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鸦片战争前期(1730年一1830年)鸦片战争时期(1840年~1860年)洋务运动时期(1861年一1895年)清末政府推动下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建设的开始(1896年~1911年)民国初期(1912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年~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一1945年)内战时期(1945-1949年)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近代历史由近向新转变的关键时期基本特征:经济构成复杂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由三部分构成封建经济主导农村经济长期停滞地区,城乡不平衡受世界经济影响程度加强时间主要特征初期1912-1927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工业化的黄金时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37相对稳定,螺旋上升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经济严重困难战时经济体制内战阶段1945-1949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新发主主义经济建立民国初期中国资本主义近代经济有了初步发展,特别是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中国工业化的黄金时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政府的金融垄断政策、对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压制政策以及法币政策“四行二局”。压制商办银行,转为南京政府控制1935年11月,实行法币政策,扩大纸币发行量,法币的崩溃;后又发行金圆券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从政策成效上看,金融垄断政策极大地强化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势力严重削弱了民族资本金融业,衰落法币政策虽使中国摆脱了1934~1935年金融危机,但法币丧失了货币的基本功能,加速了南京政府的灭亡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经济革命根据地政府的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以及严格的金融管理政策A、制止和打击高利贷行为,鼓励节约,发展生产与社会经济,改进人民生活,冲破敌人封锁B、发展经济解决财政困难,合理货币发行量。C、严格对私营银钱业、外汇、金银的管理打击投机抗日战争时期成效:A、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避免了走退让与依附政策所带来的民族悲剧B、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避免恶性通货膨胀,保障人民利益C、严格的金融管理政策,充分发挥私营银钱业的积极性,避免了其消极作用外商银行,彻底取缔其在华特权民国末期国民党蒋介石推行反共内战政策,中国进入了全面内战阶段,战争使工业生产再次遭到严重破坏,国统区经济出现了总崩溃,江促使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与此同时,随人民解放军在全国的不断胜利,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建立起来。经验教训健全、强大的金融先进的经济思想独立自主国家有足够实力控制本国金融协调好金融与财政的关系正确处理官办与民办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孙建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中国全史—中国民国经济史》史仲文胡晓林人民出版社《近代中国金融现代化进程若干思考》
本文标题: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322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