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前行广释第74课辅导资料
第1页共26页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前行广释》第74课辅导资料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现在学习的是共同前行,所有修行者需要看破世间、生起出离心的这部分内容已经学完了。不管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还是密乘等所有的修行,没有出离心是绝对不可能成为殊胜修法的,所以这称为共同前行。之后又讲了解脱利益,这也是共同前行,因为不管是修小乘、大乘,还是密乘,都需要解脱。解脱果是共同的追求,只不过解脱果内部有一些分别而已,但对于都需要解脱的侧面来讲是一样的。现在学习的是第六个问题,或者说是共同前行中的第三个问题:依止上师、善知识。为什么是共同的加行呢?因为不管是小乘、大乘显宗或密乘的修行,都需要依止上师,只不过对于上师的标准不太一样而已。在小乘的引导中,上师必须有清净的戒律,有出离心或通达经论等。大乘显宗的善知识,如《入行论》中讲,要具有菩萨的清净戒律,还应通达大乘教法。密乘善知识的标准,现在这里也会提到。共同前行中,刚才分析了,不管是小乘还是显宗、密乘,都要依止上师才能成就。这里因为是大圆满前行,所以上师的标准就没有完全按照小乘、显宗和密乘的共同上师的标准来制定。如果按照小乘标准,针对修密乘的角度来讲就有点低了,因为小乘或共同的这些善知识,没有要求必须有菩提心、誓言清净或得过灌顶。大圆满前行对上师、弟子本身的条件以及依止上师的方法不相同。但从整个小乘、显宗、密乘的修行者都需要依止上师的侧面来讲,可以成为共同前行。现在学的就是共同前行中的“依止上师”。前面已经学了能够引导弟子的上师需要具备的条件和标准。当然我们所依止的上师在这里标准很高,但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是不是完全从头到尾都需要依止高标准的上师善知识?不一定。上师也分很多种,比如在《光明藏论》中有传皈依的上师、传戒律、五戒的上师、忏悔的上师,也有传窍诀、灌顶的上师等等。学习正法的过程中,在不同阶段可以有很多良师益友和不同种类的上师。只要对修行有帮助,都可以作为善知识。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上师都要当成佛一样看待?或者至始至终都要找一位佛一样的上师并把这位上师看成佛陀一样?这也不确定。大恩上师曾经专门有一期开示就讲到,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因为初学者自身的一些条件、标准,还有见解等,由于都是刚刚学习,对于佛陀的概念还有自己的信心可能也是初级阶段,所以要让初学的人把一位善知识当佛一样来产生信心,可能也有困难。第2页共26页关键是,在高标准的视师如佛中,既然上师善知识是佛,那他所有的教言都要依教奉行。但是如果没有那种信心,或者自己的修行、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还没有上升到一个高度,这样就比较盲目。因为初学者内心中还没有产生分辨的智慧,所以刚开始就视师如佛很容易落入盲从,分不清到底是对还是错。在视师如佛的高标准中,很多公案、例子都说明,不管上师让你做什么事情,你都要去做,因为这很多是调伏你的烦恼和我执的殊胜方便。但是如果初学者这样做,一方面他内心中有很多疑惑和纠结;另一方面即便不纠结不疑惑,如果这位上师不是真正的佛一样的上师,让自己做了违背教义或因果的事情,只能够伤害自己。初学者不应该以这样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虽然后面会讲,通过观察确定之后,应该恒常把上师当成佛一样,他所有的言教不应违逆,都应依教奉行。但对于初学者或没有达到高标准的修行者来讲,是不是就一概需要这样呢?也不一定。《事师五十颂》颂词和宗喀巴大师的注释中也讲了,针对初学者或信心不是很稳固的人,如果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上师要求做的事情没办法承办,可以如实反映说做不到。或者上师要求做的事情,发现这违背了佛陀的戒律或取舍,也可以如实反映这个教言违背了佛陀教诲的缘故而不做,上述这样都不会有过失。学习佛法时如果没有学其他教言,单单看到这里说应该视师如佛,完全不应该违背上师的教言,那很多修行者明明自己不愿意做,或是做不到,或者明知这可能违背因果,但就因为他接受了“只要依止了上师,所有教言都不应该违背”的教言,又由于分不清楚具体场合,所以非常痛苦纠结,最后也没有信心学下去了,别人也很害怕落到这种程度中。其实他不知道,在其他教言中说,对于初学者,或还没有准备好的修行者而言,是完全可以不做的。尤其对于很明显的犯戒,如杀生、邪淫、偷盗等等,如果听到这些,就可以说佛陀在教言中让不要做。在《事师五十颂》的颂词和宗喀巴大师的注释中,以及大恩上师也讲过,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不做,完全没有一点过失,也不会有违背上师教言的问题。这方面一定要搞清楚。不同的地方,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情况,有很多不同的、灵活的教言。并不是说只要依止上师了就被套牢了,以后所有的事情就没办法了。如果你没有准备好,完全可以以《事师五十颂》为根据,说“这个我做不到”,或“我不能这样做,因为佛陀是这样讲的”,这是非常合理的。在依止时应该知道,修行佛法要循序渐进。必须要分清楚,“视师如佛”、“依教奉行”、或者上堂课讲的“舍自自在、随师而转”分别是在什么场合及程度。不是刚学习佛法的人就必须达到这个标准,这可能也是做不到的。就好像在菩萨道中,需要菩萨把他所有外、内、密的财富都要布施给对境,如果有必要哪怕脑袋也要割下来布施。那时就害怕了: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头割下来布施给不认识的人,或仇敌呢?很多时候就畏惧了,其实不知道佛陀这话第3页共26页是针对久修菩萨道的人而言,对初学的菩萨永远不开许。不但不做没有过失,而且佛陀说应该选择不做,这时候不布施自己的头和所有的家财才是正确的。那这矛盾吗?不矛盾。因为初发心的菩萨,菩提心还没有那么坚固,如果轻率地就把这些家财等按教言全部布施了,会特别容易后悔,这是佛陀不愿意看到的。很多佛法教义都是要循序渐进,所以一定要多学,因为针对不同的情况,在不同的经典中讲得很清楚。有时上师也会骂到:“书里面讲得这么清楚!”,慈诚罗珠堪布也说:“《慧灯之光》里面全讲了为什么不看?”大恩上师讲的法中都有这些教言,就是我们不看,然后随便提问题。有时上师们显现不高兴,不是真的不高兴,而是因为讲过很多,但我们没有用心看,如果用心学习,很多疑惑在上师们的法本中都已讲过。这就暴露出我们的懈怠。不是上师对提的问题觉得厌烦,而是要纠正不好的学习态度,所以有的时候要呵斥。在学依止上师的时候,并不是说学习或依止后就被套牢了可以先观察,不一定刚上来就把上师当成佛。第一,千万不要不观察就依止;第二,即便依止了,深度也不一样。可以首先在一些显宗的、共同乘的法要方面依止,这方面对善知识的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比如上师安排一些辅导者也有很多标准。大恩上师是辅导者,有些法师也是辅导者,还有道场中的辅导员或者道友与道友之间也是一种辅导者。那算不算良师益友、善知识呢?某个侧面来讲也算,但他讲的并不是要灌顶或金刚乘那么严格甚深的法要,所以不用担心听了法之后,就应该像前行里面讲的什么都必须照做,不是这个意思。从这方面讲,虽然听了法,但还是有标准,如果讲的符合佛经论典,那可以照做,对自己有利益。如果说的不符合佛经教义,完全可以拒绝,没有丝毫问题,不用担忧会不会违背教言。因为在我们这个程度来讲,佛的教言是作为正量标准的。当真正通过长时间的修行,信心、智慧等都达到一个高标准的时候,那时就要准备好到高级调伏阶段,就要把所有的执著、我执都放弃,上师善知识的标准也相应很高,不是一个随便打着上师名号的就能做这个调伏,他没有能力。不但对相应的上师标准很高,对相应的弟子标准也很高。有的人动不动就把米拉日巴尊者搬出来,但是自己面对的不一定是玛尔巴。把自己自动上升到米拉日巴的高度,其实和尊者的信心根基差得太远。传记中和高标准是这样的,但对于我们而言,把它作为一个目标是非常好的,不是说学了之后就要去照做。你看米拉日巴的上师让他去杀人他也杀了,让他下冰雹他也下了,好像做这么多都没什么,最后都成了清净罪业的方便等等。之前第一次他施咒术、下冰雹是为了复仇,后来依止玛尔巴之后,上师也让他去做一些苦行,还告诉他我的弟子经常被南岩拉卡瓦地区的人抢夺,让他下咒。还有尊者依止的另外一个上师,也让他去做这些,最后这些都成为积资净障的方便,如果抓住这个就说我们应该这样,那就不对了。第一、你依止的上师是不是这种?是不是有这样示现?有没有这第4页共26页样的功德和能力?第二、自己是不是那种根基?这些都需要观察。如果不是这种根基,就不能完全不分善恶取舍一概奉行,这非常危险。所以在这个阶段是以佛陀的教言为正量和标准,如果佛陀开许的就可以做,不开许的就直接拒绝不做,这没有问题。这是在学习依止法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上师们也都讲过这些问题,但在学的时候就会忘掉,所以有必要把上师们在不同场合的教言做一个归纳,在学习依止法的过程中做一些提醒或补充。再看一下应该舍弃的“伪上师”是什么样的法相呢?这需要学习。学习之后如果发现,这个所谓的打着上师名号的,符合《前行》里面的这些标准,也不用马上认定他就是《前行》里面讲的那个(伪上师),不要那么早去下结论。但是至少可以延缓依止,或抱有这种怀疑。因为总总的形象看起来很像《前行》里描绘的样子,所以至少提个醒,让自己再深入观察,这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前面讲的这些,为什么说时间长?因为前面所讲的上师所具有的法相,有可能他从自己的上师那里学过之后,也会按照这12个条件装一装,所以要长期观察,他装到后面本性就会显现出来。一个玻璃染的颜色,时间长了总会掉下来。这里讲到的要舍弃的上师的相中,也有可能是一些上师们为调伏众生的示现,或者为了让你根器成熟的一种考验。所以也不能看到后马上对号入座:“这就是个假上师,因为他符合这里讲的标准条件!”这也不一定。对我们而言,要很快很轻松地认定这位上师是不是标准的,还是很困难的事。不管怎么样,这就是标准。至少在看到后,会权衡是不是可以再深入地观察,这是需要的。下面再来学习一下,什么是应该舍弃的。再讲讲与上述相反应当舍弃的上师相:本来自相续中没有闻思修的少许功德,却自以为我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者贵族子弟等,种姓方面已经胜过其他人,并且现在我的传承也是如何如何,这简直就像婆罗门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一样。这种所谓的上师,就是如木磨一样的上师。是怎样的情况呢?就是这位上师“自相续中没有闻思修的少许功德”,一点听闻、思维、修行的功德都没有。但他有傲慢之处,自以为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者贵族子弟。在藏地有这种情况,作为上师,有显宗的僧团体系,有些上师、善知识就属于这种出家形象。还有一种僧团就是白衣僧团,密咒士。在藏地有种寺院叫密咒寺院,里面都是密咒士,没有要求出家。在青海、霍炉一带比较多。还有一些虽然不是密咒寺院,但是上师是属于在家的形象,有家室或妻子,也有儿子等等。在藏区也有一些善知识属于在家人,这是不是西藏的特色呢?不一定。印度有很多,包括汉地也有一些大德是在家形象的,也有善知识的一种称呼,在做教化众生的事业,古代、现代这种情况都不少。所以也不要想这个上师怎么有儿子呢?汉地的有些善知识也有儿子,像以前的傅大士,还有近代第5页共26页的一些也是在家的,也在讲法、调化众生,这也不奇特。有些人的父亲是特别出名的大德,名声在外且证悟很高,那他的儿子是不是成就者?也不一定。不要认为父亲是大成就者儿子也就一定是。不是必须要有殊胜的证悟才能转生为他的儿子,也许是有某种(转生为他儿子的)因缘。有些人认为自己是某上师的儿子就不得了,也应该是具有功德的。还有藏地以前有贵族,现在可能也有这种血脉。他们认为我是贵族子弟,应该是了不起的,种姓方面胜过其他人。上师也讲了,有些是属于高僧大德的种姓,其中经常出很多高僧大德。很多高僧大德圆寂后,也选择投生到这种家族中去继续弘法利生,这种情况也很多。因此就觉得“种姓方面胜过其他人”,是特殊的种姓,属于高僧大德的种姓等等。并且觉得家族的传承特别殊胜,“我的传承也是如何如何”。有时传承就像很多佛教史中讲到的,有些是法脉传承,即上师传给弟子,弟子再传给弟子。有些子嗣传承,就是家族中父亲传给儿子,儿子再传儿子这样传下来的。还有些得了很殊胜的法脉传承就自动把自
本文标题:前行广释第74课辅导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66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