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 04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基础4章12年)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基础)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心理正常与精神障碍(指异常心理?)ICD10中的精神障碍:弃用精神病(psychosis),改用精神病性(psychotic):幻觉、妄想显著兴奋和活动过多并非由于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持久的社会性退宿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紧张症性(catatonic)行为,如木僵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一、变态心理学研究对象P289心理学分支。研究异常心理的性质与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二、精神病学研究对象医学分支。研究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p290公元前(如前400年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中世纪(5-16世纪)文艺复兴和17世纪以后的科学发展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理论解释(见补充)P2901.对异常心理的认识(两个基本命题):(1)心理过程(包括情绪、思想、欲望)主要是潜意识的(2)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2.在上述两个命题基础上,该理论推演出的判断:(1)力比多(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2)力比多驱动性心理发展,口欲期、肛门期、生殖器期等(3)心理结构: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人格:本我、自我和超我(4)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心理防御机制”3.对异常心理的解释:(1)固着:未能顺利地度过性心理发展某个阶段性,导致人格异常(2)焦虑:自我在处理本我、超我和外界之间的关系,会体验到焦虑(3)压抑:为消除焦虑必须压制非理性冲动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可减轻自我焦虑,但可以病态;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是心理异常的动力性原因。精神分析理论(一)精神分析的心理结构人的心理活动好比漂在大海上的一座冰山:(下图)1.意识(Conscious)当前注意到清晰的心理活动。2.潜意识(Unconscious)不能被人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包括原始冲动、被压抑的愿望、被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等。3.前意识(Preconscious)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心理活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与压抑(repression)或潜抑有关;与梦有关;与分析治疗原理有关。(二)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1.本我(id)潜意识深处的性本能和破坏欲等,即“性欲或欲力”(libido),是人类本能的内驱力,其控制机制是“快乐原则”。2.超我(superego)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类似人类的良知、理性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按“至善原则”行事。3.自我(ego)自我的动力来自于本我,即为了满足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自我又要按“超我”的要求,按“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它是人格的执行部门。(三)精神分析理论述评1.Freud强调个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2.潜意识心理冲突与心理防御机制(mentaldefensemechanism)。3.被压抑的心理冲突可通过某种防御机制以病态方式表现出来。4.通过对梦境的分析或病人的自由联想挖掘和疏泄压抑着的心理冲突以消除病人的症状。这就是精神分析治疗方法。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理论解释(二)行为主义的解释(简单浏览补充)P291*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用实验(生理学的)解释神经症兴奋与抑制机制:如神经衰弱(兴奋优势,抑制薄弱)和癔症(抑制优势,兴奋薄弱)*新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以及其它理论行为学习理论(一)行为与行为学习理论概念1.行为主义二十世纪20年代,狭义的行为概念。2.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以后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则是广义的行为概念3.行为学习理论(learningtheoriesofbehavior)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型式,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或改变。(二)经典条件反射1.实验依据巴甫洛夫20世纪初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过程如下图。实验结果说明,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等)通过反复与非条件刺激(UCS)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可以成为条件刺激(CS),而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UCS)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这就是经典条件发射。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可以解释多种临床疾病症状的形成和发展;可以用于建立相应的临床干预方法如对抗性条件反射训练。3.经典条件反射的几个重要现象•强化(reinforcement)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泛化(generalization)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CS)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消退(extinction)取消强化,条件反射逐渐消失。(三)操作条件反射1.实验依据•斯金纳(SkinnerBF)1953年操作条件反射实验:•回避操作条件作用(avoidanceconditioning)实验:2.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重视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根据这一理论,人类许多正常或异常的行为反应包括各种习惯或症状,可以是由于操作条件反射机制而形成或改变,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个体不良行为如吸烟、依赖等的形成机制;用来指导各种行为治疗如厌恶疗法等。3.操作条件反射的几个重要现象:正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即R→S(积极)↑→R(促进)。负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即R→S(消极)↓→R(促进)。消退(extinction)行为的结果是原有的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S(积极)↓→R(减弱)惩罚(punishment)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S(消极)↑→R(减弱)。(四)内脏操作条件反射1.实验依据:MillerNE1967年内脏学习(viscerallearning)实验如下图:35040045050012345678910奖励肠松弛奖励快心率奖励肠收缩奖励慢心率心率次/分5010015020012345678910奖励肠松弛奖励快心率奖励肠收缩奖励慢心率肠蠕动记分2.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显示: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某些心身疾病症状的产生如心跳加快、肠蠕动增加、哮喘等可能与个体的意识性条件操作有关;生物反馈、气功治病等的原理可能与内脏学习有关;内脏学习现象也是对传统的随意和不随意神经肌肉系统概念的一种挑战。(五)示范作用班都拉(BanduraA)的社会示范作用(modelling)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mode1)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行为学习理论述评1.人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2.疾病(异常心理)的发生可以是因为“错误的习得性行为”。3.许多不良生活习惯也是通过强化而固定下来的。4.以各种学习理论为依据的行为治疗方法。5.认知行为学习理论(cognitivebehaviorlearning)是197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种新行为理论,强调S→O→R的关系。其中的O是指有机体特别是个体的认知因素。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理论解释(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简单浏览补充部分)p292*幼年发展受社会规范制约,潜能被压制,“自我”无法实现。倡用无条件关注治疗。*马斯洛的“存在焦虑”(存在与责任的冲突)人本主义理论理论要点1.潜能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太多的带有社会规范成分的有条件关注,个体的潜能很可能会被压制,个体就会用太多的社会规范要求来否定自我,使心理陷入冲突和痛苦之中。无条件积极关注潜能(社会规范)有条件关注潜能价值条件价值条件实现倾向实现倾向图2-4条件关注、潜能与自我实现2.自我论:该理论强调人主观的自我。自我一旦失调则就是心理障碍的原因。罗杰斯指出,一个人所希望的、未来的自我形象叫理想自我(idealself),而对现在自己的认知、情感态度及有评估意义叫现实自我(realself),3.需要层次论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p293第一单元: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p293*正常心理的三大功能p293适应环境人际交往(家庭、社团)正确认识世界*异常心理丧失以上三大功能第二单元: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p293一、标准化的区分p293李心天(1991):(一)医学标准(二)统计学标准(三)内省经验标准(病人、观察者)(四)社会适应标准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p294郭念峰(1986、1995):*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幻觉、妄想、自知力)*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行为突变)补充说明:1.知情意的统一2.社会适应3.自知力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p296以下以姜佐宁《精神障碍的症状学》(2003)内容第一单元:认知障碍一、感知障碍(一)感觉障碍1.过敏;(神经症)2.减退:(抑郁、木僵状态,意识障碍)3.内感不适:(精分、抑郁、神经症、脑外伤综合征)(二)知觉障碍1.错觉:(正常人偶有,但可验证;谵妄状态时的错觉具恐怖性质)2.幻觉:无对象的知觉。很重要(见后)3.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对周围事物)(抑郁症、神经症、精分)窥镜症:(认为自身变形)(精分、器质性精神障碍)2.幻觉:P297(1)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听:(语言、非语言)(命令、评论、争论)(多种精神疾病)幻视:(闪光、火花、或具体事物想象)(精分、器质、高热)幻嗅:(精分、颞叶癫痫或肿瘤)幻味:(水、食物中)(精分)幻触:(皮肤上虫爬、电灼)(精分、癫痫)内脏性幻觉:(体内明确的异常知觉)(精分、严重抑郁症)(2)根据幻觉体验来源:真性幻觉:(形象清晰生动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引发相应行为)假性幻觉:(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牙齿内)(3)根据产生的特殊条件:功能性幻觉:(如幻觉与开关收音机时一致,但内容不同)(精分)思维鸣响(回响):(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精分)心因性幻觉:(内容与巨大精神刺激密切联系)(应激相关障碍)二、思维障碍p298(一)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与逻辑障碍)1.思维奔逸(案例4-1)p298(音联、意联、随境转移)2.思维迟缓(语速慢)3.思维贫乏(语速不慢)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内容散漫,答非所问)5.破裂性思维(意义不连贯,无法理解)(案例4-2)p299毫无主题,称为“词语杂拌”6.思维不连贯(严重的破裂)7.思维中断(不应停顿的地方突然停顿)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自己思考过程中突现意外联想,认为是别人强加的或自己的想法被被人夺走了)9.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乱七八糟的想法大量涌现)(与思维插入的区别在于,无自己的思维,自己无法支配)10.病理性赘述(案例4-3)p301(说话啰嗦,自己不知)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p301形象概念(暖气片)与抽象概念(工人阶级)之间的联想障碍12.语词新作(创新词:手,心,课桌的意思)13.逻辑倒错性思维(推理荒谬:动植物是我们的祖先,吃它们是对祖先的不敬)(二)思维内容障碍p3011,妄想(1)妄想的特点: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①违背逻辑②坚信不疑③自我为参照系(2)按妄想的主要内容,主要种类:p302①关系妄想如马路上交谈的人是在议论他②被害妄想受妄想的支配,可逃跑、拒食、伤人③特殊意义妄想p302如妻子分梨子一半,被理解为想与其离婚④物理影响妄想p302受无线电等控制⑤夸大妄想夸大自己的财富、能力等⑥自罪妄想自己罪大恶极⑦疑病妄想肝脏已经腐烂了(言谈时往往不紧张,但深信)⑧嫉妒妄想多跟踪配偶,坚信其不忠,有外遇⑨钟情妄想p303被钟情的妄想⑩内心被揭露感(被洞悉感)别人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做过的事情(3)其它:被窃、变兽、非血统p303(4)按妄想的起源以及与其它精神症状关系,可划分为:①原发性妄想:表现形式:突发性妄想——找不到任何心理学上的解释;妄想知觉——对正常知觉赋予妄想意义;妄想心境——对熟悉环境突觉气氛不对②继发性妄想:在幻觉、妄想、情感障碍等基础上产生,诊断意义不如原发者二、思维障碍
本文标题:04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基础4章12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190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