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即儒道佛三家各自的核心价值观;其二,是指儒道佛三家共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逍遥齐物。中国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在处理与其他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时,普遍体现出融合会通、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一、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儒家非常重视仁,将仁视为“生生不已”的“天地之大德”。孔子甚至提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表现出强烈的生死以之的志趣和情怀。此德赋之于人,则成为人的本性。率性而行,即成为道。儒学就产生于对此道的传授与修习之中,因此儒学常被说成是“修己治人之学”,其所蕴含的即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修己”、“内圣”云者,就是说儒家学者2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仁爱之心,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形成圣人的品格和能力;“治人”、“外王”云者,就是说儒家学者要当仁不让,仁以为己任,自觉承担起治理国家和服务社会的责任,为天下国家的平治尽心尽力。宋儒张载要求儒家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对儒家学者所具有的这种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最好的阐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彖》),就是说儒家君子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负起自己的责任,奋发图强,永不止息;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彖》),则是说君子应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和善于接受不同意见和建议,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两千多年来,儒家的仁人志士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价值观念的熏陶之下,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谱写了天地间一曲曲波澜壮阔的正气歌,逐渐形成了儒家文化虽历经艰难险阻而不断奋起的发展态势与善于容纳和接受异质文化的宽广视野。二、道家:道法自然,逍遥齐物道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逍遥齐物。道家最为推崇的范畴“道”的原始意义是指道路,引申为人应遵守的规则和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及那些自觉遵守规则和规律的人所达到的自由境界。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的观点。在道家的始祖老子看来,道的运行3法则就是“自然而然”,“得道”就意味着必须任由事物成为它所应是的样子,绝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志掺杂其中,这就是“无为”;一旦彻底否定了任何外在意志的驱使和强迫,事物就会在运动中完全实现自己的本性,此即“无不为”。易言之,“无为”是从“道法自然”中获得的方法论原则,而“无不为”则是由此方法论而达到的最为理想的效果。以此自处,就可以实现庄子所谓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达到的“逍遥”自在的“无待”之境;以此处世,则可以成就庄子所谓的“吹万不同,咸使自己,而怒者其谁”,从而实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之境(《庄子·齐物论》)。也就是说,遵从“道法自然”的基本法则,既可以使自己的本性获得充分的实现,也可以使他人或他物获得完全的自由。从道家的核心价值观念来看,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古道热肠,但却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老子》第57章)的清醒与冷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修正和制约儒家过于专注化民成俗所导致的一些弊端。三、中国佛教: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中国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佛教将人生视为一纯大忧悲苦聚,充满着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恨苦、求不得苦、五盛蕴苦,4是为苦圣谛;招致人生诸多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有各种欲望,即对顺境的贪、对违境的嗔和对无违无顺之境的痴,是为集圣谛;若要从各种痛苦中解脱出来,必须灭除各种欲望,达到清净寂灭的境地,是为灭圣谛;而要实现清净寂灭,就必须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圣道,是为道圣谛。小乘佛教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追求灰身灭智,最终实现的是个人的出离和解脱;而大乘佛教则以慈悲为怀,对一切众生的各种痛苦都感同身受,将拔众生于苦海而给与众生快乐视为自己获得究竟解脱的前提。在儒家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传统影响下,中国佛教形成了以大乘为主融合小乘、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一佛乘思想,因此,以慈悲为怀,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普度众生,就成为中国佛教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价值观念。这也是普门示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中国获得广泛信仰的根本原因。四、异质文化的相处之道:融合会通,和而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在处理与其他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时,普遍体现出融合会通、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如儒家主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周易·系辞下》),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的说法,就可以诠释为对不同文化所持的容忍态度。孔子的问礼于老聃,更是为儒家开启了虚心求5教于异质文化的优良传统。而道家的“两行”及“齐物论”,实际上就意味着允许和承认各种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都具有充分发展的权利和自由。中国佛教也非常注重与儒道文化的会通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文化分工。儒道佛三家在理想人格、理想境界、修行方法等许多方面具有同构性,因而可以相互融合和会通,实现和谐相处。但儒家关注人文化成,道家重视自然无为,佛教则主张清净解脱,三种文化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又具有极大的异质性,因而又无法实现完全的同化。在融合会通、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指导下,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儒道佛三家并立共存的基本结构。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道佛二家则是作为儒家文化的补充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学焉各得其情性之所近”,优游于三种文化传统之中,尊其一而容其二,形成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中国人的精神翱翔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也为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6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65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