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学习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就是学习者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经验对另一个情境的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二、学习迁移的类型(一)正迁移和负迁移——迁移的效果性质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抱残守缺(二)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迁移的作用反向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三)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迁移的范围特殊迁移,又叫具体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中,即特定事实与技能的迁移。例:学习了“日”“月”对学习“明”的影响。一般迁移,又叫普遍迁移,是指学习者把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运用到具体的事物中,从而对这种具体内容的学习产生影响。请举例说明(四)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迁移发生的层面横向迁移也叫水平迁移,是指个体把已学到的经验应用到在内容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类似的其他情境中。例:儿童学会称呼邻居家的男性为“叔叔”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性均称呼为“叔叔”。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指先前的学习内容与后继的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处于不同水平,这样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就是纵向迁移。(1)自下而上的迁移是指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2)自上而下的迁移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请举例说明例子自下而上的迁移。自下而上的迁移是指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比如,在概念学习中,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的“番茄、土豆、萝卜、芹菜”等会有助于上位概念“蔬菜”的学习;在学习生物知识时,“老虎、狮子、牛、羊”等动物本质特征的掌握有助于理解和概括“哺乳动物”的特征;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等学习过程中即包含着自下而上的迁移。此类迁移也常见于归纳式的学习中。例子自上而下的迁移。自上而下的迁移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理解了“三角形”的意义有助于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掌握了乘法法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进行加法运算;掌握了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内容可以促进对菱形的学习,其中即包含着自上而下的迁移。(五)自迁移、近迁移与远迁移——迁移发生的情境与原经验情境间的相似度来看自迁移是已获得的经验对相同情境中任务操作的影响,自迁移经常表现为原有经验在相同情境中的重复。近迁移是已获得的经验运用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比较相近的情境中。远迁移是已获得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情境中。例子近迁移:把学习经验迁移到与原来的学习境界比较相近的情景中。如把学英语的方法用在学法语上远迁移:把学习经验迁移到与原来的学习境界极不相似的情景中。如学英语的方法用在学化学上(六)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迁移发生时的内在心理机制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经验结构,直接将原有的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与作用或将新事物纳入原有的经验结构中的过程。特点是自上而下,原有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请举例说明同化性迁移例子在同化性迁移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如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概念“鱼”,由带鱼、草鱼、黄鱼等概念组成,现在要学习鳗鱼,把它纳入“鱼”的原有结构中,既扩充了鱼的概念,又获得了鳗鱼这一新概念的意义。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是指当原有的经验结构不能将新的事物纳入其结构内时,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变化的过程。特点是自下而上请举例说明顺应性迁移例子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概念,当这些前概念不能解释“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时,就要在我们原有的经验系统中建立一个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媒体”来标志这一事物。又如,学过了“胡萝卜”、“芹菜”和“油菜”等概念后,再学习“茭白”这个概念时,原有概念不能解释新概念,这时我们需要先学习“胡萝卜、芹菜、油菜都是蔬菜,茭白也是蔬菜”,即建立起一个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蔬菜”来标志这一事物。可见,新的科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也是一种顺应的过程。重组性迁移是指重新组合原有经验系统中的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的过程。请举例说明重组性迁移例子如对一些原有舞蹈或体操的动作进行调整或重新组合后,编排出新的舞蹈或体操动作。对网络、战争、游戏等概念进行重新组合,就会形成网络战争游戏的新概念。对知识和技能的重新组合,能产生出新的知识和技能,如把蜂鸣器和水壶组合在一起,成为蜂鸣器报警水壶,把眼镜片放入眼睛中,形成新产品即隐形眼镜。可以看出,通过重组性迁移,不仅扩大了基本经验的适用范围,还包含有创造性的成分。(七)知识的迁移、技能的迁移与态度的迁移——迁移的内容或发生领域知识的迁移就是一种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对另一种情境中学习或其他行为的影响。技能的迁移就是一种学习所获得的技能对另一种情境中学习或其他行为的影响。(动作技能/心智技能)态度的迁移就是一种学习所获得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学习或其他行为的影响。(八)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迁移发生的自动化程度低路迁移指经过充分练习的技能,不需要反省性思维而自动产生的迁移。高路迁移指有意识地将先前习得的抽象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三、学习迁移的意义首先,学习迁移既是对先前学习的巩固和继续,又是对先前学习的提高和深化,同时也是后继学习的基础和条件,迁移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也密切相关。其次,学习迁移是整个学校教育理念的基石,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灵活地适应新的问题和情境。第二节学习迁移理论一、形式训练官能心理学——沃尔夫,心智是由一定数量的官能组成的,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推理力、意志力等。心理训练也像体育训练那样可以增强人的心理官能。学习就是一个不断训练这些官能以增强它们能量的过程,教育的目的仅在于进行这种形式的训练。某些学科具有训练某种或几种官能的价值,如古典语言(特别是拉丁语)、历史和数学是最适于心智训练的。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一种官能经过练习得到改进,其他官能也会自动得到改进的。学习中迁移的东西就是那些训练后得以增强的官能。长期从事困难任务的学习可以增强人的注意官能和意志官能。在当代美国,依然有三种人比较推崇形式训练理论:一种是教会教育的倡导者;一种是文科、科学、艺术领域的专家教授;还有一些公立学校的教师对形式训练理论也比较支持。二、共同要素说1890年,詹姆士在哈佛大学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迁移研究的实验。1901年,桑代克进行的“形状知觉”实验是相同要素说的经典实验。之所以产生迁移,是因为练习课题与新课题之间有共同的要素。只有当学习情境和测验情境存在相同要素或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内容、程序、事实、行为、态度、技能和原则都可以成为相同要素。桑代克在学习迁移方面的大量实验研究,充分揭露看了形式训练说的谬误,推进了学习迁移的实验研究。联结主义的迁移就是相同要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着相同的成分或要素,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奥斯古德在总结了大量的对偶联想式迁移实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迁移的三维曲面模型,又称“迁移逆向曲面”或“迁移倒摄曲面”刺激——反应联结的相似性是迁移产生的条件。三、概括说贾德打水下靶实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类化、概括而获得的原理和原则才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贾德认为,折射原理使学生的全部经验(水外的、深水的和浅水的经验)之间建立了的联系。他强调前后两种学习包含的共同原理及学习者对这种原理的概括是迁移产生的两个条件。因此,学习者对原理掌握得越好,越有可能在新情境中产生迁移。贾德的概括化说将相同要素的范围上升到更抽象的原理,把学习者获得的概括性的原理作为迁移的基本条件,从而扩大了迁移的范围。四、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同意迁移主要是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进行概括而发生的,但他们进一步认为,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学习者对学习情境之间内部关系的突然发现。1929年苛勒小鸡觅食选择不是比较刺激的绝对性质,而是两种刺激的相对关系。学习者不是对相同要素做出反应,而是对关系作出了反应。苛勒认为学习者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其实质也就是指在两种学习情境中存在某种相似的关系,这是迁移的前提条件。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关系的发现才是迁移的关键和根本。五、学习定势说定势(心向)是一种活动的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通常是意识不到的。它使个体在认知方面和外显的行动方面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在活动方向的选择方面有一定的倾向性。学习定势1949年哈洛提出学习定势就是指学会如何学习。学习定势理论可以被看做是关系转化理论的一种替代。哈洛认为,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上去的,是一个人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因此,学习定势是一种策略的迁移。六、认知结构迁移说——陈述性知识布鲁纳和奥苏伯尔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布鲁纳认为,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迁移就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用于新的事例。正迁移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负迁移则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错误地用于新事例。奥苏伯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是其头脑中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是影响学习和迁移的重要因素。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成为认知结构变量,主要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高,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七、产生式迁移说产生式泼斯特20世纪40年代提出纽厄尔&西蒙:“如果。。。那么。。。”C(条件)—A(行动)规则安德森产生式迁移理论适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形成和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基本思想: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八、元认知迁移理论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反省意识能力,即认知主体对自己认识过程、结果及与之相关的活动的认知,它使主体能够监控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并做出适当的调节。认知策略并不指向某一具体情境,而是针对个体的普遍的一般的认知过程。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元认知能力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迁移到学习中去。通过自我提问、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的训练,他们就会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情境中去。元认知迁移理论研究的是认知策略的获得和发展。认知策略是个体主动采用的用于提高其完成认知任务的效率的方法,直接为改善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服务。这些理论都只能解释某一特定范围内的学习迁移现象。形式训练说强调一般心理官能的训练及迁移,过分夸大一般迁移的作用。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和奥古斯德的三维曲面模型则强调特殊迁移,可以用来解释低级的、机械的学习迁移。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迁移理论的某些规律。贾德的概括化理论和苛勒的关系转换说又强调一般的原理原则的迁移,并为后来的认知研究取向奠定了基础。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较好地解释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其一般迁移模式相比于传统迁移模式更能体现人类学习的特点。安德森等人设计了大量实验来验证他的迁移理论,是桑代克的相同要素理论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的新发展,但目前该理论的研究仍停留于计算机模拟阶段。第三节学习迁移与教学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一)学习者的因素1.认知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迁移产生的条件与机制就不同。(1)原有的认知结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196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