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必修四导学案下载_doc可编辑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必修四导学案窦娥冤【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关于元杂剧:二、研读课文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分析第一层: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分析第二层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作业:完成课后第三题雷雨【教学目的】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2.难点: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二.《雷雨》简介:三.节选部分结构: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周朴园与鲁家母子的对话,分两部分。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分析:1.周朴园2.侍萍3.鲁大海四艺术手法:五.作业:哈姆莱特【教学目的】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2、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三.内容简介四.节选剧情结构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五.品评人物形象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六.作业。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细读课文,说说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教学目标:1.朗读、品评、分析、鉴赏。2.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教学重点:总结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水平。教学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2.小组讨论(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3.个人体悟4.小组交流讨论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5.评选佳句6.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小结7.课外延展,能力迁移8.课外练笔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作业:背诵这首诗。望海潮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知识。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铺陈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生齐读三.解题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四.具体分析词(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五.艺术特色六.作业背诵本词。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二、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2.写作背景3.作者简介三、课文分析(1)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2)回答下列问题:上阙A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B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C、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D、上阙末句有何作用?下阙:A.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B.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C.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D.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四、总结全文五、作业《定风波》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检查阅读,点评指正。1、抽查朗读。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1、齐读小序。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3、具体分析。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1、生齐读。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这是一种怎样的洒脱与豁达啊!五、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两首词,进一步体味词中意蕴。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1)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八、小结九、课后作业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3、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和难点:1、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2、典故的运用及作用。3、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一、课前导入二、初读全词,分析词题及作者。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男音)。2、词题三、再读全词,结合注解疏通词句。1、所有学生齐诵全词。2、教师示范,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词的上片各句的句意。3、学生训练,口述词的下片各句的句意。4、教师订正。(1)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2)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3)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5.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四、作业:背诵两首词李清照词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2.李清照和“闺怨词”3.写作背景4.关于《醉花阴》5.关于《声声慢》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提问】李清照一生的创作受到了哪些社会变迁、个人遭际的影响?2.【提问】《醉花阴》反映的是早年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作者一个人留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对于这样的“闺怨”题材,应当怎样评价呢?3.【提问】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4.【提问】《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布置作业1.反复背诵这两首词,体悟词中意境。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拿来主义【教学目的】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教学设计】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三、背景介绍:四、仔细反复朗读文章,思考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组织讨论五、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六、分析文章结构:第二课时一、理清全文思路。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从分析以下句子入手,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五、总结全文作业:完成课后第三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教学重点、难点:(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教学方法: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必修四导学案下载_doc可编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42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