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1心理学基础知识一、单项选择题1.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是()。A.赫尔巴特B.杜威C.夸美纽斯D.皮亚杰2.心理学属于()。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D.哲学3.心理现象包括()两个部分。A.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B.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C.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D.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4.表达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容的是()。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C.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D.个性、认知和意志过程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A.意志B.能力C.气质D.需要6.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A.兴趣B.信念C.理想D.性格7.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A.杜威B.冯特C.詹姆斯D.华生8.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学派是()。A.人本主义心理学B.格式塔心理学C.行为主义学派D.精神分析学派9.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A.弗洛伊德B.马斯洛C.华生D.皮亚杰10.(2013年真题)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A.刺激与反应B.同化与顺应C.平衡与守恒D.完形与顿悟11.把一个玩具从儿童的身边拿走,他会去寻找,这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至少应处于()。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2.(2013年真题)一个儿童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但不能辨别他人的左右手。按照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这个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A.感知运动阶段B.形式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前运算阶段13.4岁的小兰知道小明是自己的哥哥,但当问她小明有没有妹妹时,她却回答没有。这体现了小兰的()思维特征。A.可逆性B.不守恒性C.自我中心性D.守恒性14.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A.多维思维B.思维的可逆性C.具体逻辑思维D.守恒观念形成15.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能逐渐接受别人的意见,并获得长度、体积、面积和重量的守恒概念。这表明儿童已经达到了认知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基础知识2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6.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培养儿童信任感的最佳年龄阶段是()岁。A.0~L5B.2~3C.6~11D.12~1817.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青春期的特征是()。A.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B.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C.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D.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18.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儿童在现有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D.需要在不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19.()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A.感觉B.直觉C.知觉D.思维20.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A.差别感受性B.差别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二、简答题1.简述感觉的特性。2.简述知觉的特性。3.简述注意的品质。4.简述记忆的分类。5.意志的特性有哪些?三、材料分析题心理学基础知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新学年开始了,一位充满工作热情、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他在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教室充满了生机。问题:请你判断,这样的布置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齐白石先生幼年家境贫寒,没有上学的机会,长大后做了木工,四十岁以后才开始自学绘画。他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终于在画坛独树一帜,成为著名的国画大师。问题:(1)试述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2)在齐白石的成才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关键作用?对你有何启示?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2.C【解析】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因此,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但是,人又是社会的实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心理学还研究社会心理和团体心理。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性质。3.A【解析】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4.C【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5.A【解析】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过程又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以选择答案A。其他都是个性心理的成分。6.D【解析】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性格、气质。7.B【解析】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了哲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8.D【解析】精神分析学派主张研究人的无意识和异常行为。9.D【解析】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代表。10.B【解析】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个体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更新的结果。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11.A【解析】儿童去寻找被拿走的玩具,说明他知道玩具只是不在眼前,但是存在的,说明其已经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所以其认知发展至少处于感知运动阶段。12.D【解析】感知运动阶段(0~2岁)的特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以及物体恒存的出现。心理学基础知识4前运算阶段(2~7岁)的特征是不守恒、不可逆、泛灵论和以自我为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的特征是守恒、可逆、去自我中心。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的特征是思维方式接近成人,比较高级。13.C【解析】小兰不能从她哥哥的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14.D【解析】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这一概念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15.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出现,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虽然外形发生改变,但其特有属性不变。16.A【解析】埃里克森认为,0~1.5岁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17.A【解析】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青春期为l2~18岁,本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18.C【解析】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即学生独立活动时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19.A【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20.D【解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二、简答题1.【参考答案】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2.【参考答案】(1)知觉的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2)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4)知觉的恒常性:指人的直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3.【参考答案】(1)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都是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意志力水平和个人的主观状态有关系。(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活动上。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二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是主动进行的,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4.【参考答案】(1)依照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境记忆、语义记忆和动作记忆。(2)依照信息加工和储存内容,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3)依照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5.【参考答案】(1)意志的自觉性: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地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心理学基础知识5(2)意志的果断性:指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3)意志的坚持性: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4)意志的自制性:指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又叫自制力或意志力。三、材料分析题1.【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过于精心布置的教室反而会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和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2.【参考答案】(1)影响因素:①遗传;②环境(教育、学习);③个人实践活动;④个性特征(如勤奋、个人努力)。(2)①齐白石谦虚、勤奋、进取的人格特质及其虚心求教、勤学苦练是他成才的关键因素;②在外部环境不利时,要创造条件,勤奋努力、逆流而上,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同样也能取得成功。
本文标题:心理学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201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