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快乐读书吧--中国民间故事》教学设计
中国民间故事课前导读课一、教材与学情本册“快乐读书吧”以“从前有座山”为题,引导学生阅读中外民间故事。教材由导语、“你读过吗”、“小贴士”、“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四部分组成。比较特殊的一点是,教材中并未给出具体的推荐书目,只是提示了学生可以去阅读中国、欧洲、非洲等地区的民间故事。本单元的课文选编了《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两个中国民间故事,口语交际、习作和园地中也编排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元素。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的民间故事认识比较深,顺着这一编排思路,我们在“快乐读书吧”中选择了《中国民间故事》作为导读书目。人教社何源老师说:“统编教材凸显课外阅读课程化,课程化不仅仅是对读什么进行推荐,还意味着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监管和指导。”的确,《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就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于现在这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快乐读书吧”虽是一个全新的栏目,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五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民间故事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的文体特点。在导读《中国民间故事》时,我们一方面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努力教给孩子阅读民间故事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1.通过读封面、勒口、前言、目录和《九色鹿》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兴趣。2.勾连旧知,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3.借《九色鹿》的故事导读,学习阅读民间故事的方法,感受故事中朴素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学习阅读民间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兴趣。课前准备:你一言我一语:说说你喜欢读哪类的书?有什么收获?怎样读的?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了解民间故事特点1.播放《从前有座山》音频,引入话题:有趣吗?以前听过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叫《从前有座山》,它是一个“中国民间故事”,它就藏在我们第三单元的“快乐读书吧”里呢!(出示课本“快乐读书吧”——《从前有座山》导语截图)(设计意图:《从前有座山》这个故事有趣在不断地重复那几句话,不有趣也是因为不断重复的那几句话。此环节以富有磁性的《从前有座山》的音频引入话题,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以此引导学生发现民间故事的一个特点:情节内部的反复。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2.复习第三单元,梳理民间故事的特点:我们第三单元也学习了民间故事,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对民间故事有了什么认识?(充满想象;精彩的人物;曲折的情节;寄托美好愿望……)3.勾连阅读经历,推荐《中国民间故事》:(1)除了这个单元学过的《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故事?(2)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啊,《田螺姑娘》、《梁山伯与祝英台》、《八仙过海》……都是我国民间故事中的经典。(出示课本“快乐读书吧”——“你读过吗”截图)(3)你们所说的这些故事大多都被收录在《中国民间故事》里了,这是我们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的必读书目!)(出示课题“快乐读书吧”截图和《中国民间故事》封面截图)(设计意图:“快乐读书吧”是本单元的最后一个栏目。对于民间故事,学生的学习并非零起点。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民间故事肯定有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认识。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唤起学生的记忆,梳理民间故事的特点,为学习怎样读民间故事,做好铺垫。)二、读封面、勒口、前言、目录,激发阅读兴趣1.勾连阅读经验,引导读封面、勒口、前言、目录:(1)拿到一本书,你们通常会先读什么?(学生自由说)(2)课件出示二年级“快乐读书吧”图片(出示二上、二下“快乐读书吧”课本截图):你们真会读书,其实在我们统编教材二年级的“快乐读书吧”里就告诉我们读书要先看封面和目录。(3)引导读书还要读勒口和前言(出示封面、目录、勒口、封底、前言截图):其实,在读整本书之前,除了封面和目录,我们还要去看看封面、封底折进去的部分——勒口和目录前面的前言。2.学生读封面、勒口、前言、目录,发现读民间故事的意义:(1)快速浏览封面、封底、勒口、前言、目录,看看你能获得哪些重要的信息?(2)指名交流,发现读民间故事的意义。封面、封底:编者、读民间故事的意义勒口、前言:内容简介、读民间故事的意义目录:故事多,45个(设计意图:于现在这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快乐读书吧”是一个全新的栏目,但不可忽视的是,五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本环节教学先肯定孩子们读书先读封面、目录的方法,再引导孩子们去读勒口、前言,从中发掘民间故事的魅力,发现读民间故事的意义,让学生“好读书”。)3.制订阅读计划,开启民间故事阅读之旅:我们要用一个星期去读这本书,你准备怎么读,咱们来制订个计划。(1)个人制订计划,教师巡视指导。(2)指名展示计划,肯定优点。(3)汲取优点,修正计划:这两位同学考虑得很周到。孩子们,你们的计划需要修正一下吗?(设计意图:叶圣陶说:“把书估计一下,预定若干日读完,而且如果能按期看完,是好习惯。”本环节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避免“走马观花”式、“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三、指导阅读《九色鹿》,学习阅读方法计划制订好了,那么我们怎么去读民间故事呢?老师给大家推荐《九色鹿》的故事!(出示题目《九色鹿》)1.出示题目,启发预测: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猜测?或者你有什么想知道的?2.一读验证猜想,理清人物:(1)快速默读:我们在第二单元学习了快速默读的阅读策略,现在就请你去快速默读《九色鹿》的故事,验证你的猜想,解决你的疑问!(2)交流一读收获:刚刚的疑问解决了吗?九色鹿是不是真的有九种颜色?她是不是真的有神奇的力量?(3)理清人物:除了九色鹿以外,还有哪些主要人物?3.二读厘清事情,梳理情节: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1)快速默读,思考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2)同桌之间说说主要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3)指名交流,完成情节图:九色鹿第一次救人是什么时候?第二次救人呢?(4)重点引导发现民间故事的结局美好: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5)根据情节图,同桌之间再讲故事:有了情节图,讲故事是不是更方便了?4.勾连回忆,丰富情节图:(1)指名自由说:在平时的学习中,你有没有见过或者用过其他形式的情节图?(2)出示情节图:板块式、波浪式、图文并茂式、鱼骨图式……(3)小结情节图的作用:读民间故事的时候,情节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我们也可以借助情节图进行创造性复述故事。5.畅所欲言,谈阅读感受:(1)自由谈阅读感受: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们,《九色鹿》这个故事我们读了两遍,讲了两遍了,你有什么感受呢?(2)小结:阅读是我们吸取知识的过程,每个人的阅读感受都值得被尊重。阅读时,你可以记录下属于你自己的阅读感受。5.追根溯源,发现朴素的价值观:(1)追溯故事来源:孩子们,《九色鹿》带给我们这么多感受,你们知道《九色鹿》的故事来自哪里吗?《九色鹿》的故事源于敦煌壁画《九色鹿经图》。《九色鹿经图》绘于敦煌257号洞窟,是北魏洞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敦煌莫高窟最优美的壁画之一,根据《鹿王本生》这个故事而绘,距今已经将近1700年。(2)探究经久不衰的原因: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让它能流传至今呢?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小结:民间故事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寄托着我们民族美好的愿望。6.结合板书,小结方法:孩子们,阅读民间故事的时候就可以这么去读!理清主要人物,借助情节图厘清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记录自己简单的阅读感受,想想故事中寄托了古人怎样的美好愿望。老师把它画成了一个阅读记录卡,阅读民间故事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记录。如果你有更好的记录方式,也可以自己去设计。(设计意图:关于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导读课的第二大任务就是学习读书方法。民间故事这一特殊文体,应该有其特殊的阅读方法。此环节的设计,基于学生对民间故事的认识,引导学生读故事理清人物,厘清情节,谈读书感受,探究故事中朴素的愿望,帮助学生找到读民间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会读书”。)四、引用格言,结课激趣(1)赠读书格言:学生读课外书籍要养成习惯。先看序文或作者、编者的前言,知道全书的概况,是好习惯。把书估计一下,预定若干日读完,而且如果能按期看完,是好习惯。有不了解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者朋友,是好习惯。自己有所得,随手写简要的笔记是好习惯。——叶圣陶(2)激趣结课:让我们在阅读中养成好习惯,用好习惯照亮我们的阅读!(设计意图:导读课的首要任务是激发阅读兴趣,激趣应该贯穿始终。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借叶圣陶的“号召力”,激发学生按计划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兴趣。)板书设计:附2:《中国民间故事》阅读记录卡(正面)题目人物情节感受愿望《中国民间故事》阅读记录卡(反面)中国民间故事读中推进课教材、学情分析:在前期的导读课基础上,本节《中国民间故事》阅读推进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检查学生阅读习惯养成,解决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发现规律性的知识,并多管齐下推进阅读。教材中的“小贴士”点明了本次“快乐读书吧”的阅读要素。这两个要素提示的都是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如情节内部的反复、固定的故事类型、相似的主人公和结局,而非具体的读书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应引导孩子多注重感受它的整体特点,以及它背后反映的民众传统心理,而不要去细致地分析文字表述。整节课以“阅读记录卡”为线,用猜一猜,讲一讲的形式把故事的题目、人物、情节等串联起来进行学习。通过回顾所读的故事,交流印象最深的人物,讲述最喜欢的故事情节,观察对比情节图,顺其自然地让孩子明白民间故事人物特点鲜明,情节模式固定,愿望朴素美好等特点。教学目标:1.借助阅读记录卡,回顾故事人物,描述故事情节。2.了解民间故事的固定类型,感受朴素的价值观。3.感受阅读民间故事的快乐,指导学生分享课外阅读成果。教学重难点:1.检查与推进学生阅读。2.引导学生发现民间故事的固定类型及朴素的价值观。教学过程:一、课外阅读反馈,进入阅读情境1.检查阅读计划,了解阅读动态小结:能够按照计划读书是一种好习惯,能够在读书的时候做记录更是一种好习惯。2.猜题活动热身,回顾所读故事活动一:故事名称我来猜(谜面:狼外婆十二生肖九色鹿白蛇传徐文长宝莲灯)两名同学上台猜题,台下的同学根据谜面描述故事。活动二:故事人物我来猜生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猜故事人物,PPT依次出示提示。(提示:被遮挡的图片、故事原文选段、人物评价、歌曲)相应人物:九色鹿、哪吒、三个和尚、蚕神姑娘、徐文长、梁山伯、祝英台过渡:短短的几天时间,就记住了这么多人物,真了不起。在这么多的故事人物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为什么?二、根据阅读记录卡,交流人物情节1.交流感悟,呈现人物形象指名交流印象深刻的人物,并说出简要的理由。2.以点带面,交流人物特点没有发言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印象深刻的人物,师巡视指导。过渡:刚才听到大家说了许多的故事人物,有正直的……的,当然还有特别邪恶的。民间故事人物特点十分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这么多特点鲜明的人物就存在于民间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中,接下来进入今天的第三个活动。活动三:故事情节我来讲1.小组交流,推荐最佳情节生从《阅读记录卡》中挑出一个自己记录的最喜欢的故事,根据记录,在小组内讲一讲故事的情节,并推选出一位情节讲述最佳的组员。2.全班交流,描述故事情节每组推荐一名组员上台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评价。三、观察情节折线图,发现故事特点1.呈现不同情节图,观察发现PPT呈现四位同学的情节折线图。不同的故事,相似的折线图,生观察并交流发现。2.结合教材小贴士,小结特点小结:情节相对固定,是为了便于记忆,方便我们口耳相传;结局大体相同,因为民间故事总是蕴含着最朴素美好的心愿,那就是:正义总是战胜邪恶,善良的人终究会收获幸福。四、了解传承方式,准备成果汇报过渡:这样的民间故事你们喜欢读吗?喜欢读还不够,民间故事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得把它们流传下去。你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把喜欢的故事流传下去?活动四:民间故事我来传1.交流、了解民间故事流传方式。2.指
本文标题: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快乐读书吧--中国民间故事》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336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