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世说新语_任诞(定稿)
《世说新语·任诞(节选)》刘义庆一、焦点问题此文何以在简短的篇幅中塑造出传神的人物?“魏晋风度”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气质?“任诞”含义任诞,指任性放纵。这是魏晋名士放达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1)蔑视礼教,不拘礼法。(2)不分场合,不分时候地纵酒放荡。(3)要随心所欲,不勉强自己,不限制自己。世说新语·任诞片段一:寓居种竹王子猷(yóu)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欣赏竹子、痴迷竹子以“君”相待——一往情深——物我一体——寄托一种理想人格小结竹之精神品格乃文人之精神象征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曰奋进;竹外直中通,襟怀若谷,曰虚怀;竹有花深埋,素面朝天,曰质朴;竹一生一花,死亦无悔,曰奉献;竹玉竹临风,顶天立地,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曰善群;竹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曰性坚;竹化作符节,苏武秉持,曰操守;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曰担当。“四君子”中国竹子与梅、兰、菊被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以其中空、有节、挺拔的特性历来为中国人所称道,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生动写照。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苏东坡】叶叶枝枝逐景生,高高下下自人情。两梢直拔青天上,留得根丛作雨声。【明·徐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片段二: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因雪夜之美,而思念友人。乘兴而往,兴尽而返。——毫无世俗客套之情、洒脱自在三、文章内涵解析小结片段三:赏笛无语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对方位高权重,也请为自己演奏。未交一言,但神交于音乐之美——任性任情,无视世俗之地位、名利小结(一)关于《世说新语》1.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志人小说的先驱和典范。二、背景资料2.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任诞、忿狷、汰侈等36门,全书共1000多则,每类收若干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德行】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①。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注释①捉:握;拿。掷:扔;抛。②席:坐席,是古人的坐具。③轩冕:大夫以上的贵族坐的车和戴的礼帽。这里是指有达官贵人过门。④宁、歆:上文称管,这里称宁,同指管宁;上文称华,这里称歆,同指华歆。古文惯例,人名已见于上文时,就可以单称姓或名。⑤废:放弃;放下。【言语】小时了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①。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⑤?”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⑥。”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太中大夫陈韪后至⑧,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⑨。”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垴坼(cùjí)⑩。【注释】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历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职。曾多次反对曹操,被曹燥借故杀害。②李元礼:见《德行》第4则注①。司隶校尉:官名,掌管监察京师和所瞩各郡百官的职权。③诣(yì):到。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中表亲戚:参《德行》第18则注②。④府君:大守称府君,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而司隶校尉是比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二千石的月俸是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是一百斛)。⑤仆:谦称。⑥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著有(老子)一书。师资: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奕世:累世;世世代代。⑦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⑧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官。陈韪(wěi):《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⑨了了:聪明;明白通晓。⑩垴坼:局促不安的样子。【任诞】刘伶病酒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甚,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cheng2)。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tui2)然已醉矣。【注释】①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好酒,曾作《酒德颂》说:“惟酒是务,焉知其余..无思无虑,其乐陶陶”。病酒:饮酒沉醉,醒后困乏如病,叫病酒。病酒要用饮酒来解除,这就是下文说的解酲。②捐:舍弃;倒掉。摄生:养生。③一斛:十斗。斗指酒斗,占代的盛酒器。④酲(chéng):酒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状态。⑤隗(wéi)然:颓然,醉倒的样子。以天地为屋宇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褌衣,诸君何为入我裈(kun1)中①!”【注释】①裈(kūn):裤子。【雅量】东厢袒腹郗太傅①在京口,遣门生②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③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④。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⑤,因嫁女与焉。注释①郗太傅:即郗鉴。②门生:魏晋时门生指门客。不一定是弟子。③王丞相:④矜持:故作庄重,不自然。⑤逸少:即书圣王羲之的字。【假谲(jue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汰侈】石崇要客燕集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善饮,辄自勉强,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三、刘义庆的生平和创作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的侄子。他爱好文义,喜欢招聚文学之士。《世说新语》是他和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的。四、《世说新语》的艺术特征“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澹(dan4),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明】胡应麟“记言则玄远冷隽(juan4),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的贪婪吝啬的本性。】【忿狷】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zhu4)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nian3)之,又不得,瞋(chen1)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nie4)破即吐之。【绘声绘色地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一)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王孝伯:“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长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五.魏晋风度1.崇尚适意而行,不受任何拘束。阮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籍常去饮酒,醉了就睡在妇人之侧,“终无他意”。刘伶纵酒,行为放达。他甚至脱衣裸形,人家讥笑他,他满不在乎地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kun1)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五.魏晋风度2.喜怒不形于色,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从容镇定。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默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在魏晋人看来,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才叫名士。五.魏晋风度3.以隐逸为高,以游山玩水为雅。即或是担任官职,也要“不以物务婴心”,做一个“朝隐”的名士。山涛任吏部郎中,欲荐嵇康做官,嵇康不但回书拒绝,而且愤然绝交,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便是说的这事。他们讲究“超俗”,讲究要有“高世之志”,他们“托怀玄胜,远咏老庄”,终日“以清谈为经济”。五.魏晋风度4.讲究仪容,重视修饰。甚至一代雄主曹操也不能免俗,他“自陋形陋,不足雄远国”,让人代他接待外宾,而他自己则“捉刀立床头”。五.魏晋风度床头捉刀人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注释魏武:(魏武帝,曹操)将:(将要)使崔季珪代(让)床(古时一种坐具,指坐榻)头捉(握、拿)刀人(指执刀的卫士。站在坐榻边的卫士。后来成为固定用语,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雄(称雄,威慑)远国:威震远国雅(风雅高尚)望(仪容风采)“魏晋风度”的核心其一,人的觉醒—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少悲多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王羲之《兰亭集序》“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陶渊明《闲情赋》“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所谓“魏晋风度”,基本上是门阀士族知识分子所崇尚、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它唱的是追求个人自由、高扬精神自由意志,行的是吃药、喝酒、清谈等精神深度的怪异。曹操求贤若渴,对于不忠不孝的人才都能豁达;司马氏靠纂夺取天下,提倡以孝道为伦理的伪道德,而这个与他们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背道而驰。这个风度有几个重要特征,是对中国儒家名教的叛逆,是对中国伦理道德的叛逆,是对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的叛逆。代表人物,嵇康、阮籍、陶渊明等。魏晋名士风流美在智慧:体认玄学,颖悟澄澈美在风神:气格高卓,绝俗超尘美在率真:率性自适,任真无伪美在深情:情通物我,一往情深有关魏晋风度的解读后世一直在延续着。封建之世,人多贬之,大多出于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的需要,因而贬之为亡国殃民,李世民在《晋书儒林传序》中所发的议论甚为典型:“使宪章废弛,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竟逐,二京继踵以沦胥”;及至清末、五四以来,研究者则基于反封建礼教束缚的目的,誉之为“人性的觉醒”(刘大杰《魏晋思想论》)。“魏晋风度”一词实出自鲁迅那场著名的演讲。晋人在我们印象里轻裘缓带,不鞋而屐。他们“简约云澹,超然绝俗”。那种名士风范确实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那为一杯酒放弃生后名的率真,闻美人殁而往吊之的坦荡,裸形体而法自然的放浪,一任狂澜既倒宠辱不惊的淡定,处世维艰幽默对之的旷达。这一切的至情至性无不让我们深深震撼和景仰。这就是魏晋风度。其二,文的自觉——抒情、感性的“纯”文艺产生汉代:文学为宫廷政治服务贾谊、司马迁、班固—政治家魏晋:文学自觉的时代曹丕:讲求文章的华丽,扬弃文章的伦理教化功能陆机:对创作类别和创作心理作了描述和探讨。在这里,即刻的感受超乎一切,人们在这一分钟里颖悟,超脱,放纵,这一分钟里世界只剩下自己。一切都直逼本心,超然物外。令人叹服。这个时候的追求感观,心灵享受绝非堕落淫靡,而是一种自觉高尚情趣的体现。中国文化史上颇具一格的世大夫文化便发轫于此。就像山水画一样,我们的士大夫空灵而隽逸。生命在这里开的绚烂之极,光耀千古。中国文化史上鲜有如此放旷自然的生命,错过魏晋,儒,释,道,各自成型,中国的文人们再不用效穷途之哭。错过魏晋,经世匡政重走正道,中国诗篇里再也没有陶潜悠然菊花香。错过魏晋,义理成风,规矩长存,中国名士们再
本文标题:世说新语_任诞(定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390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