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精彩文档共情的理论阿德勒有—句名言将有助于我们对于共情作为临床方法的认识。阿德勒总是要求自己以及他的学生,“穿上病人的鞋子(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来感受与观察病人的体验。”(to“standintheshoes”oftheclientand“9eeandfeel”whattheclientisexpe-rimcing.)一、共情是一个具有两维结构的概念欧文·雅龙说:“共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而常用的词汇,就像流行歌手唱的陈词滥调一样,使得我们忘记共情过程的复杂性。”虽然这是针对美国心理咨询业内所进行的总结,但对目前国内心理咨询来说也是十分贴切的。就英文“Empathy”这个词来说,它的汉语译法就有许多种。具有代表性的,如,钱铭怡译为“共情”;郑日昌与港台同行的译法一致,即“同理心”;江光荣与林孟平的译法一致,即“同感”;许又新译为“投情”;耿文秀曾译为“移情”;[郑维廉译为“神入”。此外,我国出版的各种文献中还有多种称谓,如,“通情”、“共感”、“同情”等。上述译法,可以概述为三类,“情”译派(“共情”、“投情”、“通情”、“同情”、“移情”),“感”译派(“共感”、“同感”),“理”译派(“同理心”)。钱铭怡虽然把“Empathy”译为“共情”,但同时认为,共情的译法似乎也不能表达原词的含意。江光荣虽然把“Empathy”译为“同感”或“同感理解”,但同时认为,这个词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中文词,“设身处地”与“感同身受”两个中文词合在一起可以很好的表达同感的要义,这种译法强调的是“感同身受”中的“感”。港台学者将它译为“同理心”,主要是认为它同时包含了理性与感情的成分。理性成分是指倾听者能了解对方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感情的成分是指倾听者能与当事人的感受起共鸣。实用标准文案精彩文档这种译法虽然解释认为“同理心”包括“理”与“情”两个方面,但它重视的是人的心理的理性成分。这三种译法只是强调了“Empathy”这个过程的不同维度,其本质是一致的。英文“Empath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empatheia,即“神入”,最早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使用的是罗杰斯。他使用“Empathy”的含义有三个方面,一是咨询师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地以来访者的参照标准,正确理解来访者的内心感受;二是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传达给对方;三是引导来访者对自己的感受,做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促进其内在心理机制的恢复。如果从罗杰斯对“Empathy”的理解来看,罗杰斯更多重视的是“情”而非“理”,这个词应该译为“共情”或“同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共情的研究主要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共情是咨询师深入到来访者的世界,体验来访者精神世界而无丝毫“假设”成分的一种能力。共情的概念因而经历了从认知取向的共情概念到情感取向的共情概念的转变。认知取向的共情概念比较重视认知加工过程的作用,依据这一观点,具有共情特质的人能够想象出他人的感受,使他们能够理解和预知别人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情感取向的共情概念则认定共情完全是情感过程,是对他人状态或困境的情感反应。伊根曾把共情分为初级共情与高级共情两种类型。初级共情主要运用倾听技巧,重在对对方内心体验和想法的了解,并把对来访者的了解反馈给来访者。由于初级共情与来访者的内心活动是一致的,是认知的共情,易为来访者接受。高级共情的运用不仅使用倾听技巧,而且常结合使用自我开放、解释等影响性技巧,积极呈现出来访者“心中所有,意识所无”的东西。高级共情不仅仅可以对来访者的表述做出反应而且可对那些隐含的、未完成的表达做出准确的反应。二、共情是深入来访者内心世界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实用标准文案精彩文档心理咨询师要达到与来访者的共情,需要经过积极倾听、设身处地、敏锐思考、准确回应与引发领悟五个阶段。1.积极倾听共情的首要条件是倾听。投入地倾听来访者,不仅要注意他的言语内容,而且要注意非言语线索所传递的情感信息。心理咨询师倾听来访者表达的内容和隐含着的含意,才能完全理解来访者,与来访者的感受产生共鸣。2.设身处地设身处地是使咨询师自己“变成”来访者,用来访者的眼睛和头脑去知觉、思维和体验来访者。设身处地的实质是要咨询师尽可能排除自己的知识经验、价值观、人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的干扰,用关切、体察的态度去接触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感同身受。这样,来访者才会乐意让咨询师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且也会尝试将他个人的看法和感受传达给咨询师。成为“来访者”之后,真正发自咨询师的共情才会发生,此时,咨询师就如同自己出现了问题一样产生解决自己问题的动力,并利用这个动力解决投射到自己身上的这个来访者的问题。3.敏锐思考咨询师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来,询问自己,有什么地方来访者还未察觉到,这往往是问题的症结。敏锐的思考应该是把事实内容与情感内容分开,把事实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出来,再识别、分辨这些情感内容,找出情感反应与事实内容之间的联系。4.准确回应准确回应是咨询师表达来访者未察觉到的、自己真实的情感感受。如果咨询师未能回应来访者的想法、处境、困难和感受,来访者一般会认为咨询师忽视了自己的感受。以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回应来访者的感受,应达到使来访者感受到的最低限度。回应来访者时可以用自己的话或者巧妙地引用对方所说过的话,也包括用适当的身体接触给对方以情感支持。咨询师恰当的非言语回应,都会使来访者感到被理解与接纳,可以很好地促进共情。5.引发领悟共情的重要价值是在于唤醒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帮助来访者正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真实地领悟自己的情绪感受和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其自我分析、自我感悟、自我认知和实用标准文案精彩文档自我成长的能力。因此,咨询师通过共情,最终应使来访者对自我有更新的认识,达到自我领悟。事实上,共情的过程不可能象以上五个方面所说的那样,机械地、一步一步地进行,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可能要不断地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再回到自己的世界,再进入,再出来;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不是把共情作为纯粹的一种技术与方法来使用,而是作为一有思想、有感情、有反应的人与来访者交流的。总之,共情是以投入的倾听为前提,以设身处地的理解和敏锐的思考为中介,以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潜意识的理解为核心,以引发来访者的思考和成长为结束。三、避免缺乏共情应以准确共情为基础准确共情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理想。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针对心理咨询师缺乏共情的原因,提出消除不良共情的方法并找出准确共情的条件。(一)缺乏共情的原因不合格的咨询师往往是缺乏共情的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1.以自己为参照标准咨询师以自己为参照标准是无法设身处地倾听、理解来访者的,此时,来访者的自然表达就会减弱,咨询师更不可能与来访者产生共情。2.忘记自己的角色有些咨询师确实做到了设身处地,以至同喜同悲,把心理咨询的过程等同于与朋友推心置腹的谈话或与亲人之间的肺腑之言。咨询师卷入了来访者的感情旋涡,这是感情的缠绕而非共情。3.过度或低度共情共情的反应程度与来访者问题的严重程度、感受度应成正比。过度会让人感到咨询师小题大做;低度,即共情不足则会让来访者感觉理解不够。Carkhuff曾指出,在心理咨询的早期阶段过多的使用共情技术,可能导致来访者产生过多的焦虑,以至于对咨询形成妨碍。4.未接纳来访者如果咨询师被困在各种社会规则之中,其结果咨询师会封闭自己,不能以实用标准文案精彩文档开放的态度接纳当事人,不愿意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去分享或分担来访者的人生悲喜。这种未接纳来访者的咨询师根本不可能与来访者产生共情。5.过早诊断咨询师是来访者的“超自我”,既是来访者依存的对象,又是敬畏的对象,同时也是模仿的对象。在咨询初期,来自咨询师的过早诊断、表扬或批评,往往意味着咨询师的爱好、价值观和期待。这样就容易使来访者盲目追求咨询师的价值认同,从而陷入规定来访者自我表现方向的危险,也就剥夺了来访者的自由。6.不适当回应来访者常会埋怨他人,如说自己的父母或老师的不好之处,如果咨询师顺着来访者的意思指责其父母或老师,这样不但不能产生共情,而且很可能会使来访者产生不安和压抑。7.未深入来访者的潜意识准确的共情是咨询师进入自己的潜意识与来访者的潜意识进行的沟通交流。咨询师停留在来访者话语的意识层面,不能沉浸于来访者的情感世界,跳过来访者的潜意识,只根据对来访者的意识话语做思考、判断,咨询师是体会不到来访者真实的感受,不能和来访者产生共鸣,当然也就无共情可言。(二)准确共情的条件共情的发生在于投射进来的来访者与咨询师内心的来访者必须共振共鸣。准确的共情在于咨询师对来访者经验和潜能的唤醒,让来访者去发现自己真实的感受,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要达到共情,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1.要有共情的意识与态度在咨询的初级阶段,就要培养对来访者的共情意识。首先要尝试着放下自己,关注来访者,做到不做判断的倾听;其次,要转换角色,真正设身处地使自己“变成”来访者,体验来访者的体验,感受来访者的感受。2.对来访者的终极价值认同来访者的终极价值,是对“幸福与快乐”的追求,价值中立难以实用标准文案精彩文档实现共情。在终极价值的前提下,咨询师才能无条件的接纳并尊重来访者,才能真诚对待与真正体验来访者的心理困扰,实现共情。3.掌握共情的技巧全身心的投入来访者的感情世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可以从培养对来访者需要的敏感度、体验自己和来访者的情绪入手。来访者的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个稍纵即逝的皱眉等等,都可能反应出来访者的需要。咨询师要学会从这些细微的非语言表达中察觉别人的需要;通过对来访者情绪的观察和体验,来提高咨询师对情绪的敏感,增强对来访者的共情。4.跟随与引导并进共情的实现有赖于咨访双方的有效沟通,跟随与引导是两种有效的沟通模式,两者没有一个清晰的临界点。在咨询的初期,咨询师需要跟随来访者;在问题的关键点上,咨询师需要对来访者进行引导,让讨论停留在对咨询有价值的某个观察点上,与来访者讨论观察点的真正含义。咨询师准确的跟随与引导是与来访者产生共情的重要技术与条件。5.理解自己的反移情海曼认为反移情是理解病人的钥匙,对反移情的理解有助于达到深层次的共情。共情强调咨询师主动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这种进入往往只能达到共情的初级阶段。因为主动进入并不是想理解来访者就理解了来访者,只有通过认识来访者与自己(咨询师)的互动与情感联系,才能深刻洞察与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而对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一致性反移情的理解,才能更快更深达到高级的共情。理论阐述1.罗杰斯的共情理论人本主义创始人Rogers对共情的解释是:“咨询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当事人内在的主观世界,并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达给当事人。明了或察觉到当事人蕴涵着的个人意义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没有丧失‘好像’的特质。”实用标准文案精彩文档他对共情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共情是指辅导者从求助者的角度观察、理解其内心的感受和意义。罗杰斯认为,人的世界是一种主观现象世界,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和观察世界的独特角度和独特的价值参照标准。辅导者和求助者也一样,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参照体系。因此,罗杰斯强调,辅导者只有从求助者的价值参照标准出发,才能理解求助者的内心主观感受以及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可见,共情意味着不同价值参照标准的转换,辅导者需要放弃自己的价值参照标准,从求助者的角度观察、理解其生活。第二、共情涉及分析和判断。罗杰斯仔细区分了两种理解:日常的理解和共情的理解。罗杰斯认为,日常的理解总是从外部分析求助者,并对求助者的状况作出判断,因而带有明显的价值评价的特点。而共情的理解则不同,它要求辅导者理解求助者的内心主观感受和意义,不需要依据某种价值标准作出好与坏、对与错的判断。因此,共情是不带分析和评价的理解。第三、共情涉及辅导者与求助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罗杰斯坚持认为,辅导者不仅需要清晰表达那些对辅导者来说模糊的认识,而且还需要提示求助者很少关注的、自己的感受背后的主观意义。只有这样,求助者才能逐渐清晰理解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及蕴含的意义,接近自己。显然,共情包含辅导者准备理解求助者的感受,并与求助者
本文标题:共情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45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