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沁园春长沙教案59041
1《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一般常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背诵、默写。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把握词作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4、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诗作,具体分析上片一、导入大家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领导中国走向解放,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格调高雅、积极向上。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叫做《沁园春·雪》,大家跟着我来温习一下,能记得的同学跟着我一起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沁园春·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沁园春·长沙》,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二、词的有关知识关于词的知识(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因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2)词牌: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紧连着词牌的是词题,词题表明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3)词的分类: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②片段: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正音: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róng)寥廓(liáo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2、学生诵读全词,用几个词描绘一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明确:充满生机、活力的,活泼的,美好的,壮丽的。3、我们应饱含一种怎样的感情去诵读?明确:激昂、豪迈,积极向上的自信。4、学生诵读四、鉴赏上片1、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作者在湘江上看到的景物2、这些景物描写的语句由那个字领起?明确:看,这叫“领字”3、“看”字引领的景物描写的语句,很自然地把上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前三句由“立”字引领,后三句由“问”字引领。24、具体研习诗歌前三句①上片的开头三句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时间、地点、人物。②注意诗歌语言的跳跃、倒装调整句序,简要说明: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③展开想象,扩展语句,进行形象而有诗意的大胆描述。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⑤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明确:不行。“独立”既表明一个人卓然独立,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5、具体研习“看”字所领7句。(1)这7句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的?具有什么特点?明确:山、林、江、河、舸、鹰、鱼——万类。(2)提问: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之热闹,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突出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以分开。而前人以“秋”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通过看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将寒秋写的生机盎然,壮阔绚丽,把秋写得无比可爱。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3)引导学生赏析景物描写的特点明确:既有遥望群山的远景,又有近看清澈秋水的近景;有仰视的天上的鹰,有俯察水里的鱼;有远山、江面的静景也有雄鹰、鱼、百舸的动静;有“红”“碧”这样绚丽的色彩,有“染”“透”“击”这些极富表现力的字。这里写景又不单纯写景,从景物的选择到对景物的描写都打上了词人的情感烙印。明确:远近结合,错落有致;高低结合,层次分明;动静结合,鲜活逼真;色彩绚丽,极富表现力;景中含情,情景交融。(4)通过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上面7句所描绘出来的景色或画面。明确:远山层峦迭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捷矫健,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6、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明确:这广阔苍茫的大地呀,谁才是你兴衰命运的主宰呢?字面意义——深层意义“谁主沉浮”能单纯地理解为词人在问大自然的主宰吗?仅仅是大自然的主宰吗?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作为革命的参与者、领导者他面对眼前生机勃勃的一切,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绚烂的景象,想到自然界中的万物都能自由自在、蓬勃生长,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什么时候才能自由?什么时候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这国家、民族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谁才是主宰国家民族3兴衰的真正主人呢?“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写出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7、背诵词的上片。五、课堂小结:上片作者主笔写景,最后三句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词眼,问题的提出是由物及人,由大自然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过渡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一、赏析下片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2、“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以前那些不寻常的岁月,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么他所回忆的都是些怎样的人和事呢?明确:(资料)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a.1913-1918年,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那他是怎样概括的呢?诗人在这里不仅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也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斗志昂扬的“峥嵘岁月图”,我们一起来看。“恰”——正值,统领下面的七句话,我们朗读一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这里的“江山”代指什么?国家大事。“指点”就是评点、关心。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这几句的含义: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同学少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3、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都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述的是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诗人和战友当年在湘江游泳,大家昂扬激越,富有气势,激起的浪花挡住了江面上行驶的大船。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到中流击水”实际预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这些年轻人必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4、从全词的主旨方面理解,上下片有什么关系?明确:上片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艺术地回答了“同学少年”主宰世界沉浮的答案: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二、鉴赏手法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明确:①词的上片虽然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4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②词的下片虽然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三、指导朗读注意停顿、节奏、语气、重音。明确:“看”、“恰”后面稍作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后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后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四、讨论《沁园春·长沙》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你想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积极乐观,不断进取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勇于竞争,求生存,求发展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要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学好文化知识,学好专业技能,为社会出一份力量五、总结全词《沁园春•长沙》一词,不仅使我们欣赏了壮丽的秋景,也使我们从诗
本文标题:沁园春长沙教案5904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207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