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非法律部分内容)
第一篇政治常识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第一章绪论•一、哲学的内涵•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概念: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古代希腊-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万物由此产生,死后归之于它。•古代中国-伯阳父:阴阳之气第一章绪论•2.哲学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来源!”这段话说明?第一章绪论•二、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唯心主义:…•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可知论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不可知论第一章绪论•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第一章绪论•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第二章唯物论物质及其存在方式意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第二章唯物论•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根本特性:客观实在性•2.物质的存在方式•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两个陷阱: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③.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④.运动与静止静止时运动的特殊形式运动时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题目•1.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观点根本错误在于()。•A.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否认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C.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D.否认了物质是意识的根源•2.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所蕴含的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A.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C.江山易改,秉性难移D.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3.(判断题)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第二章唯物论•二、意识•(一)意识的产生自然产物:人类的产生社会产物:劳动——决定力量•(二)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三)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题目从哲学上看,当前开展唱红歌、读经典、传箴言活动是因为()。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实在性C.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决定物质D.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发展第三章辩证法•联系•发展两大特征•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三大规律•①必然和偶然②现象和本质•③原因和结果④可能与现实•⑤内容与形式五对范畴第三章辩证法•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含义:作为哲学范畴的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特征:•1.普遍性。•2.客观性。•3.多样性。•4.条件性。•5.系统性。第三章辩证法•二、世界的永恒发展•含义: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的运动。•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区别•新事物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新旧事物区分的标志是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题目:•(判断)发展就是变化,不仅包括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也包括事物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第三章辩证法•三、三大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1.质、量、度•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量变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方法论意义: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题目•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第三章辩证法•(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1.肯定与否定•肯定是保持事物存在,否定是促使事物灭亡。•••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第三章辩证法•2.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3.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1)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2)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第三章辩证法•(三)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1)辩证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道德经》第三章辩证法•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①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②联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章辩证法•3.矛盾的不平衡性•(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二者的关系•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每一种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3)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辩证法的两点论•辩证法的重点论•4.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第三章辩证法•四、五大范畴•(一)必然和偶然•偶然和必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第三章辩证法•(二)现象与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和本质的含义•(1)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和假象都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假象和错觉不能等同,错觉是由于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的范畴;假象则是由客观存在的种种条件造成的,它是现象的一种,属于客观的范畴。•(2)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第三章辩证法•(三)原因与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于原因作用而被引起的现象。•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二者不能混淆。无论倒因为果还是倒果为因,都会引起极大的混乱和危害。•(2)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3.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构成因果联系,因果关系具有时间顺序性,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复杂性。存在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第三章辩证法•(四)可能与现实•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1)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2)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第三章辩证法•(五)内容与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法的一对范畴。•1.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事物的各种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2.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两者是对立的。•(2)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任何内容都具有某种形式,离开了形式,内容就不能存在;任何形式都是一定内容的形式,离开了内容就没有形式。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①内容决定形式。②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第四章认识论实践与认识认识的基本规律真理第四章认识论•一、实践与认识•(一)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主体能动的认识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的特征•(1)客观物质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4)直接现实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第四章认识论•(二)认识•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认识的属性•(1)认识具有客观性:认识要受到来自客体方面的制约;认识本身是对客体的观念重建或再现。•(2)认识具有主体性: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自觉地将其自身因素即主体因素投入认识过程。•(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第四章认识论•二、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一)认识的辩证过程•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四章认识论•(4)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在实践中获
本文标题: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非法律部分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583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