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章节知识点(二)
教育基础(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熟背):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1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的词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桑代克)、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凯洛夫)(三)教育的功能:教育与人口: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构、地域结构。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社会生产力与教育: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2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与社会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对文化的促进: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递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孟子、高尔顿、霍尔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多因素论(辐合论):施太伦中学生的生理特征:外形剧烈变化;身体机能巨变;大脑显著增长;性的发育与成熟。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主导)。3(五)教育制度: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制:英国、法国单轨制:美国分支制:前苏联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旧中国的学制1902年,颁布未执行“壬寅学制”。1903年,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校;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壬子奎丑”,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922年国民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与发展1951年,新中国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1958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2010年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20年)》,21世纪第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4义务教育的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六)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5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中学课程(一)课程类型:按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按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按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二)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杜威、奈勒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三)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维课程目标:认知与技能、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学教学(超级重要)(一)教学6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的基本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表现在:认识对象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和实践性;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有领导的认识;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四)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五)教学原则:7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参观教学法;探究活动法;情感陶冶法(七)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上课(明确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和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八)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分组教学、特朗普制8中学生学习心理(一)感觉感觉的特性: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二)知觉知觉的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三)注意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包: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四)记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艾宾浩斯曲线)遗忘的理论: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同化说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学习程度、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知识的保持:深度加工记忆材料;进行组块化编码;有效运用记忆术;合理进行复习9(五)思维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按照思维凭借物来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按照思维的指向性来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来分: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是感觉的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单向思维,思维不可逆。具体运算阶段:7-11岁;主要特征:守恒概念的出现。另一特征:去自我为中心主义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特征: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六)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理论: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成败归因理论:韦纳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10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设置榜样;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主要学生的归因倾向。(七)学习迁移迁移的分类:按迁移的结果:正迁移和负迁移按迁移的方向: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按迁移的内容: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按迁移的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学习迁移的理论形式训练说:沃尔夫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概括化理论:贾德11关系转换论:苛勒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八)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九)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联结-试误说;学习规律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消退;惩罚。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学习过程;强化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1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罗杰斯(学习观、教育观、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中学生心理发展(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13“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内化说”;最近发展区。(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注意发展特点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注意的发展始于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注意广度接近成人;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记忆发展的特点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优于抽象材料,图形记忆优于词语;有意记忆和抽象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思维发展的特点14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主导地位;辩证逻辑思维循序发展。语言发展特点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三)情绪情绪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情绪状态分类: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和长期性。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情绪理论詹姆士—兰格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坎农—巴德学说15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强调情绪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大脑皮质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唤醒水平;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中学生的情绪特点强烈、狂暴型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并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高中生情绪
本文标题: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章节知识点(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73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