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编辑版word赤壁赋【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3、熟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教学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教学过程】一、走近苏轼: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峨眉共比高。”2、苏轼的成就:其词与齐名,并称“”;诗与齐名,并称“”;文与齐名,并称“”;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3、苏轼的经历: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史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死里逃生”的故事: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轼送饭。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轼最喜欢吃的鱼进去。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该案史称“乌台诗案”。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居士原是对居家学道的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是指追求清高,对世事淡泊的人。可见苏轼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篇,也称“前赤壁赋”。4、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编辑版word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二、熟读课文,疏通字词。1、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学生提出对照注释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探讨。壬rén戌xū属zhǔ客窈yǎo窕tiǎo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倚歌而和hè横槊shuò余音袅袅niǎo幽壑hè扁舟piān嫠妇lí愀然qiǎo山川相缪liáo舳zhú舻lú旌旗jīng酾shī酒渔樵qiáo江渚zhǔ匏páo樽蜉fú蝣无尽藏zàng狼籍jí枕藉jiè舞幽壑之潜蛟:舞,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泣孤舟之嫠妇:泣,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打鱼砍柴,名词做动词。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名词意动用法。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凌茫然之万顷。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之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三、研读第一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十六日)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修辞格为:互文)④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⑤白露横(笼罩)江,水光接天。⑥纵(任凭)一苇之所如(动词到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⑦浩浩乎(形容词词尾)如冯(通“凭”)虚御风,而(表转折)不知其所止;⑧飘飘乎如遗世(遗弃尘世)独立,羽化而(表顺承)登仙。2、本段写诗人夜游赤壁的情景①看到的景色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②诗人的活动有(动作):诵---歌---纵---凌---③诗人的感觉如何:遗世独立,羽化登仙。遗世:离开人世④诗人会有何种心情呢?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二、朗读第二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于是(在这时)饮酒乐甚,扣舷而(表修饰)歌之(音节助词)。②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流动的月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思慕的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兮天一方。”③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应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编辑版word④舞(使动使……舞动)幽壑之潜蛟,泣(使动使……哭泣)孤舟之嫠妇。2、文章第二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概括。感情色彩是怎么变化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三、朗读第三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苏子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正(动词,整理)襟危(端正地)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句式:宾语前置)②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名词作状语向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连结、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③方其破荆州,下(名词作动词攻下)江陵,顺流而(表修饰)东(名词作动词东下)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句式:宾语前置)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名词的意动用法)鱼虾而友(名词的意动用法)麋鹿,⑤驾一叶之扁(注音:piān)舟,举匏樽以(表目的连词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翻译划线句子: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水的无穷无尽。想与神仙一起遨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2、(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本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教师补充: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明确: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四、朗读第四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这),而未尝往(消逝)也;②盈虚者如彼,而卒(最终)莫消长也。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表修饰)观之,则天地曾(简直)不能以(停止)一瞬;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句式:宾语前置)⑤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的)所有,虽(即使)一毫而莫取。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表顺承)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代词这)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句式为:判断句),而吾与子之所共食。2、(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明确:A、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编辑版wordB、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俸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五、朗读第五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客喜而(表修饰)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②相与枕藉(注音:jiè)乎(在)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已经)白。2、(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1)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六、课文总结: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读《赤壁赋》景佳事雅乐而歌,客倚洞箫悲恨多。明月清风无尽藏,一儒一道两东坡。作业:阅读《赤壁赋》全文,完成下列问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泛:漂浮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倚:依,按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萦绕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曾经解析:选D。D项“曾”的意思是“竟”、“简直”。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月出于.东山之上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①泣孤舟之.嫠妇②耳得之.而为声C.①顺流而.东也②抱明月而.长终D.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②相与枕藉乎.舟中解析:选C。A项,于:①介词,在;②介词,表被动。B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这些景象。C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D项,乎: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介词,相当于“于”。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要注意语句的通畅。“和”,应和;“斯”,指代江水;“卒”,最终。答案:(1)有一个同游的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节拍吹箫相应和。(2)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编辑版word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5)挟飞仙
本文标题:赤壁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529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