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曾绮霞本册教学内容数与代数:⒉20以内的退位减法⒋100以内数的认识⒌认识人民币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⒎认识时间⒏找规律空间与图形:⒈位置⒊图形的拼组统计与概率:⒐统计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小小商店教学目标:教师用书第2、3页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教学难点:图形的拼组、人民币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本学期共20周,19周考试。位置:4课时(第1~2周);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课时(第2-4周);图形的拼组:3课时(第5周);第一次形成性评价:1课时(第5周);100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第6—7周);人民币的认识:6课时(第8~9周);第二次形成性评价:1课时(第9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5课时(第10-14周);第三次形成性评价:1课时(第14周);认识时间:4课时(第15周);找规律:4课时(第16周)统计:3课时(第17周);第四次形成性评价(包含前面学过的计算):1课时(第18周);总复习:6课时(第18-19周)。第一单元位置一、教学内容:“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相关内容:位置的编排(1)位置(一上)上下、前后、左右;位置(2)位置与方向(三下)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3)位置与方向(四上)东、南、西、北偏度根据角度和距离确定位置。二、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2.使学生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感受“左右”的相对性,确定物体的位置.四、怎样达成目标——活动中学习、交流中提高、体验中升华。⒈上、下:在位置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对于两个物体,上下的位置关系是绝对的。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1)两两比(2)三者比(3)下面有什么──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可以根据上面的比较关系,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注意比较思想的渗透——突出比较的对象变了,体会上下的含义及相对性。两两比的问题:汽车在火车上面,火车在汽车上面——都是火车和汽车的事,怎么一会儿在上面,一会儿在下面?三者比的问题:火车在汽车的下面,在轮船的上面——都是火车,怎么一会儿在上面,一会儿在下面?主要让学生判别两个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或改变物体的位置,使学生感受上下方位的相对性。。⒉前、后:基本思路同上下,只不过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而且,参照物改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1)排队上车图──两两比、三者比、谁的后面有几人(认数与方位结合起来)。(2)站牌图──教学资源,比较抽象。标明了公共汽车行经的各站,用箭头标明行驶的方向,隐含了各站的前后关系。排队可以根据脸的朝向判断前后,而站牌中各站前后的判断要难一些,离终点或目标物越近的是前面的,小狗游泳比赛也是离终点越近越好——体会前后的相对性。⒊左、右(分三个层次)左右的相对性较难理解,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帮助学生建立左、右标准,例2认识左、右的相对性。(1)借助手建立左、右标准(例1):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例1的编排也分三个层次:①教师演示,学生模仿②观察自己的左右手。③说一说左右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以此建立左右的标准。(2)体会左、右的相对性(例2):教学时,可以经历这样3个过程:①示范握手:四种握手形式。一般情况下我们怎样握手,为什么不这样握手?②两人活动感受:四种握手形式③汇报感受④思考:我们是怎样握手的——引起认知冲突:虽然伸出的都是右手,但从一方的角度看两只手却不在同一个方向,可以通过下面的步骤体会左右的相对性。⒋位置(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作用:实际生活需要──学生座位、影院。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初步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渗透坐标思想)。体会: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教学的重点应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平面位置,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重点就应放在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上。一维的:从左往右数第几个;从前往后数,第几个;从上往下数,第几个。二维的:从左往右数,第几个——一列;从前往后数,第几个——一排;从上往下数,第几个——一排。为什么?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位置,怎么办?五、几个热点问题⒈为什么“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安排在一年级下册?⒉左右的相对性教学尺度问题。判断左右时要注意以谁为标准。以谁为标准,一般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按观察的对象按属性进行分类。(1)观察的对象是无生命的物体,一般确定左右的标准是观察者。(2)观察的对象是人或动物,有两种情况。①当问及的问题涉及到人或动物身体的左右时,一般以人或动物为标准。②当问及的问题不涉及到人或动物身体的左右时,以谁为标准皆可。五、教学建议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①“上下”“前后”尽量让学生独立判断。重点是理解位置的相对性。②“左右”要引导学生从以自我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物为标志进行辨别。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3.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参考文章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师2006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教学内容结构变化大。本单元教材只安排了3个例题,通过一个大情境图和例1教学十几减9,例2教学十几减几(就是十几减9以外的),例3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运用运算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强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四、怎样达成目标⒈在具体情景中经历解读图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⒉从不同角度观察、用不同思路思考,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⒊在操作、合作中理解算理,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⒋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1.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的关系.2.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的关系。一、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上学期的拼摆,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些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所学的平面图形的特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2.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的平面图形之间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排的,其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拼摆出新的图形,体会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但这部分内容容易上成手工课或拼摆各种有趣图案的活动课,使教学重点偏离教材编排的初衷。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⒈在动手操作中,突出图形的变换。本单元所设计的活动,不论是做风车、折飞机,还是图形的拼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间的关系,因此在操作时要注重让学生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1)在折纸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化。如做风车,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做风车,而且还应该让他们边折边说清图形的每一步变换过程。(2)在拼组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换。在拼组活动中,应让学生说明是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拼成了什么新的图形,由此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3)在剪、卷活动中描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变换关系。⒉注意通过多种层次的拼组活动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拼组活动,教材只呈现了一些简单的范例。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丰富的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如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同样形状的图形。(2)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不同样形状的图形。(3)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出新的图形。立体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的活动层次可以参照平面图形。⒊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这一单元的内容比较简单,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也不要求用严格的数学化语言进行描述)。(1)了解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2)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不能上成手工课、拼图课。(3)不能拔高要求。①不要求用严格的数学化语言进行描述。②长方形、正方形角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不要求掌握。“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与反思--《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7年Z1期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一、教学内容已学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20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后续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四年级下册大数的意义及估算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在具体情景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1.结合具体事物,感受数的意义。2.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二、教学目标3.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4.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组成教学难点:1.数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2.数位的意义。⒈加强数感的培养,使学生对100从整体上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结合各种事物让学生体会100的数量,通过猜测、估计让学生感受数量注意培养学生用词语描述数的关系的意识。⒉通过猜测、估计让学生感受数量,培养估计意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⒊注意培养学生用词语描述数的大小的意识。“多一些”“少一些”“大得多”“小得多”“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它们的大小关系。四、怎样达成目标五、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⒈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为学生提供如下服务:(1)选取、提供每次活动的素材。如,数数活动中的花生、小棒和小木块;读数、写数活动中的计数器等。(2)制订人人参与的、高效的活动规则。(3)及时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活动抽象为相应的数学概念。⒉突出基本原理的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基本原理始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计数法的核心就是“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位值制。这是引领本单元内容的两个概念。其他的概念如计数单位“一”、“十”、“百”、数的组成、数的读写、比较大小等都是由这两个概念来确定它们的含义的。教学中应突出“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数位意义的教学,使学生理解:(1)一个一个地数,每满十个,就应向十位进一;一十一十地数,每满十个,就应向百位进一,由此引出计数单位“一(个)”、“十”和“百”。(2)每个数的大小是由本身的数字和它所在数中的
本文标题: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40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