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筛查与评估工具评析-2019年精选文档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筛查与评估工具评析分类号B8411引言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childrenwithemotionalorbehavioraldisorders,下简称EBD儿童)是学校教育中公认的最难应对的一类儿童。他们有攻击性、不服从、喊叫、说谎、暴躁、焦虑、抑郁,擅长激怒他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特质对个人成长极其不利。已有研究发现,越早干预效果越佳,我国部分地区EBD儿童检出率均高达30%。自2014年初我国启动实施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以“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为总目标,为我国EBD儿童早日接受针对性的教育带来了春天。筛查与评估是让特殊需要儿童接受合适教育的过程中两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筛查的目的是发现可能存在高危风险或具有发展问题的婴幼儿,是确认婴幼儿是否需要早期干预,或存在潜在特殊需要的基础。而评估旨在收集信息,从而进行诊断、鉴别障碍类型或安置决策。然而,目前我国EBD儿童的筛查与评估工具发展十分缓慢,仅有几个引进的国外量表。这些量表均为临床诊断评估性质,且有的常模,有的用于非教育目的,有的仅针对单一维度进行基础及教育干预研究,而非以儿童整体发展为教育干预对象。本文在梳理西方情绪和行为障碍中常用筛查和评估工具的基础上,介绍其中较为成熟的工具,并对其各自的优缺点加以分析,最后对目前西方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测量趋势加以讨论,以期对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编制本土化的情绪和行为儿童筛查与评估量表以经验及启示。2较成熟的筛查工具主动筛查在西方对EBD儿童预防及早期鉴别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与高质量的筛查工具密不可分。目前西方有关主动筛查的工具很多,本文以样本量(1000人以上)、代表性、编制过程的规范性和测量学指标为标准,筛选出以下三种发展较为成熟的工具:2.1儿童行为量表(ECBI与SESBI)Eyberg儿童行为量表与Sutter-Eyberg学生行为量表分别是儿童行为筛查的家长版与教师版。在筛查破坏性行为问题(对立反抗行为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上应用极其广泛。两个版本形式完全一致,均包含36条行为描述,要求家长和老师对每条行为描述进行行为强度与问题界定两方面的评定。行为强度评定是对每种行为发生的频率进行1-7级评分。问题界定评定是对每种行为是否看成问题行为做“是”或“否”回答。ECBI由Eyberg于1974年编制,它弥补了当时对儿童问题筛查中缺少家长声音的不足。其目的是辨别存在问题及不存在问题的儿童,并以不存在问题儿童的行为为指导,确立干预目标,并对干预效果进行检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SESBI由Sutter与Eyberg于1984年编制,目的在于筛查出需要对行为问题进行干预的儿童。与以往的教师版儿童行为问题筛查量表不同的是,它对行为频率的评分等级较多(7级),从而可以更深入地评估儿童问题行为类型。1999年,Eyberg等人对量表题目进行重新修订,加入了当时DSM-Ⅲ-R(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修订版)中有关破坏性行为的题目,形成SESBI-R。修订版不但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而且形成了较稳定两因子结构,分别为对立因子与注意缺陷因子。该量表以学校筛查及干预为目的,并关注家长及教师主观上对行为是否构成问题的评价,而非仅仅对行为发生频率的评价,是值得借鉴的。但该量表仅限于破坏性行为的筛查,对内在行为问题关注不够。此外,该量表虽然只有36道题目,但若用于全体儿童的普查,两种评价体系给教师带来的工作量仍是巨大的。2.2行为障碍系统筛查表(SSBD)行为障碍系统筛查表由Walker与Scverson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1990年正式出版。它一改当时主流量表按照概念界定及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的做法,而是主张加入教师的主观筛查,认为教师在学生的行为问题筛查、评估及转介过程中扮演看门人的角色。此外,该筛查表证明了采用多重筛查评估模型对全体学生进行普查的适用性。1995年,该筛查表开始向学前延伸,发展早期筛查项目,以考察该筛查表在3-5岁儿童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其信效度良好。行为障碍系统筛查表共分三重筛查关卡。第一关,教师根据内在和外在行为维度进行提名,即根据班级学生的内在和外在行为典型表现,从全体学生中分别排出位列前三位的学生;第二关,教师对通过第一关提名的学生进行量表评定,包括33项“关键事件”及12项“适应的学生行为”、11项“适应不良的学生行为”量表;第三关,直接观察及家长评定,即由专业人员对学生课间自由玩耍及结构化活动(如上课)进行直接观察,同时在最终决策时,参考家长对学生是否需要转介等问题评定的意见。此外,基于学校档案记录查询系统作最后的信息补充。行为障碍系统筛查表被证明可以提高教师对行为障碍及边缘行为障碍学生的转介质量。该筛查表的三关设计充分地结合了教师、家长及相关专家的观点,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提供了保障。此外,层层筛查也大大降低了教师及专家组的工作量,使得筛查工作更具针对性,也更适用于全校规模的筛查工作。然而该筛查表的实施无疑需要全校力量及家长与专家组的协同运作,这也为其具体实施提出了诸多挑战。2.3学生风险筛查表(SRSS)学生风险筛查表是由美国学者Drummond于1994年为鉴别小学中具有反社会行为风险的学生而编制的筛查工具。该量表非常简短,共包含7项行为描述,分别是偷窃;说谎、欺骗、鬼鬼祟祟;行为问题;同伴拒绝;低学业成绩;消极态度和攻击行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每个学生在7种行为上做0-3级评分,“0”代表“从未出现”,“1”代表“很少出现”,“2”代表“有时出现”,“3”代表“频繁出现”。分数区间为0-21,分为三个风险类别:0-3分为低风险;4-8分为中等风险;9-21分为高风险。该筛查表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它虽然可以像SSBD一样能很好地预测外在行为,但不能准确预测内在行为。因此,教师的评判在筛查学生是否存在风险上是充分的,但在风险的类型辨识上,尤其是内在行为类型上是不充分的。该筛查表施测题目短小精悍,适用于对班级所有同学的筛查,十分符合筛查工作应尽量不增加教师额外负担的原则。但是该量表仅关注反社会行为特征,并未涉及内在的、混合的行为以及共病等特征。对于以上介绍和评析的目前较成熟的几种筛查量表的重要信息,如量表结构、施测对象和施测者、目的和适用性见表1。3较成熟的评估工具目前有关EBD儿童的评估工具有几百种,这里主要介绍较常见且特点鲜明的几种:3.1儿童行为检测量表(CBCL)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是较早的评估儿童行为问题的量表。美国心理学家ThomasAchenbach于1983年编制出第一版CBCL4-16岁儿童父母版量表及使用手册。随后相继编制了CBCL教师版及青少年自评版,1991年对CBCL4-16岁儿童父母版、教师版和青少年自评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修订,并将年龄扩展为4-18岁。1992年将量表扩展到2-3岁婴幼儿,并相继出版CBCL2-3岁儿童父母版及照顾者-教师版。目前,Achenbach心理行为问题评价体系已经涵盖1.5-90岁几乎全部人群,还编制了1.5-18岁人群跨文化评价量表。2010年已有80多个译本,且全部实现网络版,包括学龄前1.5-5岁,学龄6-18岁等。以1983年首版CBCL4-16岁为例,要求根据儿童近6个月的表现进行评估,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调查儿童的家庭人口、父母情况、居住条件等家庭情况,以及儿童能力题目(能力部分可选填);第二部分是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共113题。CBCL采用原始分数与百分等级相对应建立分数解释剖面图,并设立98%的百分等级为每个症状上临床与正常的临界值,95%-98%为高风险区域。共建立6组常模,分别为4~5岁男女组;6~11岁男女组;12~16岁男女组。该量表于1992年由忻仁娥等学者引入并制定了全国常模。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的初衷是对美国精神病协会颁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诊断标准细化,给出更为详尽的描述,因此,该量表具有与DSM相关联的评估量表,即可同时获得DSM诊断体系所具备的诊断分类的评分,其在精神医学临床诊断上具有独特优势。此外,其问卷的跨文化一致性较强,年龄覆盖面广,Achenbach心理行为问题评价体系中的各项量表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样本群体极其广泛,常模类型丰富,适用范围广。但缺点是题目略多,手工计分偏复杂,耗时偏长,且施测花费较高,因此在教育层面上的应用并不广泛。3.2长处和困难量表(SDQ)长处和困难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Goodman等人于1997年编制而成。世界精神病协会在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治疗手册中推荐其作为评估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量表。目前已经有79个国家译本,并建立专门网站,完全免费施测。该量表包括儿童长处与困难-教师版、家长版和学生版。其中教师版与家长版适用于4-16岁儿童,学生版适用于11-17岁儿童。不同版本共享25道题目,包含4个困难维度,分别是情绪问题(5条)、品行问题(5条)、多动和注意问题(5条)、同伴交往问题(5条)和亲社会行为(5条)。但在3-4岁儿童的家长及教师版本中3道题目略有不同。除25题外,还有一项补充的开放式问题,即对存在问题的儿童进一步询问“长期性”、“痛苦”、“社会性损害”及“给他人带来的负担”等。此外,SDQ还设有追踪问题,用来评估干预效果。追踪版评估儿童“近一个月”的情况,而由25题与补充题目构成的标准版评估“近六个月或一学年”的情况。每道题目按0~2三级评分。网络版的中文版修订工作主要由香港中文大学临床实验室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和IrisTanMink完成。大陆学者杜亚松等人在2006年相继引入该量表的教师版、学生版、家长版并建立上海常模。与CBCL相比,SDQ题目少,施测时间短,计分更为简单,且免费提供。它还包含正面描述的题目。因此,除医学诊断评估外,也可用于教育筛查与干预。但由于SDQ仅有20道题用来测量问题行为,可能会遗漏少量的常见问题行为。尽管SDQ可以帮助父母及儿童养护者更加了解儿童的需求,但并不是SDQ得分高的所有儿童都需要特殊教育转介干预,也并不是有特殊教育干预需要儿童的SDQ得分都高。因此,哪些信息更为关键仍需要进一步研究。3.3情绪困扰评量表(SAED)情绪困扰评量表是美国学者Epstein和Cullinan于1998年针对美国94-142公法(即《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1990年修订为《残疾人教育法》)中提出的严重情绪困扰概念编制的一项标准化量表。该量表为检测5-18岁儿童青少年中具有潜在的特殊教育需要而编制。它共包含45道题目,每道题目进行0-3级评分。SAED共分五个子量表,分别针对公法概念中的五个特征,即学习无能、人际关系问题、不适当行为、不快乐和抑郁、躯体症状和恐惧。SAED还针对公法概念中的另两个特征进行测量,用一个子量表测量社会适应不良及一道题目评估学生行为对学习成绩的负面影响程度。为在提供服务与评估教育资格时更好地做决策,SAED可获得一个综合指标(即五个子量表得分的平均分数),便于对个体情绪行为状态的综合把握。SAED还包含一个7道题目的子量表,用来测量有关学生优势及资源的综合能力。值得一提的是,Epstein在编制SAED的同时,还与Sharma编制了一套与SAED搭配使用的评估5-18岁儿童优势资源的工具,即行为与情绪评定量表,并在2009年又与Synhorst合作编制了学前儿童行为与情绪评定量表,将评估年龄延伸到学龄前。SAED中题目描述简单,容易理解,做答仅需10分钟,计分也很方便。该量表具有配套的优势评估工具,并延伸到学前,为以提供早期服务为目的的筛查与评估工作开启了新的视角。但该量表分数基于填答者的感知,偏主观,因此,需要一个以上的填答者方可完成评估。对于评估分数的解读也需谨慎,若想做儿童的情绪行为障碍诊断,仅依据此评估是不充分的。此外,该量表所基于的公法概念后来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批判。这几种较成熟的几种评估量表的重要信息,如量表结构、施测对象和施测者、目的/适用性见表2。需要说明的是,尽管CBCL和SDQ常用
本文标题: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筛查与评估工具评析-2019年精选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776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