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病毒学 >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学校及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武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〇一四年传染病报告及咨询电话:6211516背景学校及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简介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要点新生入学、入托接种证查验内容学校(托幼机构)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40-50个左右的学生,集中在50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习,相互之间密切接触。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背景幼托儿童及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传染病,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学校(托幼机构)又是政府、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因此,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尤为重要,必须高度重视。只有将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常规,才能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达到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的目的。从而保障学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学校及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简介学校及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集中发热等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消化道传染病甲型肝炎、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有传染性。主要经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可接种疫苗预防。麻疹发病特点3月份开始上升,于4月底达到高峰。病例主要集中于6月龄以上的婴幼儿和20~40岁的成人。出疹顺序:耳后--颜面—躯干—四肢—手心足底皮疹特点:1红色斑丘疹2疹间有正常皮肤持续时间:3天全身症状加重出疹期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有传染性。主要经过飞沫传播。临床症状:低热、皮疹和耳后淋巴结肿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可接种疫苗预防。风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主要经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可接种疫苗预防流行性腮腺炎(1)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表面不红(2)局部皮肤和软组织水肿,使皮肤发亮,腮腺肿大边界欠清(3)有疼痛及触痛,进食酸性食物可使疼痛加剧(4)通常一侧腮腺肿大3—4天后又累及对侧(5)腮腺管口早期有红肿流行性腮腺炎的腮肿特点特别提示: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是传染源。主要经过飞沫传播,密切接触可使90%易感者发病。临床症状:小儿皮疹和全身症状多同时出现。发热1~2日即进入发疹期。人群普遍易感。可接种疫苗预防水痘发病特点任何季节都可发病,但春秋两季发病较多。大多数发病于5到14岁的年龄。水痘出疹顺序:躯干---头面----四肢形态变化:斑(丘疹)---------水疱疹------疱液变混----“脐凹”---结痂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重症手足口病可引起死亡。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粘膜疹,在手、足、臀等部位出现丘疹、疱疹。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主要途径):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破溃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传染性。手足口病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甲肝潜伏期平均约30天。该病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肝区疼痛、随之出现尿色深红如隔夜茶色,皮肤粘膜发黄,粪便颜色变浅。可接种疫苗预防潜伏期平均约30天。该病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肝区疼痛、随之出现尿色深红如隔夜茶色,皮肤粘膜发黄,粪便颜色变浅。少数病例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等为主要表现。化验检查出现血清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SALT)明显增高;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大多数(80%以上)在3个月内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6个月内完全治愈。凡是未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均是易感者。但由于甲肝病毒感染与社会经济状况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故在我国,15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最容易患甲型肝炎且常常在学校爆发。甲肝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多经水和食物污染而引起爆发流行(2008年冬即在恩施州几个县市的学校发生伤寒流行),学校应高度警惕并按消化道传染病防控重点进行预防和控制。可接种疫苗预防伤寒、副伤寒伤寒流行特征流行特征:地区性:世界各地均有伤寒病发生,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最多,8-11月为高峰季节。人群: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人群均可发病。其中青壮年、学龄儿童及学龄前儿童为多。非流行地区的人群去伤寒流行地区旅游或经商而感染病例,是发达国家、城市或低发地区伤寒病例的重要来源。年龄:儿童和青壮年居多。两头(<2岁和>35岁)低,中间高,2~19岁的发病率最高。据估计,伤寒病死率在1%-4%之间,5岁及以下伤寒患儿病死率是5岁以上伤寒患儿病死率的10倍,在未经治疗的病例中,病死率可高达10%-20%。伤寒常见并发症肠出血2.4%~15%肠穿孔3%一4%溶血性尿毒综合征12.5%~13.9中毒性心肌炎3.5%~5%中毒性肝炎2.4%~15%肠穿孔菌痢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故亦称为志贺菌病。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春秋季节可引起流行。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血浓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食物、水、生活接触和苍蝇、蟑螂污染为主要传播因素。食物和水的污染引起痢疾爆发。本病男女老幼普遍易感,患病后免疫时间短,且个菌群、菌型之间交叉免疫。任何使机体抵抗力降低的因素均可成为痢疾发病的诱因,重复感染和多次发病者常见。简称流感,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病性极高。高发病率低死亡率。甲型H1N1流感也是流行性感冒的一种。流行性感冒冬春季高发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高发起病急传染性强症状轻重不一流行性感冒——发病特点打喷嚏咳嗽交谈流感是如何传播的目前有疫苗可预防的校内传染病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可接种麻疹、麻风、腮腺炎、麻腮风疫苗水痘可接种水痘疫苗甲肝可接种甲肝疫苗伤寒可接种伤寒Vi多糖疫苗手足口病目前无疫苗,可使用手足口病抗体喷剂流感可接种流感疫苗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要点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发现及报告处理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学校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1、《传染病防治法》第十条第二款: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第十六第二款: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第七十七条: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2、《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第六十七条: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未依照规定查验预防接种证,或者发现未依照规定受种的儿童后未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卫生部会同教育部制定印发的《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要求各类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学校疫情报告人、到学校(托幼机构)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报告规范规定的学校和托幼机构的职责一、职责1、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收集、汇总与报告管理工作制度;2、负责指定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本单位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病缺勤等健康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3、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单位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接受教育行政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对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督促、检查;4、负责组织开展对本单位全体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5、学校校长或者托幼机构主要领导是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第一责任人。规范规定的学校疫情报告人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一)疫情报告人的设置要求1、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2、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优先考虑;3、必须为学校或者托幼机构的在编人员。规范规定的学校疫情报告人(二)疫情报告人职责1、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2、协助本单位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发现及报告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3、定期对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4、负责指导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晨检工作。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1、报告内容及时限(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2)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2、报告方式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防保科)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制度管理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1、晨检与考勤制度2、通风与消毒制度3、卫生清扫制度4、个人卫生管理制度5、师生定期体检制度6、除“四害”制度7、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各学校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学校冬春
本文标题: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75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