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精品文档.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登高》课程设计:刘娟一.导语设计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就不乏君子登高而赋的佳作。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感叹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见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陈子昂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苏东坡在登上赤壁矶后感叹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苏轼壮志未酬的忧愤挽歌。那么杜甫登高会望见什么景,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精光万丈,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杜甫的《登高》,体会诗人的所观所想。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其诗风“沉郁顿挫”,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夔州。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这一年重阳节,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3.学生自读。明确字音。明确:渚(zhǔ)鬓(bìn)潦(liáo)倒4.听读。明确诗的节奏、体会诗人情感。并试着找出这首诗的关键句。明确:“万里悲秋常作客”。它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承上启下,贯穿全文。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地联系起来。三.赏析文本(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指明一名学生朗读并将此联诗句转化为散文化的语言。转化为散文化语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在飞舞盘旋。1.首联共写了几种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意象:风、天、猿、渚、沙、鸟。特点分别是:“急”“高”“哀”“清”“白”“飞回”。2.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文和写作背景加以分析。明确:这些景物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悲凉、凄清的氛围。俗话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六个秋景特写镜头,已然营造出悲凉、凄清的气氛。根据是:①急风,重阳节已是深秋时节,疾风刺骨,这种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③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④清渚和白沙是冷色调的,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给人以凄冷的感觉。⑤精品文档.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的鸟。深秋时节一只离群的鸟,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孤单又凄凉。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飞鸟孤单徘徊,犹如诗人一样一个人漂泊在外。秋江景物的悲凉、凄清使诗人触景生情,内心倍感凄凉、孤苦。(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指明一名学生朗读并指明一名学生朗读并将此联诗句转化为散文化的语言。转化为散文化语言: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如果你是杜甫,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想到什么?明确:落木、长江。无边落木——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联想自身羁旅一生,如今已是55岁,人生晚年。而长江水无穷尽,滚滚奔腾而来,永不停息。不禁让人想到时间无穷,人生苦短!2.这一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对比、衬托。将生命的短暂和长江之永不停息相对比,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突显人生短暂。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的意境显得辽远,悲凉,更烘托出了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氛围,使诗人更加感叹太空浩茫,岁月悠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3.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此联诗句。明确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指明一名学生朗读并指明一名学生朗读并将此联诗句转化为散文化的语言。转化为散文化语言:悲对秋景感慨远离故乡,常年客居在外,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1.结合此联诗句的语境,理解“常作客”和“独登台”的含义。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这里是指杜甫漂泊他乡。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常”是长久的,不断的意思。“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此刻的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2.宋代的罗大经在《鹤林玉露》称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明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3.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此联诗句。明确颈联上句写长年漂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的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四)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指明一名学生朗读并指明一名学生朗读并将此联诗句转化为散文化的语言。转化为散文化语言: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精品文档.1.结合诗句和写作背景分析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高尚品质?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在国势艰难的时候,自己年老多病,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使诗人更加忧愁愤恨,以致两鬓斑白了。“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他既忧身,又忧国忧民的情感。体现了诗人无论穷达,都兼济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2.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且古人素有以酒解忧的传统,而且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此时他又处于“苦恨繁霜鬓”之境,却“新停浊酒杯”,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杜甫确实爱喝酒,他的诗中常见酒的身影,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但此刻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诗人伤感个人命运、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能郁结在诗人心头。表现了诗人忧愤、苦闷、沉郁的悲情。四.思考探究1.回顾全诗,分析“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主要指哪些方面?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明确:“悲”:悲秋;悲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漂泊在外的艰难,年事已高的无奈);悲国运(国家战乱不休)。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可以说是解读全诗的关键所在。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2.结合全诗,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明确: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成语“抑扬顿挫”),指语言形式。此诗的“沉郁”主要表现:诗人的悲苦情感。羁旅之愁,身世之苦,家国之忧。颈联将诗人万里常作客及晚年疾病缠身的孤苦融入这萧瑟的秋风之中。尾联的“艰难苦恨”四字,不仅写出诗人身世之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颠沛流离。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情感更加悲愤,也更加苍老沉郁。此诗的“顿挫”主要表现在:前两联诗人仰视听急风、猿啸,看高天、飞鸟;俯视看清渚、白沙。通过仰视与俯视,并调动听觉、视觉,多角度转换来写萧索凄冷的秋景。尾联“艰难苦恨”四字,恰为阴阳上去四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潦倒”“新停”四字,仄平交错,有为叠韵,声调悠扬意蕴绵长。诗中一、三两句相承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写江景,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全诗曲折有致,极富顿挫之感。《登高》这首七律,将深厚浓郁的“沉郁”之情寓于跌宕有致的“顿挫”之中,构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五.总结同学们,此时,我们已经将杜甫的《登高》赏析结束。全诗的主题也已明了,诗人通过对秋天萧瑟、悲壮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其多年漂泊在外、老病孤愁及国运衰落的感慨。诗人在艰难困苦时仍不忘忧国伤时,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前辈。让我们在乐声中再次诵读这首诗,再次感受诗人登高时的心情。精品文档.六.作业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结合你所掌握的诗歌鉴赏知识,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广东卷)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1)这首诗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明确:(1)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2)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寓含了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②“时时”一词,运用叠词,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思是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③“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板书设计: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写景登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悲高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抒情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忧愤苦闷
本文标题:《登高》讲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77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