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隋唐五代装大学中国服装史教学课件
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一概述隋——唐——五代十国唐代承袭了先前历代的冠服制度,同时,又通过丝绸之路与和平政策与异族同胞及异域他国交往日密,博采众族之长,成为服饰史上的百花争艳的时代。其辉煌的服饰盛况是中国服饰史上的耀眼明珠,在世界服饰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隋唐五代服饰文化的主要因素:1.开放的社会风尚:由于国家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通、交流的畅达(南北、中外),使当时的文化事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封建文化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开放的社会风尚。2.隋唐机构的强化:直接影响着隋、唐官服的发展,尤其是唐代时期,为适应官僚机构的发展,建立了比历朝历代更为完备、更为系统的官服制度。3.织造业的发展:染织工艺由封建中央的少府监下设置的织染署管理生产。染织分工很细,品种非常丰富,丝麻织生产几乎遍及全国,产量很大——染织业得精湛技术、刺绣工艺得精巧及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织、绣、绘、缬、贴)——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散花缬(Xié,织物上印染的花纹)绢纱联珠狩猎纹锦骑士狩猎印花绢敦煌莫高窟334窟,唐代初期彩塑佛弟子袍服葡萄穿枝纹样敦煌莫高窟隋05窟彩塑观音上衣花样宝相花纹骑驼乐舞三彩俑唐代杰出的画家阎立本,曾为唐太宗画过肖像,并直接参与了唐朝冠服制度的制定。所以,他所画的帝王服饰比较接近现实,基本上可以看出唐代冕服的特征。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唐文官大袖礼服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著围裳,玉佩组绶等一应俱全。戴漆纱笼冠,穿大袖礼服的文吏(陕西乾县李贤墓壁画)宫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二首服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流行这种装束,至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几乎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到周武帝时,将这种幅巾作了修改加工,它与幅巾的区别,主要是在角上,经过改制后的巾帛,四角皆成带状,通常以“二带系脑后垂之,折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远远看去,背后似有两条飘带。由于另外两角反曲折上系结于顶,故幞头又被称为“折上巾”。隋唐初期以一幅罗帕裹在头上,较为低矮。后在幞头之下,以桐木、丝葛、藤草、皮革等制成固定型,犹如一个假发髻,以保证裹出的幞头外形可以维持良久。中唐以后,逐渐形成定型帽子。名称依其演变式样而定:•太宗时顶上低平的被称为“平头小样•高宗和武则天时加高顶部并分成两瓣,称“武家诸王样”•玄宗时顶部圆大,俯向前额,最早出现于宫内,故称“开元内样”•幞头两脚,初似带子,从脑后自然垂下,至颈或过肩。后逐渐变短,反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这一类谓之软脚幞头(由于这些幞头的双脚都用轻薄柔软的质料制成)。•中唐以后的幞头之脚,或圆或阔,犹如硬翅而且微微上翘,中间似有丝弦之骨,以令其有弹性,谓之硬脚。纱罗幞头各种幞头样式各种幞头样式各种幞头样式各种幞头样式幞头“英王踣(bó)样”、“开元内样”、“平头小样”三男子服饰圆领袍衫:亦称团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式,除祭祀典礼外,平常都穿这种服饰。样式为上衣下裳连属的深衣制,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襟处有缘边,前后衣襟各接横襕以示下裳之意。文官衣略长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多随时尚而变异。圆领袍衫•襕袍与襕衫•缺胯袍与缺胯衫•铭袍与铭衫唐·阎立本《步辇图》以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婚的事件为背景,选择了唐太宗在众侍女的簇拥下端坐在步辇车上,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迎亲使者的场面加以绘画。唐太宗的威严和睦,吐蕃使者的敬畏恭谦、礼仪官的肃穆、宫女们的顾盼,气氛亲切融洽,却又严肃庄重。是一幅成功地描写古代吐蕃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友好交往的历史画卷。《步辇图》局部穿圆领袍衫,戴硬脚幞头的晚唐士人(韩滉《文苑图》局部)戴硬脚幞头、穿襕袍的晚唐士人(韩滉《文苑图》局部)戴幞头,穿襕袍的晚唐官吏(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四唐代品官服饰黄袍加身服色:紫绯绿青腰带:銙鱼袋鱼符五女子冠服与妆饰隋唐五代时期的女子服饰,是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三百余年中的女子服饰形象,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一)、襦裙服襦:唐朝女子依隋之旧,喜欢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裙腰提得极高至腋下,以绸带系扎。上襦很短,成为唐代女服的特点。襦的领口常有变化,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有袒领,初时多为宫廷嫔妃所服,但是,一经出现,连仕宦贵妇也予以垂青。襦的袖子有宽窄两式,盛唐以后,因胡服影响逐渐减弱而衣裙加宽,袖子放大。衫:衫较襦长,多指丝帛单衣,质地轻软,与可夹可絮的襦、袄等上衣有所区别,也是女子常服之一。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有著名的百鸟裙、石榴裙等。半臂与披帛:这是襦裙装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半臂又称半袖,似今短袖衫。披帛,从狭而长的帔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穿短襦、长裙、披帛的妇女《捣练图》(局部)唐代画家张萱作。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女子外披“披帛”的情形短襦长裙是隋代女服的基本形式。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周昉《簪花侍女图》(局部)穿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穿短襦、长裙的妇女(周昉《纨扇仕女图》局部)穿袒领短袖短襦、长裙的妇女袒领半臂及襦裙穿袒领宫装的女子里面不穿内衣,袒胸脯于外,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开放。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襦裙、披帛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穿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的妇女穿短襦长裙、披帛的贵妇半臂半臂是由短襦演变出来的一种服式,一般都用对襟,穿时在胸前结带。穿半臂、襦裙的妇女穿襦裙、半臂、披帛的妇女穿襦裙、披帔子的女子(二)、女着男装女着男装:女子效仿男子的装束,成为唐代女装的一大特点,即穿圆领袍衫,裹幞头,穿乌皮靴。裹幞头、穿圆领袍衫的妇女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杨玉环的三姐虢国夫人及其眷从出游赏春得情景。画面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得盛唐风貌。《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三)、女着胡服女穿胡服:受胡舞的影响(胡旋舞、浑脱舞、柘〔zhè〕枝舞),女穿胡服成为唐代女装的又一大特点。穿胡服的妇女穿翻领胡服及条纹裤的妇女(陕西西安出土石椁线刻)回鹘(hú)装的基本特点是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回鹘装舞服展示图(根据河南洛阳出土陶俑复原绘制)六女子首服妇女首服,初行幂离,复行帷帽,再行胡帽。《旧唐书·舆服志》记:“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着幂离。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旧唐书·舆服志》称:“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幂篱:来自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一种遮面的大方巾,一般以轻薄纱罗制成,为女子外出遮蔽容貌之物。帷帽:一种高顶宽檐的笠帽,帽檐周围(或两侧,或前后)缀有一层网状面纱,下垂至颈,较之幂篱已经浅露芳姿。胡帽:实即西域地区引进的浑脱帽。这种帽子一般多用较厚的锦缎制成,也有用“乌羊毛”制作的,帽子的顶部,略成尖形,周身织有花纹,有些还镶嵌着各种珠宝。戴帷帽的女子戴帷帽的女子浑脱帽戴胡帽的妇女(陕西西安出土石刻摹本)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面妆与发饰“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温庭筠《南歌子》生动地反映了唐代妇女十分讲究头发和脸部的妆饰,真是千姿百态,丰富多采。唐代妇女面部化妆发式:唐代女子发式多变,常见的有半翻、盘桓、惊鹄、抛家、椎、螺等近三十种。眉形:各种眉式流行周期很短,据说唐玄宗曾命画工画十眉图。花钿:以金、银、羽翠制成的彩花子,是面妆中必不可少的装饰。斜红:太阳穴处以胭脂抹出两道,分在双眉外侧。妆靥:在面颊两旁,以丹青朱砂点出圆点、月形、钱样、花朵或小鸟等,或在两个唇角外酒窝处用红色点上圆点。饰花钿、画分梢眉、点唇的妇女饰花钿、斜红的唐代妇女“黛眉妆”妇女穿襦裙的贵妇,正在梳妆梳“双垂髻”的女子梳“乌蛮髻”的女子加钗梳高髻插梳高髻盛唐妇女的发髻蹀躞带上的挂饰鎏金臂环隋代金镶宝石项链履七军事服装军事服装的形制,在秦汉时已经成熟,经魏晋南北朝连年战火的熔炼,至唐代更加完备。铠甲用于实战,主要是铁甲和皮甲。彩色陶武士俑铠甲示意图兜鍪靴子穿铠甲的武士俑本章重点、难点问题:1.说说男服的构成要素。2.女服主要有哪几种配套形式?3.唐代服装怎样体现了中国服装史最灿烂的一页?4.造就大唐服饰丰富多彩的因素有哪些?试从多方面、多视角思考。
本文标题:隋唐五代装大学中国服装史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454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