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咨询心理学沈梦应试策略既重要又不重要。5分左右多看书,熟悉教材,认真听讲,理解•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咨询心理学的简史与现状第二单元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第三单元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第四单元我国心理咨询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第二节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第一单元精神分析理论观点第二单元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第三单元认知心理学观点第四单元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咨询心理学中的理论观点第五单元人性心理学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的理论观•第三节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第一单元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第二单元心理咨询的分类和一般程序•第四节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第一单元幼儿、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询第二单元青年时期的心理咨询第三单元中年人的心理咨询第四单元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第五节婚恋、家庭心理咨询第一单元恋爱问题的心理咨询第二单元婚姻问题的心理咨询第三单元家庭问题的心理咨询第六节性心理咨询第一单元《人类性科学》概述第二单元性心理咨询的内容与方法第三单元性行为问题本章结构第二节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受训经历中德家庭治疗两年连续培训;中德家庭治疗督导师两年连续培训;中美精神分析六年连续培训;中美认知行为治疗连续两年培训;中德完形治疗五年连续培训(目前每年赴德国或奥地利参加欧美心理治疗师集训);中德催眠治疗连续培训。心理剧、社会剧、舞动治疗等艺术治疗连续培训;人本主义、完形治疗、精神分析的团体治疗培训。第一单元精神分析理论观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部分: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学观点发展观点适应观点阿帕波特对精分的概括一、分区观点深层心理学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潜意识。本能及原始冲动。与道德准则相悖、被压抑。不是被动、僵死的,而是极其活跃并随时都企图得到满足。前意识。警戒任务,“海关机构”。意识。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中的种种文化内容构成。潜意识存在的证据梦日常生活中错误的行为灵感和直觉某些心身疾病精神分析治疗效果许多神经症(癔症、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等)的发病机制。人类拼命地劳动、工作来赚取金钱,赢得社会地位,而得到了满足,使得那些从潜意识深处钻出来本能的欲求被忘却。宗教信仰。精神分析与我们的生活精神分析治疗的目的和价值探讨“一个人为什么是他那个样子”的真正原因,挖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它设法将潜意识的东西进入到意识中来,然后通过自我认识,以摆脱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二、结构观点本我、自我、超我。本我。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它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或被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自我。介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着“现实原则”活动。“自我”要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特殊的发展。“自我”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储存从外界获得的经验,从而具备了应对现实的功能。它可以对“本我”发挥指导和管理功能。‘‘自我”可以按“现实原则”确定是否应该满足“本我”的各种要求。超我。遵循道德原则。父母的影响自我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调节者,还要同时协调本我与超我、以及现实等三方面的要求。在考虑满足本我本能冲动和欲望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本我欲求自我的决定和行动超我的限制食欲去食品市场偷吃别人的东西是犯罪憎恨父亲离家出走仇恨父亲是罪过求生欲望神经症逃避战场是胆小鬼性欲结婚非婚性行为不道德精神分析与我们的生活从一开始,人类单独一个人无法捕获野兽,获得最基本的生存,于是人类形成了集团,集团形成了社会。为了维持社会,设立了一系列法律之类的规则与规定。但是,在人类的潜意识当中具备着“本能的欲望”,那就是无视现实,只顾着追求自己欲望的满足。因此,人类为了自己形成的社会,必须去忍受一系列的欲望,尤其必须压抑自己的性欲与攻击性。所以说,人类被社会压抑着。但是,性欲和攻击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东西,即使能够去压抑它们也不表明它们就会这样消失。一有机会,那些本能的欲求就爆发出来,比如说,战争。所以我们会看到,即便是那些在和平时代表现得非常温文尔雅的人,一旦处于战争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他们内心深处所沉睡的攻击性也可能会觉醒。三、动力观点(动力学)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力比多和饥饿一样,是一种力量。本能有二,一是性本能,二,是营养本能。作为自我保存的本能——营养本能,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为此,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才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矫枉过正地特别强调性本能。后期观点:死的本能(攻击、自杀、仇恨、谋杀、死亡)死的本能是一些破坏性的驱力,其最重要的衍生物是攻击,另外还包括破坏甚至死亡。当它指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死本能受生本能阻碍转化为对外的攻击。四、发展观点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的“无意识”冲动和性欲,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取快感。而在不同部位获取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五个阶段:1、口欲期(0~1岁左右)快乐来源为唇、口、手指头。在长牙以后,快乐来自咬牙。欲望不能满足的后果:口唇—吞并型人格:习惯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与鼓励,因此非常依赖他人以获得满足,过于相信他人,喜欢接受并容易受骗上当;他们羡慕他人身上的实力和领导能力,但很少自食其力,对他人的看法完全从能获得什么着眼,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发生冲突;行为上表现为过度的饮食,酗酒,接吻,吸烟,以及对爱情,金钱,权力和财产的贪婪等。口唇—施虐型性格:对人冷嘲热讽,具有攻击性嫉妒他人的成功,喜欢控制他人。2、肛欲期(1~3岁)①干涉过分、惩罚过强,儿童故意弄脏以报复。长大,对权威报复,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乱七八糟,不负责任、铺张浪费,甚至越轨放肆;或针对无控制排泄的反向形成:吹毛求疵、考究挑剔、井然有序、节俭以及种种控制行为。②如母亲在要孩子排泄恳求再三,排泄之后过分夸奖:热心替人制造、创作东西、慷慨、乐善好施、博爱③闭便:或因害怕失去有价值的东西,或热衷收集、占有和保存各种物品,有内疚感,反向形成:愚蠢的投资、赌博、大肆挥霍。3、生殖器期(3~6岁)快乐来源为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满足方式:玩弄生殖器生殖器人格:源自于没有充分解决的俄底浦斯情结。在男孩身上表现以轻率、果断、自信的方式行动,过分的虚荣和表现癖。这些男性必须证明他们是真正的男人,比如说其中一种方式是反复地征服女人,浪荡子就属于这种人。在女孩身上表现为不断地努力,目的就是要超过男人。4、潜伏期(6~12岁)这时儿童不对性感兴趣,不再通过躯体的某一部位而获得快感,而是将兴趣转向外部,去发展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便应付环境的需要。儿童期性探索和兴趣,进入一个升华或冬眠阶段,代之以其他社会兴趣。建立了家庭之外亲密的朋友关系。5、生殖期(12岁以后)性欲逐渐转向异性。这一阶段起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开始对异性、社交活动、婚姻、职业感兴趣。满足方式:亲吻、爱抚、性交。五.适应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得以实现,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形式不同的应对。1.本我的满足受阻,变相宣泄。隐性梦——性本能的应对方式之一。若不能宣泄,就可能形成神经症焦虑。“清白无邪的梦……是披着羊皮的狼。当我们对这些梦进行分析时,它们的含义可能是与其表象正相反。”——弗洛伊德在个体发展中,随时都要维护个体的安全,他对现实中一切危害生命的危险,必须及时予以反应,以尽自己的职守。这类应对是与人的认识能力有关的。对环境的了解程度,可以影响反应的强度,制约着应对的方式。在发现危险信号时,会形成“真实焦虑”,这是应对的开端。自我保存的表现——逃避、防御、进攻2.自我保存本能/自我防御机制“焦感”是弗洛伊德确立适应观点的重要概念。根据产生的根源不同可以将焦虑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道德性焦虑。焦虑是冲突引起的结果,具有特殊的功能,它能唤醒自我警惕,并去发现已经存在的内部或外部的危险当自我把焦虑当成一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信号时,它就会做出反应,形成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压力时,同时又顾及到现实要求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便渐渐形成了的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自我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经过调整,可以使人们同时接受自我欲望和现实要求,从而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不论是正常人或神经症病人,都会使用自我防御机制。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在一般情况下,自我防御机制被使用得当,可免除内心痛苦以适应现实。但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不得当,这时,虽然感觉不到冲突和挫折引起的内心焦虑,但这些冲突和压抑却能以症状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各种障碍。钟友斌提出“中国的精神分析”和“认识一领悟疗法”充分利用求助者的认识能力,引导求助者认识自己在个体心理发育某一阶段上所发生的某种停滞,并认识到这类心理发育停滞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而引导求助者认识这些滞留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与现在的年龄阶段是何等的不相容、不合理,最后通过领悟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不合理性,达到自觉矫治的目标。“认识一领悟疗法”第二单元行为主义理论观点先驱: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经典条件反射和尝试错误定律。华生(B.Watson,1878—1958)刺激一反应模式,即R=f(s)模式。他不去考虑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间过程,他认为,即使中间有思维作为中介,那也不过是由内部语言所引起的喉头肌肉运动,至于情绪,那不过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它们都是可以客观记录的行为。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这个中介变量就是有机体的内部因素。B=f(S、P、H、T、A)。行为(B)是环境刺激(S)、生物内驱力(P)、遗传(H)、过去训练的经验(T)以及年龄(A)等实验变量的函数。行为并不仅仅由环境刺激所决定。R=f(S.A)。R为反应,S为刺激控制变量(A)。斯金纳:班都拉(A.Bandura1925一)。“社会学习理论”,又称“模仿学习理论”。强调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既不是单纯地取决于生物性的内驱力,也不是单纯取决于客观环境条件,人所具有的、独特的认知过程,也积极地参与着行为模式的形成,它甚至也参与着人格的形成和保持。(1)“替代学习”或称“观察学习”。人们能够操纵符号(如语言等),思考外部事物;可预见行为后果,因此,人学会某种行为,大可不必实际去经验,这是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2)“自行奖赏或批判”。人们可以评价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强化(自我奖赏或批判),不必一定依靠外部强化。(3)行为自控。人的行为可以自己调控自己,不一定被外界左右。几个最基本的概念:“学习理论”对行为问题的咨询与治疗的原则是:行为反应过剩时,治疗目标就是通过社会学习,消退这些反应;行为反应不足时,治疗目标就是通过社会学习增加和强化此类行为。思想活动、信念、情感等是内隐的活动,行为是外显的活动。沃尔普(wolpe)将行为治疗定义为:行为治疗是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为此,在治疗中,其目标只能是不良行为本身,不应假设也不能探索在这些不良行为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的东西。行为治疗一般包括7个步骤:1.对“靶行为”的发生的情境及其功能分析。2.对“靶行为”严重程度的标定。3.对“靶行为”矫正目标的制定。4.制定并实施干预计划,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
本文标题:咨询心理学_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41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