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代的国防一、古代的国防理论二、古代的兵制建设三、古代的国防工程四、古代国防的兴衰一、古代的国防理论公元前21世纪,出现了第一个国家夏,国防的雏形产生。“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国防思想上升到理论高度一、古代的国防理论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二)军事学术极为活跃,形成军事学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一、古代的国防理论春秋战国时期“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伐谋伐交,不战而胜”“先胜而后求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三)形成较为完整的战争观,提出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一、古代的国防理论春秋战国时期(一)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秦至五代时期兵权谋兵技巧兵形势兵阴阳一、古代的国防理论(二)战略思想趋于成熟一、古代的国防理论秦至五代时期(三)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一、古代的国防理论秦至五代时期宋至清前期(一)确立兵书的正统地位,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一、古代的国防理论(二)大量军事著作问世,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宋元明清(不含近代)兵书总共有1815种,占我国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一、古代的国防理论宋至清前期第一部军制史专著:《历代兵制》第一部名将传记:《百将传》第一部军事地理学专著:《读史方舆纪要》第一部城邑防守专著:《守城录》(三)军事思想的研究向专门化发展一、古代的国防理论宋至清前期(四)编纂了大量大型综合性军事类书和汇编一、古代的国防理论宋至清前期“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一、古代的国防理论兵制即军事制度,也称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主要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内容。二、古代的兵制建设夏商西周:国王战国时期:将军秦朝时期:太尉隋唐时期:兵部宋朝时期:枢密院明朝时期:都督府清代前期:军机处军事领导体制二、古代的兵制建设中央军地方军边防军武装力量体制二、古代的兵制建设明军分为京军、地方军、边兵三大部分。京军为全国军队的精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明成祖时,京军有72卫,并正式成立了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平时,五军营专习阵法,三千营主巡逻,神机营掌火器。地方军为各地的卫军,配置于内地各军事重镇。边兵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九个军镇,称“九边”,各设总兵管辖。二、古代的兵制建设明代神机营的火枪队和火炮二、古代的兵制建设夏商西周:民军制度秦汉时期: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世兵制隋唐时期:府兵制宋朝时期:募兵制明朝时期:卫所兵役制清代前期:八旗绿营制兵役制度二、古代的兵制建设三、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城池是我国古代国防建设中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工程。三、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城池三、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长城三、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黄海渤海京师黄河辽东镇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嘉峪关山海关蓟州镇大同镇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太原镇甘肃镇宁夏镇固原镇延绥镇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宣府镇辽东边墙中国古长城:著名的九镇、三卫、内三关、外三关三、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三、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京杭大运河三、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海防建设3.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三、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长山舟山澎湖虎门温州镇海吴淞大沽厦门福州乍浦威海烟台山海关旅顺大连江阴江宁营口北京黄河江长海岛要塞:长山、舟山、澎湖等海口要塞:虎门、温州、镇海、吴淞、大沽等海岸要塞:厦门、福州、乍浦、威海、烟台、山海关、旅顺、大连等江防要塞:江阴、江宁、营口等三、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春秋末期,崇尚武力,图强称霸名将云涌兵书群集四、古代国防的兴衰秦朝时期,高度集权,固国强边修长城置烽燧开驰道设邮驿四、古代国防的兴衰唐朝时期,扫灭强虏,万国归附四、古代国防的兴衰元朝时期,疆域广大,威震欧亚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四、古代国防的兴衰两晋南北朝,战乱四起,山河破碎宋王朝时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明代中后期,长城风化,忧患迭起清王朝后期,政治腐朽,国防虚弱四、古代国防的兴衰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的国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714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