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笔记
消费者法笔记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一)概念:指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宗旨,调整在保护公民消费权益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立法体例上,主要有专门立法、分散立法两种类型。)★调整的社会关系:在保护消费者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具体包括两类:①消费关系(主要的社会关系):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②辅助消费关系(消费关系相关关系):指与消费关系存在密切关系的社会关系。(例如:国家与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管理、保护关系)(二)特征:①对象特定性:消费者,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②权力配置倾斜性:权力配置上向消费者倾斜。③规范强制性:强调公权力介入,体现国家对私法领域的干预。(三)原则:①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和依法交易原则。②对消费者予以特别保护原则。→体现现代立法对实质公平的追求。③国家保护与社会监管相结合原则。(四)消费者:指为个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自然人。★从事消费活动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不属于消费者保护法意义上的“消费者”。★对消费者基本定义界定的三方面:①消费主体:强调消费者的自然属性。②消费目的:生产消费:主体主要是企业等生产经营单位。生活消费:主体一般是自然人。正面认定根据或者服务的性质及质量,(狭义上的消费)反向推定非生产消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只调整生活消费)③消费客体,又称消费品,指消费、服务。(五)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对象(第2、62、3条)1、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2、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3、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遵守本法;本法未作规定的,应当遵守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二、消费者的权利与经营者的义务(一)消费者的权利:指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的总和。(补充:消费者权利特点:宏观上看,消费者权利具有普遍性、基础性、广泛性,是生存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观上看,部分消费者权利,如安全权、选择权、知情权、求偿权具有私权特征,结社权、受教育权具有公权属性)1、安全保障权(第7条)→最基本的权利①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②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两个方面。人身安全包括消费者的健康不受损害、生命安全保障两个方面)2、知悉真情权(第8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信息获取权具有两方面的基本内涵:①消费者有权了解商品和服务的基本情况;②消费者有权充分获取其购买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相关信息)3、自主选择权(第9条)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和服务的权利,包括:(1)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2)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3)有权自主决定是否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或是否接受任何一项服务;(4)有权对商品或服务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经营者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涉消费者行使自主选择权。4、公平交易权(第10条)概念:消费者在与经营者之间进行消费交易中所享有的获得公平交易条件的权利。内容:①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品或服务应当具备公众普遍认为其应当具备的功能和质量。②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品或服务的定价合理,即价格公允。③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品或服务的计量准确、不得克扣或缺斤少两、不得降低服务标准。④消费者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公平交易:指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达到公正的结果。★公平交易权体现在两个方面: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5、依法求偿权(获取赔偿权)(第11条)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救济性权利)★享有求偿权的主体:(1)商品的购买者、使用者;(2)服务的接受者;(3)第三人,指消费者之外的因某种原因在事故发生现场而受到损害的人。★求偿的内容:(1)人身损害赔偿,无论是生命健康还是精神方面的损害均可要求赔偿;(2)财产损害赔偿,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包括直接损失及可得利益的损失。6、适当期间单方解除合同权(单方解除权、消费者反悔权、撤销权)概念:指消费者在限定的交易类型中,在于经营者缔结后,可在法定期限内按规定程序单方无条件解除合同,且不承担任何补偿费用的权利。(第25条)7、依法结社权(第12条)消费者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组织的权利。★中国消费者协会及地方各级消费者协会8、获得相关知识权(接受教育权、求知权、获得教育权)(第13条)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消费者应当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正确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消费知识:主要指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知识,包括与消费者正确选购、公平交易、合理使用消费品、接受服务有关的知识。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主要指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及权益受到损害时如何有效解决方面的法律知识与保护途径。9、获得尊重权(第14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10、监督批评权(第15条)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监督权的表现:(1)有权对经营者的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2)有权对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检举、控告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3)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11、个人信息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又称消费者隐私权:指消费者的姓名、性别、职业、学历、住所、联系方式、婚姻状况、亲属关系、财产状况、血型、病史、消费习惯等所有私人信息不被非法收集和非法披露的权利。(二)经营者的义务(在消费法律关系中,消费者的权利就是经营者的义务)经营者:相对于消费者一方的市场主体,是通过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消费商品和消费服务的人。经营者义务类型:①基于法律规定产生的法定义务②基于合同产生的约定义务。1、依法经营和诚信经营义务(第16条)→以法定或约定履行义务①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②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但双方的约定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③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2、接受监督的义务(第17条)→听取意见与接受监督经营者应当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的监督。3、安全保障义务(第18条)→保障消费者人身与财产安全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经营者应当做到:(1)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2)宾馆、商场、餐馆、银行、机场、车站、港口、影剧院等经营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对消费者尽到安全保障义务。(3)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采取召回措施的,经营者应当承担消费者因商品被召回支出的必要费用。(第19条)(宾馆、商场、银行、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为第三方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管理人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4、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第20条)→不做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①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②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③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5、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第21条)①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②租赁他人柜台或者场地的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6、出具凭证或单据的义务(第22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发票等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消费者索要发票等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经营者必须出具。7、保证质量的义务(第23条)→品质担保义务★经营者有义务保证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默示担保)经营者应当保证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前已经知道其存在瑕疵,且存在该瑕疵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除外。②(明示担保)经营者以广告、产品说明、实物样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状况的,应当保证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质量与表明的质量状况相符。③(★★举证责任倒置)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6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瑕疵举证责任倒置适用的对象:耐用品(主要是大宗电器)+装修装饰,时间是6个月内)8、履行退货、更换、修理的义务。分为两类:①一般退货义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消费者可以及时退货,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第24条)依照前款规定进行退货、更换、修理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必要费用。(前提只要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有规定、约定从规定、约定,如果没有,7日内退货。且经营者承担必要合理费用)②远程购物消费者7天无理由退货。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第25条)(一)消费者定作的;(二)鲜活易腐的;(三)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四)交付的报纸、期刊。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经营者和消费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9、正确使用格式条款的义务(第26条)→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①(提示和说明的义务)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②(禁止滥用格式条款的义务)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注意:商家单方做出例如“本店商品离柜一概不予以退换”、“最低消费金额”的规定都是无效的。但是商家做出的加重自己责任的单方说明有效,例如“假一罚十”
本文标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317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