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安徽省农科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1安徽省农科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新阶段对科技提出了新的需求。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精神,特制定我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一、基础与现状安徽省农科院是全省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经过多年努力,我院科技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平台建设得到显著加强。合肥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国家茶树育种安徽分中心、农业部安徽优势农作物科技创新中心等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安庆分中心正在建设中;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已纳入建设计划;安徽省水稻遗传育种、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安徽省杂交棉工程技术中心及院生物技术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现代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并挂牌。科技人才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511名科技干部中,研究员66人,副研究员147人,博士15人,省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35人。“十五”期间,全院取得获奖成果45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一、二等奖7项。通过审定(认定)农作物新品种72个,其中国审10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40项,其中授权15项;申请专利35项,其中授权17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339篇,出版科技著作--2101部。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日趋活跃。五年间聘请外国专家255人次,派遣出国访问学者、培训共120人次,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有效地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科技产业体系。一批有限责任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有7个公司注册资本达500万元以上。尽管我院科技事业取得重要进展,但与国内同行比,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学科结构不够合理,重点学科不够突出;科研投入不足,科研条件建设相对滞后;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影响了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转化及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认真谋划,统筹兼顾,加快发展,多出成果,快出人才,为安徽农业发展服务。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面向安徽农村经济建设,提高自主创新和科研综合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安徽向农业强省历史性跨越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根据国家和我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科研与经济结合。紧密围绕我省农村和农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组织科技攻关,重视成果示范推广。2.坚持以应用、开发性研究为主,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创新。--33.立足安徽经济和科技发展及我院实际,适度超前,科学确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与目标,合理配置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4.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5.以建立区域创新中心为契机,构建安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二)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强科研基础平台建设,建成一批省(部)、院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人才队伍有明显壮大,人才结构趋向合理,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居省内领先水平,与国内先进省级农科院的差距缩小,一些优势学科达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科技产业跃上新台阶,规模效益不断提高。——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每年平均10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力争达30%以上,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比重进一步增加,稳定农业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研究项目,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研究项目比重明显增加。——申请专利(授权)20个以上,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授权)30个以上。获省级以上科技奖40个以上。育成通过省审(认定)、国审动植物新品种50个以上,成果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重抓好院农业转基因、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业资源环境、养殖动物重点实验室等一批中心、实验室的创建。——加强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建设3-5个高标准实验示范基地,抓好全院试验(示范)站、试验场,中试厂(车间)的建设,使之成为科研、开发、示范、推广以及农科教结合的重要基地和窗口。--4——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我院稻、麦、棉、油菜、大豆、果蔬六大类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实现推广面积6000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50亿元。——加快院科技产业发展。建成年获利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5个以上,争创知名品牌3~5个,驰名商标3~5个,“十一五”末全院实现产业利税比十五末翻一翻。——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在现有存量基础上,培养和引进博士20名、硕士50名,选拔培养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和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0名。三、主要任务(一)科技发展六大优先领域1.农业高新技术领域重点开展利用重要作物功能基因如抗逆、抗病虫、抗除草剂基因进行分子育种,提高作物产量,改良作物品质;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加强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开展农业生物质能源和特定功能农作物品种研究;开展农业数据库、专家系统、农业应用软件等技术研究,开展3S系统技术应用研究,为实现数字化农业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科研任务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选育主要农作物及动物新品种的研究;转基因农作物(产品)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应用胚胎移植技术改良肉牛、奶牛和山羊等品种的研究;“能源植物”新品种筛选及定向选育研究;油菜及野生油料植物和玉米淀粉植物等生物质植物的种植与加工技术研究;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与精准农业(PA)研究;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及控制智能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农业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远程诊治咨询系统研发;主要经济作物生产预警信息系统研究。2.种植业领域围绕保障粮食与食物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5能力。重点开展适合我省不同生态类型的水稻、小麦、大豆和玉米品种选育,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发掘与创建新种质,开展功能性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开展以油菜、芝麻、花生为重点的油料作物新品种选育;开展棉花、蔬菜、果树、桑、茶、花卉、中药材等地方名特优作物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加强节水、节肥、节本为目的的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加速常规技术育种手段升级,建立现代育种技术体系。主要科研任务优质杂交早、中、晚水稻新品种(组合)的选育及产业化;专用型功能性水稻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超级水稻、小麦、大豆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超高产、优质、专用玉米杂交种选育与推广;超高淀粉含量甘薯新品种选育;棉花新品种选育与优质高效生态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高产、高含油量、多功能、“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与开发;杂交芝麻新组合选育与产业化开发;蔬菜优质多抗专用型品种选育;安徽特色果树资源利用与品种选育;安徽地道中药材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彩叶植物和乡土树种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研究;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与快繁技术研究;优质抗病烤烟新品种选育研究;优质桑品种的繁育与产业化。3.养殖业领域主要开展畜禽、水产、家蚕及特种动物的品种选育,高效集约化饲养技术,以及养殖环境生态系统及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开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饲料添加剂及配合饲料研究,新型、安全、高效畜禽疫苗和蚕用消毒药剂以及准确、方便、快捷的诊断检疫技术研究与检测试剂盒的研发。主要科研任务优质瘦肉猪新品系和配套系选育与产业化;山羊杂交改良及安徽白山羊多胎性的选育与繁殖技术研究;优质高产肉奶牛高效养殖技术研究;皖西白鹅高产品系选育及产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安徽省优质安全无公害、绿色饲料生产技术研究;农牧结合作物--6秸杆综合利用研究;主要畜禽高效集约化健康饲养新技术及中小养殖场主要疫病控制与净化技术研究;畜禽主要疫病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绿色河蟹、鳜鱼、青虾、斑点叉尾鮰等养殖技术研究;家蚕天然彩色茧丝生产技术的研究;家蚕优质强健型品种选育研究及产业化;省力、节能、增效蚕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研究。4.农产品贮藏加工领域重点开展以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绿色贮运、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开发;开展畜、禽、水产品的深加工与副产品综合利用研究;开展果蔬产品贮运保鲜与深加工研究;开展特色农林产品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开展农产品贮藏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监测技术体系研究;开展农产品物流配送技术及配套产品研究。主要科研任务大宗名特优农产品流通全程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研究;果蔬臭氧及负离子气贮藏保鲜技术研究与植物源保鲜剂研发;天然风味全营养果蔬汁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茶叶、板栗、石榴、竹笋、苔干、山野菜(蕨菜、薇菜)、大豆、花生等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大豆、银杏、葛根等农产品有效成分的提取及相应的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无公害优质小麦专用粉生产技术及产业化;营养强化型牛乳、酸牛乳系列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酸豆奶工业化生产配套技术与产品地方标准的制订;安徽省山区野生名特产品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研究和示范;提高砀山酥梨出口竞争力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农作物(稻米、茶叶等)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技术标准的研究;桑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5.资源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领域以提高环境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维护生态和谐,促进人畜健康为目标。着重开展高标准耕地保育及养分资源高效管理技术研究;开展农田面源污染及土壤净化技术研究;加强对环境友好的高效、低毒农药的研发;开展利用生物多样--7性控制有害生物为害的机制及有害生物的生态调控技术研究,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开展农药可持续应用与安全性评价研究;开展安徽省主要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利用核能辐照技术开展食品安全研究。主要科研任务开展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营养诊断施肥、安全高效施肥技术研究;开展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究;开展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肥料、专用肥、叶面肥等新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工艺技术研究;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对土壤重金属等污染物超富集植物的筛选与污染土地修复技术研究;农业主要病虫草害生物防治高效安全技术研究;高效低毒低残留耐抗性农药研发;害虫天敌的工厂化生产和保护利用研究;转基因作物昆虫种群的动态监测及其安全性评价;旱稻除草剂系列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农药残留及真菌毒素检测与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安徽省主要特色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的研究;小包装熟、鲜肉食品的辐照灭菌技术研究;粮食病虫害的辐照检疫技术研究;蜂产品、水产品抗生素及农残的辐照法降解技术研究。6.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领域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战略举措,开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以及农业科技健康发展研究;区域农业经济或县、乡科技发展规划研究。主要科研任务中部崛起的安徽农业发展应对策略研究;农业生态省建设和生态农业发展研究;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安徽省市、县、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二)科技成果推广示范--8结合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园区项目,以及科技开发基地建设,抓好科技扶贫和农科教结合工作,促进“整村推进工程”计划的实施。大力开展先进实用技术成果推广,重点推广我院“十五”以来取得的新技术成果,为我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出贡献。粮食作物类:重点推广三系、二系水稻新品种,小麦新品种,玉米新品种,大豆新品种,以及相关栽培配套技术。经济作物类:重点推广杂交油菜新品种皖油等系列新品种,棉花新品种,蔬菜瓜果主要推广番茄皖粉系列、皖椒系列和小西瓜系列新品种及相关配套栽培技术。养殖业类:重点推广彩色茧、淮猪新品系、皖
本文标题:安徽省农科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614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