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填空式-无答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体液:人体内的总称,分为(约占)和(约占)。(2)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等。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3、用图示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4、血浆的主要成分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①定义:是指溶液中②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约为KPA,相当于的渗透压。(2)酸碱度: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与缓冲溶液中、有关。若食物呈酸性,与发生中和反应;若食物呈碱性,与发生中和反应。(3)温度:正常的温度维持在度左右。6、列举引起组织水肿的因素:。7、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8、9、内环境的稳态:(1)定义: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调节机制:目前认为是机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其中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但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的。(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4)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系统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和。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其中效应器是指。2.反射发生的条件:。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变为显著的的过程。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形式: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2)过程:①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的电位为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②受刺激时:产生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③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内,膜外。④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一致。(3)传导特点:离体神经纤维上为传导,在生物体内或反射弧中为传导。(4)K+外流、Na+内流属于(运输方式),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小体: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段膨大成杯状或球状。(2)突触:由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共同形成,包括、、三部分。在特定情况下,突触后膜还可以是的膜,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3)突触小泡:其形成与(细胞器)有关,内含。(4)神经递质:①种类:可分为递质(如:乙酰胆碱)、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②释放的方式:,是否需要消耗能量,跨过层生物膜,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③特点:a、属于信号分子b、与受体特异性结合c、一经作用后就被水解或灭活(若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作用后不能被灭活,引起的即时效应是使突触后膜持续或使肌肉持续。)(5)兴奋传递的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内的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经(方式)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6)传递的特点:。原因:(7)传递过程中突触处信号变化:信号→信号→信号6.指针偏转问题①刺激a点: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②刺激b点: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③刺激c点: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7.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中枢的调控(2)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分布有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下丘脑分布有中枢、的调节中枢,还与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的中枢;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也有排尿、排便中枢(低级中枢)。8.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和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2)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区,损伤后不能书写;区,损伤后,不能讲话,可看懂听懂;区,损伤后不能阅读;区,损伤后不能听懂别人的讲话。9.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和积累的过程;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和;短期记忆主要与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有关。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促胰液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分泌,作用是。2.激素调节:由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3.常见激素激素化学本质生理功能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多肽类促进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多肽类促进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减少尿量;垂体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的生长发育及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的生长发育及的合成与分泌生长激素蛋白质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骨骼生长及蛋白质的合成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氨基酸的衍生物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多肽类促进,从而使血糖升高B细胞:胰岛素蛋白质促进细胞,从而降低血糖性腺雄性激素类固醇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雌激素肾上腺肾上腺素与机体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反应有关激素缺乏症:生长激素幼年缺乏:幼年过量:成年过量:甲状腺激素幼年不足:饮食缺碘:过多:4.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正常范围来源:①;②;③去向:①;②(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2)血糖平衡调节:①过程:②调节中枢:调节方式:③作用:如:和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和对生长发育的作用。作用:如、和之间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作用(3)血糖失衡的典例——糖尿病①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分泌不足。②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食,体重下降,身体。5.激素的分级调节(1)过程: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肾上腺素、性激素)(2)内分泌调节的枢纽:。(3)当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量的时,又反过来抑制和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属于。(胰岛素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是否)属于反馈调节)(4)能调节垂体功能的激素是.6.激素调节的特点:(1)(2)通过运输(3)作用于。原因:靶器官(细胞)上有激素作用的(结构名称),成分是。(4)体内需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的原因是。(5)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又不提供,也不起,只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是一种分子。第三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例如:)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特点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应速度增殖分化(2)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①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调节可以看作调节的一个环节;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激素幼年时期分泌少患3.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过程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感受器调节中枢感觉中枢渴觉中枢:冷觉、热觉中枢:4.抗利尿激素由合成和分泌,由释放,促进对水的,(减少/增加)尿量。5.下丘脑功能:第四节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是场所,包括、、、、(2)免疫细胞包括和,其中后者根据成熟的场所不同,分为、。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分化而来,直接在骨髓中成熟的是,迁移到胸腺中成熟的是(3)免疫活性物质是由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有、、等。2.免疫系统的功能:、。3.人体的三道防线:(1)①第一道防线由、、胃液、唾液组成;②第二道防线由组成;③第一道防线由和借助和组成(2)前两道防线的特点:,称为免疫。第三道防线称为免疫。4.体液免疫、细胞免疫(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物质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2)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抗原细胞细胞细胞(3)细胞免疫过程:(抗原进入细胞)作用范围作用时间浆细胞→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记忆B细胞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抗原吞噬细胞细胞(4)免疫细胞名称来源功能是否特异性识别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5)能增殖分化的细胞;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是。无识别抗原作用的是。5.二次免疫的特点:作用更,速度更,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6.免疫系统疾病:(1)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实例:、、风湿性心脏病、重症肌无力过敏反应:的机体在接受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和。(2)免疫过弱:如艾滋病(AIDS)①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②主要是破坏人体的细胞,使人体丧失大部分的免疫及全部的免疫,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③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7.免疫学的应用:(1)疫苗的发明和应用: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和(主要是得到);(2)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利用的特性,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自身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免疫起主要作用。一、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a、特点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调节可以看作调节的一个环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激素幼年时期分泌少患。2.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激活靶细胞内的,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过程感受器神经中枢感觉中枢渴觉:冷觉、热觉:3、下丘脑功能:第三章植物激素二、基础知识自主疏理1.植物激素:由内产生,能从运送到,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2.生长素(1)生长素发现过程①19世纪末,达尔文提出向光性的原因是;②1910年,詹森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传递给下部;③1914年,拜尔证明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是;④1928年,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化学物质是。(2)化学本质:。三、生长素的合成、分布与运输1.合成部位:幼嫩的、和发育中的。2.分布:(1)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2)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如幼根>老根。3.运输(1)极性(轴向)运输:①特点:只能从形态学的向形态学运输,是一种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浓度运输。②实验:(2)横向运输①在或作用下还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茎、根等处的横向运输。这种运输往往与刺激有关;②下图:A、B为运输,C、D为作用下的运输;a为下的运输。(3)非极性运输:通过韧皮部的筛管的运输。归纳: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只有这个部位才能感受这一外界刺激,而其他部位对单侧光的刺激没有任何反应。②生长和弯曲的部位在,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部位就是指这一段。③单侧光引起茎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暗示了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有运输的能力,即在单侧光的影响下,生长素从的一侧移向的一侧。发生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面,表明生长素有运输的能力,能自形态学向运输。四、生理作用1、作用特点:(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既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2、敏感程度:不同细胞:;不同器官:不同植物:;顶芽侧芽3.生长素类似物(1)概念:合成的,具有与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2)应用①②;③;④五、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两重性:即在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1)右图曲线中:①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其浓度的值为,在OH段随生长素浓度增高,,而HC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高,;A和B点、O和C点的浓度对植物的促进作用;②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向光一侧生长慢于背光一侧)。③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测得其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则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④根的向重力性和顶端优势现象也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填空式-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715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