2015年,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耕地保有量指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全面达到国家要求。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三、“十二五”工业空间布局按照工业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工业化和城市化联动的原则,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为骨架的综合运输通道为依托,以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和重点城市为载体,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引导产业向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带和工业园区集中,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趋优分布。(一)总体布局基本架构依据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黔中经济区为中心,以省级重点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快速铁路系统和高速公路网络节点上的城市为支撑,构建“一区两翼多组团”的工业发展布局。全力打造以贵阳为核心,以快速铁路为主轴的贵阳至遵义、贵阳至安顺、贵阳至都匀凯里和贵阳至毕节产业带的“一核四带”;推动“西翼”毕水兴经济带做大做强;促进“东翼”东南部特色综合经济区加快发展;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的城市、城市群(或城市组团)和重点区域布局开发、建设一批产业发展组团。(二)大力推动黔中经济区工业率先发展黔中经济区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优势明显、工业基础较好,是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构建我省产业集群的重点区域。推动黔中经济区工业率先发展,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集聚,建设贵阳至安顺、贵阳至遵义、贵阳至都匀凯里和贵阳至毕节产业带,大力发展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全省工业化的带动区。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将黔中经济区打造培育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装备制造业基地、特色轻工产业基地。(三)加快建设“西翼”毕水兴经济带能源、资源深加工基地毕水兴经济带是
本文标题:贵州省十二五工业布局及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180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