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地图,整合信息,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总结此时期的时代特征。2、分析史料,认识十六国及北朝的民族交融,并正确评价孝文帝改革。3、分析史料,小组讨论总结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与经济开发。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探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特征?1.预习课本内容,画朝代更迭图,尽可能标出各个朝代建立或实现统一等重要节点(时间)2.了解此时期各个政权统治的大致区域(空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北方南方东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魏蜀吴北方南方东汉魏220年蜀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魏吴魏263年266年西晋280年完成统一司马炎北方南方东汉魏220蜀吴西晋280-3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东晋十六国北方南方东汉魏220蜀吴西晋280-316十六国东晋317-4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西魏东魏宋齐梁陈南朝宋刘裕420-479年齐萧道成479-502年梁萧衍502-557年陈陈霸先557-589年北方南方东汉魏220蜀吴西晋280-316十六国东晋317-420宋梁齐陈南朝北魏439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北方南方东汉魏220蜀吴西晋280-316十六国东晋317-420宋梁齐陈南朝北魏439统一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北方南方东汉魏220蜀吴西晋280-316十六国东晋317-420宋梁齐陈南朝北魏439统一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朝隋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思考: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政权更迭民族交融探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特征?探究二:北方地区是如何实现民族融合的?问题1:北方有哪些民族内迁?为何要内迁?这种内迁在政局上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内迁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二个寒冷干燥期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国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但冷的时间不长。直到三国时代……(出现了)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这种寒冷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280-289年这十年间达到顶点。——节选自竺可桢《中国近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材料1:晋武帝惩戒曹魏之以孤立而亡,于是在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大封同姓诸王,使互相维制。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下二军,兵三千人;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一千五百人。——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材料2: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却不是一个英明的君主。继承的问题,也未经深思熟虑。惠帝昏庸愚騃,自古所无。晋初,侈靡成风,上行下效,为了满足物欲要求,贵戚公卿都不惜收贿聚财,贪纵枉法。吏治败坏,造成国力衰弱,使外族有机可乘……“八王之乱”凡十六年之久,把统治势力全给动摇了,促成外族内犯的绝好机会。——邝士元著《国史论衡》材料3::材料4: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因而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邝士元著《国史论衡》(1)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昏庸无能)(2)统治集团争夺帝位的“八王之乱”耗竭西晋国力;(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压迫)起兵反晋。西晋灭亡的原因?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的历史文化,如鲜卑称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思考:这些少数民族为什么说自己和汉族同族同宗?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探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特征?探究二:北方地区是如何实现民族融合的?问题2: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问题1:北方有哪些民族内迁?为何要内迁?这种内迁在政局上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苻坚与平阳公融就是否伐晋争辩)融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坚不听。于是朝臣进谏者众,坚曰:“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而朝廷内外皆言不可,诚吾所不解也!”——《资治通鉴·淝水之战》材料5: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魏书·序纪》嘎仙洞探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特征?探究二:北方地区是如何实现民族融合的?问题2: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问题3:北魏是如何实现民族融合的?问题1:北方有哪些民族内迁?为何要内迁?这种内迁在政局上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好为文章……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纪下》孝文帝改革490年—499年•A.迁都洛阳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一是便于移风易俗,实行汉化;二是洛阳具有地理优势、文化积淀;三是发展农业。思考:为何要迁都洛阳?材料6:孝文帝的改革490年—499年•A.迁都洛阳•B.移风易俗汉化:籍贯、语言、服饰、姓氏、通婚学习汉语•今欲断诸北语(禁用鲜卑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免)。•——《北史·魏本纪》鲜卑男子常服改服饰三国魏文帝曹丕曾讲:“三世长者知被服”(三代富贵的家族才懂得如何穿衣)。当时的人认为穿衣不仅是为了御寒,而且是一个人身份与地位的标志。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北魏洛阳龙门石窟《皇帝礼佛图》孝文帝鲜卑男子常服(结辫左衽,夹领小袖短袄)(衣冠人物)改汉姓通婚姻原鲜卑姓氏改称的汉姓拓拔氏元拔拔氏长孙乙旃氏叔孙达奚氏奚丘穆陵氏穆步六孤氏陆贺赖氏贺独孤氏刘贺楼氏楼勿忸于氏于纥奚氏嵇尉迟氏尉孝文帝定姓、族,鲜卑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同汉族头等门阀崔、卢、郑、王四大姓门第相当,不得授以卑官。孝文帝还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六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孝文帝通过门阀制度的确立和汉族的联姻,使鲜卑贵族和汉族士人得以进一步融合。皇族姻亲世家大族思考: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南朝梁名将陈庆之出使洛阳……“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孝文帝不加扬弃地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凡此种种,消磨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由盛转衰,归于灭亡。——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的速亡》思考:以上两个观点看待孝文帝改革有何不同,你赞同谁的观点?材料7:探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特征?探究二:北方地区是如何实现民族融合的?问题1:北方有哪些民族内迁?为何要内迁?这种内迁在政局上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问题2: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问题3:北魏是如何实现民族融合的?问题4:结合所学,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胡汉生活习俗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胡风汉俗交相辉映,共同构成北中国人民生活习俗的整体风格,从而也使鲜、汉心态趋于一致。——《北魏前期北方世族“以夏变夷”的历程》意义: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和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全国和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探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特征?探究二:北方地区是如何实现民族融合的?探究三:中原人口南迁后,东晋南朝社会有何发展?1.东晋和南朝的统治有何特点?是如何形成的?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做官的重要途径。士人接受教育,就可以入仕居官;获得官场权势,反过来又能强化财富的占有;雄厚的家族财力,又足以保障子孙继续接受教育、成为士人。东汉以来,这种“教育-权势-财富”的循环占有,越来越多地围绕“族”而展开了。东汉士族,大多同时具有学门、官族、豪右的特征,可以视为三者的三位一体。士人官僚在汉晋间发展为士族门阀,“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士族是一种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现象。若干士族在几个世纪以来长盛不衰、垄断权势,成为魏晋南北朝最耀眼的政治景观之一。——阎步克《波峰与波谷》何谓士族和士族政治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实行时间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特点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血缘品德夏商西周时期汉朝世官制察举制由地方自下而上举荐人才九品中正制由品评人物的中正官将人才分为九等,加以评定,授予官制家世“王与马,共天下”——士族政治•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的王氏家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主内,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主外,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皇权与门阀共治)(门阀:指士族中的高门—王、庾、桓、谢)材料1:(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不同:人烟稀少到民户繁育(劳动力增加)+江南由落后到开发(经济水平提高)探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特征?探究二:北方地区是如何实现民族融合的?探究三:中原人口南迁后,东晋南朝社会有何发展?1.东晋和南朝的统治有何特点?是如何形成的?2.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原因思考下列问题: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从何时开始?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有哪些具体表现?1.江南开发的时间:开始:西晋末年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①主要:北方人的南迁,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③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④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3、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农业: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先进生产技术、水稻育秧移栽、麦稻兼作、双季稻手工业:
本文标题: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40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