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发展经济学11章-1
第十一章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一节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第二节城市化第三节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一节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一、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一、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1.什么是工业化2.工业化模式一、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1.什么是工业化较窄的定义:认为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辞条“工业化”就采用了类似的定义:“工业化是一种过程。下面是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增加了。”一、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1.什么是工业化较为宽泛的定义:“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张培刚认为,其基本特征:第一,工业化首要的和最本质的特征是机械化过程,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同时,它还包含着生产组织和国民经济结构多层次的相应调整和变动。第二,它包含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第三,工业化必然促成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农业生产量的增多,但一般说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相对比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一、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2.工业化模式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所谓“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是指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经历过的工业化模式。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模式的共同特征是:第一,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都以建立在城市的大规模工业企业为载体。第二,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是民间发动的。第三,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大多是消费品导向的。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是追随市场的模式,表现为自发的进化过程,政府干预造成的扭曲较少,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但这一过程往往十分漫长。一、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2.工业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更为多样化,除了模仿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外,还出现了其他一些模式。例如,政府发动的工业化或民间与政府共同发动的工业化。再如,投资品导向的工业化,如前苏联、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印度。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1.工业化与经济增长2.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1.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工业化推动经济增长一般来说,工业化是推动整个国家或者地区从经济不发达到发达这样一个过程的最重要的动力。工业化推动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业化过程提供了现代生产方法,使生产率大大提高,创造了比传统社会多得多的财富,从而使人均国民收入成倍增长。其次,工业化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最后,工业化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2.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业化引起经济结构变化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及企业间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产业结构实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三次产业划分【P186】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2.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是: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2.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库兹涅茨收集和整理了20几个国家的数据,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这两个方面,研究了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他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都趋于下降;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致是上升的,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变动不大;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变动不大。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2.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霍夫曼系数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31年出版了《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的比例关系。消费品工业净产值和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即所谓“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的结论是: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2.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按霍夫曼的分类,在20世纪20年代,处于第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智利、印度、新西兰等,处于第二阶段的有日本、荷兰、丹麦、加拿大、匈牙利、南非、澳大利亚等,处于第三阶段的有英国、瑞士、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典,处于第四阶段的国家在当时还没有出现。第二节城市化一、工业化与城市化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三、农村—城市的人口流动一、工业化与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1.城市化的含义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即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全国总人口数一、工业化与城市化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本身要求资本、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这种集中过程就表现为通常所说的城市化。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这是由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所决定的。一、工业化与城市化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1)最低临界值原理(阈值效应原理);(2)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理;(3)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一、工业化与城市化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最低临界值原理最低临界值原理是指新建或扩建一个工厂需要有一个最低销售额的支持。只有达到这个临界值,才能给聚集区带来比较利益,修建工厂才有利可图。这就保证了一定规模市场的发育。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城市经济存在着一个人口规模为25万~30万的最低临界值。一、工业化与城市化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理该原理是指一个城市的居民对未来所做出的决策,是以现在这个城市必须提供什么为基础的。即过去形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状况影响着现时的决策倾向。一个工业实力雄厚、基础设施良好的城市,至少在其发展前期要比一个较为后进的城市能为新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这就促进了城市经济规模的自我生长。一、工业化与城市化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理论。他认为,工业的增长或城市的扩大是一个相关的过程,每一发展阶段都依赖于前一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力量在循环因果关系中相互作用。当新的工业在某一地区建立起来时,该地区就业增加,总人口增多,消费需求上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会加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教育水平,改善生活环境,这些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家来投资办厂,促进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循环中,发展的动力互为因果,它不仅具有累积效应,而且常常带来加速度,从而使城市和新工业不断得到发展。一、工业化与城市化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的几个特征第一,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不仅在增长速度上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且在绝对量上也超过了发达国家。第二,城乡人口同时增长。第三,大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人口集中的情况日益突出。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正在准备或已经进入现代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在尚未达到应有的发展目标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过度城市化”,也有人称之为“城市膨胀”。三、农村—城市的人口流动1.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的一般情况2.托达罗模型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的一般情况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的经验表明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一直快于城市工作岗位创造的速度,也大大超过了工业和城市社会服务的吸收能力。人口流动不再被认为是解决城市劳动力需求增长问题的手段了,相反,这种流动被认为是处处可见的、城市剩余劳动力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加剧城市失业的重要因素。三、农村—城市的人口流动托达罗模型托达罗认为,人口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迁移者可以考虑城市、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就业机会,选择其中能带来最大预期收益的迁移。预期收益可用城乡工作实际收入的差距和迁移者在城市获得工作的概率来计算。也就是说,劳动者比较在城市的预期收入和农村的现有收入,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他就可能选择迁移。三、农村—城市的人口流动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要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仅仅在城市创造就业机会是不够的,还必须制定综合性的农村发展规划,缩小城乡就业机会之间的不平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三、农村——城市的人口流动第三节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一、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49年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并相应建立了一整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1979年农村改革为标志,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国家全面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趋于协调。进入1990年以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环境的污染、信息化的挑战等。一、中国工业化道路中国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动工业化的,当时,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都相当低下。导致中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有体制和政策方面的,还有历史的原因。从理论层面上来看,二元经济结构是主要原因。滞后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严重地阻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化长期滞后累积效应开始得到关注,并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本文标题:发展经济学11章-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321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