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09届浙江省名校高三试题集录高三历史-第2单元 古代中国科技文化
2009届浙江省名校高三试题集录---第2单元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第一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1、[2009届宁波效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A.商周B.春秋战国C.唐末宋初D.元末明初2、[2009届桐乡高级中学期中模拟]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B古代中国禁绝任何外来文明C古代中国人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D中国古代文明并非世界领先3.[2009届舟山中学上学期期中]右图是2008年1月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设立的标志“华夏苍穹”,雕塑最上部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仪器——司南。下列对司南以及实用指南针的解释正确的有①司南最早发明于商代②司南是利用人造磁石制成的③司南为以后中国发明实用指南针提供了条件④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4.[浙江2009届样本测试]《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有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你认为该判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5、[2009届宁波效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据此,你认为雨果的意思是A.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B.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C.雨果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D.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6.[杭州七校联考2008学年上学期期中]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7[2009届杭高上学期②月考]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指南针在近代欧洲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表明的实质问题是A.近代中国的愚昧落后B.中国古代科技的沦丧C.社会环境决定科技能否发挥进步作用D.指南针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8.[2009届杭高上学期②月考]右图人物是元朝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自幼聪明过人,博精天文、水利。1262年,他被忽比烈幕僚重臣张文谦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主持编订了《授时历》,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基本相同,早于现行公历300年,《授时历》其名称取意于“敬授民时”。这主要说明①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农业科技的特色②统治者重视天文历法是“重农”政策的体现③中国古代很早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曾领先世界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2009届桐乡高级中学期中模拟]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欧洲人惊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但在国内被禁毁并失传近300年,直到20世纪才从日本寻回。作者在《序》中慨叹此书对“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这部著作的国内外不同地位和作者的慨叹表明A这本书是记载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B此书是研究毕升印刷术的原始材料C腐朽封建统治及其教育政策阻碍了科技进步D中外交流使西方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某些文化成果10、[2009届桐乡高级中学期中模拟]《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对材料的最准确理解是A指南针用于风水观测B广州出现了专职气候观测师C航海使用多种观测技术D北宋时航海主要依赖指南针定向11、[2009届桐乡高级中学期中模拟]有人说:“如果把中国科技发展史比作一只航船,那么当我们翻开它几千年的航行日志时,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644~1911年),这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艰难曲折。鸦片战争前,水浅风弱,驶速迟缓;驶出中世纪的港湾后,它虽然易桅换浆,可又面对着险恶风云和那般多激流险滩。”驶出中世纪的港湾后,中国科技面临着激流险滩的主要原因是A腐朽封建制度束缚B落后的经济文教、外交政策C列强侵略,主权沦丧D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第二课中国的古代艺术1、[2009届桐乡高级中学期中模拟]下图为上海世博会的徽标,有关该徽标的正确理解是①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璧的意境②用中国书法表达出世博会精神③体现了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④表达了中国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的努力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2009届宁波效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中国古代的一位书法大家曾对一种书法形式作出如下的描述“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与这位书法家的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ABCD3.浙江绍兴每年都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以纪念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这位书法家是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怀素4、[2008台州中学上学期期中]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①毛笔、纸张②一叠印刷的书籍③放置《天下郡国利疾书》④王羲之的《兰亭序》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5.[2009届舟山中学上学期期中]右图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形象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①它是中国汉字②它是中国书法③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的象形特征④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6、[浙江瑞安中学2009届上学期10月考]右图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该标志的创作者用韵味十足的书法线条和带有一定象形意味的脚丫,组合成篆书“月”字,暗寓龙的传人登月的梦想。篆体字在哪个时期曾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A.战国B.秦朝C.东晋D.东汉末年7、[2009届宁波效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下列古代绘画作品中,属于文人画的是A《墨梅》B敦煌壁画《胡旋舞》C《清明上河图》D《天王送子图》8、[2009届桐乡高级中学期中模拟]历史学家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能够了解到商代社会的一些情况;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也能够了解到北宋年间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人们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是A历史学家的分析和思考B当时的客观事物C各种历史文物D各种历史教科书9.[2009届镇海中学上学期期中]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10[2009届杭高上学期②月考]某电视剧的编导布置一个西汉宣帝书房的场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①书桌上有一叠“蔡侯纸”②书桌上有册用竹简编成的《史记》③墙上有一幅阎立本的《步辇图》④墙上有一幅王羲之的《兰亭序》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②11.[2009届嘉兴学科基础测试]宁夏银川郊外的贺兰山中,保存着原始先民在数千年前创造的大量岩画。其中有一些岩画已有缺损。为修补这些岩画必须得到准确的历史信息,首选的方法应该是A.查阅后人的相关记载B.与当地同时代的岩画比较C.对照当地的民间传说D.搜集当地的地质资料第三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1、[浙江瑞安中学2009届上学期10月考]某卷烟厂设计了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古代诗人烟标,下列各项与该烟标所体现的史实不相符的是A.其诗歌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B.代表作有《蜀道难》《早发白帝城》等C.杜甫赞诗仙“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D.这位诗人的诗歌以关注百姓疾苦为世人所称颂2.[2008余姚中学上学期期中]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A.民族独立和富强B.驱除靼虏,恢复中华C.发展资本主义D.建立社会主义3、[2009届宁波效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以下摘录的文学语句与其文学体裁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有①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汉赋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诗③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词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曲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4.[浙江2009届样本测试]“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为纪念一位著名词人所作的楹联。这位词人是A.苏轼B.陆游C.辛弃疾D.李清照5.[富阳市二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A.民族独立和富强B.驱除靼虏,恢复中华C.扶清灭洋D.建立社会主义6.[2008兰溪三中高三上学期期中]郭沫若先生为某一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此楹联所透出的历史信息是①楹联评述的历史名人是辛弃疾②楹联评述的历史名人是李清照③高度评价了他(她)是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及其高超的艺术成就④楹联高度赞扬了他(她)收复中原,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7.[2009届镇海中学上学期期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8.[2008义乌中学上学期期中]郭沫若先生为某一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此楹联所透出的历史信息是①楹联评述的历史名人是辛弃疾②楹联评述的历史名人是李清照③高度评价了他(她)是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及其高超的艺术成就④楹联高度赞扬了他(她)收复中原,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9、[2009届宁波效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唐代传奇、北宋风俗画、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出现的社会条件相同的是A.长安、东京、大都、北京的繁荣B.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对市民阶层精神需求的满足C.人民生活的提高D.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底蕴10.[2008台州中学上学期期中]从唐代传奇的兴起到明清小说的繁荣,反映了A封建政治的清明B文化政策的宽松C农耕经济的衰退D城市工商业的发展11.[2009届浙江五校联考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利玛窦(1552—1610),极端聪颖、能干,博闻强记,又勤奋好学,为人随和。他不但精通神学,熟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艺,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图:利玛窦和徐光启——王蕴等编《社科人文》材料二“西学中源”观认为西学源于中国,是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非西人所自创。这种观点最早出现于耶稣传教士来华后的明末清初,但在洋务运动开始后盛行开来,基本思路是:古老的“中学”被中国后人“失之”,而西人“袭之”并加以发扬,现在学习西学只不过是“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是“礼失而求诸野”,符合古圣先贤之“遗意”。毫无疑问,“西学中源”说……在近代化初期,它的存在是必然的。一方面,它体现在“变局”面前,受传统熏陶的开明人士提倡学习西学时的矛盾心态,为自强不得不引进西学,对传统文化又割舍不下;
本文标题:2009届浙江省名校高三试题集录高三历史-第2单元 古代中国科技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611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