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五年级数学因数与倍数(说课稿)
三、说课稿课题:五年级数学(因数与倍数)1、说教材——目标与内容的确定、选取和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整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2)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教学目标具体有以下三方面: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过程与方法:在探索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难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在已知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前提下确认两个数的值。2、说学情这是一节概念课,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3、说教学过程(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长是75厘米,宽是60厘米,将它裁成一块块正方形,进行不同的裁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裁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多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反思——学习——强化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跟学生点明: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有列举法和短除法。然后举出简单的例子进行分析讲解。(5)讨论互评,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学习找多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揭示两个数的积与它们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积的关系。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回答和进行评价。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1×36=3636÷1=362×18=3636÷2=183×12=3636÷3=124×9=3636÷4=96×6=3636÷6=6(6)指导,总结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而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其最大公因数的积等于两数的乘积。4、板书设计最后是板书设计,合理的板书安排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有条理性,同时也方便学生做好数学笔记。因数和倍数一、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例题讲解:分解质因数短除法二、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记法()【】三、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关系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两数的乘积
本文标题:五年级数学因数与倍数(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762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