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一、名词解释:社会工作:(1)定义一: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2)定义二: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二、简答:社会工作具有哪些功能?提供物质帮助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工作对象给予心理支持社会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促进能力发展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合法权益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什么?基本对象——最需要帮助的人。如流浪者、儿童、老人。(原因:基本道德决定,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所有遇到自己不能克服的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等。三、论述:联系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的要点: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是利他主义指导下的助人活动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综合多种科学方法的助人活动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本质的深层揭示。第二章社会工作的演进一、名词解释: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汤因比馆:英国牧师巴涅特为纪念汤因比的献身精神,并进一步号召更多的人到教区为贫民服务,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建立的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诞生,19C末20C初盛行于英美的一个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的组织。二、简答: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贡献是什么?济贫法建立了英国往后三百年的济贫基本模式,助人自助的思想开始形成。这种亲属责任,教区救助原则,以及政府以税收支应的济贫原则,成为以后社会救助的主要参考架构,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社会救助仍以此为本。睦邻组织运动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作用。以汤因比馆为开端的睦邻组织运动实际是一场社区改良运动,为后来的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之一的社区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它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来关注社会问题。睦邻组织运动,要求救助者要具有强烈的爱心,对受助人的处境进行亲身的感受,以提高他们的救助热情。使救助工作由简单的物质救济,又进一步扩展到对受助人精神的关怀和社区环境的改造。三、简述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一)起源1、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thePoorLawof1601)——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P.S:内容(见书P29),意义见上题2、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organizationsociety:C.O.S)产生:1868年,英牧师亨利索里建议,1869年正式诞生。盛行:19C末20C初,英美,工作方法:见书P31意义:强调按个别情况处理案件——促使个案工作产生。推动各慈善组织协调合作——促进社区工作产生。3、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起始:英国牧师巴涅特1884年在伦敦东区所设立的汤因比馆特点:见书P32;意义:见书P32(二)发展1、行业性社会工作的形成第一个受薪的社会工作岗位——美国环境卫生委员会紧急救济署真正成为一个行业——美国马萨诸塞州慈善委员会成立之后。出现原因:社会问题增多、布法罗慈善组织会社成立、睦邻组织运动的兴起。2、专门性社会工作的诞生玛丽·理奇蒙(MaryRichmond)1917年《社会诊断》3、专业社会工作的初步发展理论知识体系、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的专业组织。(四)专业化1、专业的标准:1915年弗莱克斯纳的六条标准、格林伍德专业的五个性质2、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20C50S前传入中国——1952年被取消——1987年恢复。P.S:现状:王思斌——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第三章社会福利制度一、名词解释:社会福利:广义:指一切有助于公民生活质量和社群福祉改善的活动、服务及资源;狭义:指为社会中最不能自助者提供的、满足其最基本生存需要的资源和服务。社会福利制度:广义:包含人类社会中所有有利于改善人的福祉的制度设置;狭义:只是将直接同社会服务和福利资源配置相关的制度设置包括在内。剩余性福利:社会上为无法自助者提供的暂时性、补偿性和紧急性的社会救助。制度性福利:指政府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二、简答: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如何?1、在福利制度中,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不可忽视:①社会福利服务的组织和推行,依赖于专业的社会工作来完成。②社会工作专业是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重要知识基础。③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具体化的一个过程。2、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服务传递者三、其它知识点社会福利的分类二分法(Wilensky、Lebeaux)——剩余性福利、制度性福利三分法(RichardTitmuss)——剩余性社会福利、工业成就-表现模式、制度再分配模式社会福利制度的类型埃斯平·安德森:自由的福利国家、法团主义的福利国家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1、中国社会的传统福利观念传统思想:孔孟之道,佛家、道家、法家中的有关福利、仁政的思想。救灾——政府的一项重要行政措施。恤贫——主要由民间来承担。(亲友、邻里、同乡、寺庙等)2、中国当代社会变迁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以职业为依托、以城镇职工为主体、关怀职工生活方方面面、所需经费几乎全部由国家财政提供的福利制度。3、社会变迁——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从相对封闭和单一的社会向开放和多元化社会的过渡。4、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P69)第四章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名词解释: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派是建立在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理论及后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之所以获得“心理动力”的称谓,是因为这个理论的潜在假设是行为来自人们心理世界的运动和互动。它也强调心理激发行为的方式,以及心理和行为如何影响个人的社会环境并如何受个人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此外,人的思想和感受也影响人的行为,如果人改变自己的态度,行为也会朝着积极方向改变。赋权理论:主张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社会性或个体性障碍,通过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或者通过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的权力等方式,去帮助案主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与行动权。二、简答:比较心理动力学派与认知和行为理论心理动力学派建立在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理论及后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个理论的潜在假设是行为来自人们心理世界的运动和互动。它强调心理激发行为的方式,以及心理和行为如何影响个人的社会环境并如何受个人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动力理论影响社会工作去重视感觉和潜意识因素,而不是事件和想法。认知和行为观点来自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这派理论的本质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强调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理论的焦点集中于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强调行为受认知的调节和自我调节。它既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更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许多行为模式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后果而学来的,特别强调模式对激发特定行为的重要性。行为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好行为和减少坏行为,以便人们对人际事件有适宜的反应。三、简述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历史20C20S前:理论影响几乎完全来自社会学或政治经济学,20C20-30S: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20C30S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再度介入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基础多元化20C40-50S:功能主义学20C60S后:政治学、经济学、公共行政理论广泛应用20C70S以来:系统论、生态学理论20C80-90S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女性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学说、社会建构理论等成为社会工作专业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四、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结构(根据课本)(一)外借理论1、经典社会学家的理论①涂尔干和道德福利主张:“社会团结”和“失范”论;靠道德教育而非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反对国家对福利控制作用的扩张,主张建立职业行会体系进行互助;个人应接纳自己的贫穷处境(道德上的守卫者);;②斯宾塞和社会福利主张:从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角度,把社会当作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反对政府的干预、反对救助穷人;强调自助的个人主义理念;③韦伯和国家福利主张:科层化和福利扩展相联,正规组织的统治会损害个人自由,导致官僚化。2、当代社会学理论①功能主义理论(帕森斯20C40-50S)主张:不同功能的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应该为实现同一社会目标而相互支持,共同担当社会福利服务的责任。②社会冲突理论(留易斯·科塞、达伦多夫20C60S)影响:左派社会政策批评学者和促进社会进步和改良的实践活动。③社会交换理论(略)④符号互动学说(乔治·米德、约翰·杜威)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4、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①哈贝马斯的批判学说主张: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②马尔库塞的批判学主张:个人批判力和自主性的消失——现代资本主义危机③奥菲的批判学说主张: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于它既不能与福利国家共存,也不能没有它。④奥康纳的批判学说主张:资本主义国家的任务——积累和合法化5、女性主义理论①自由的女性主义主张:关心妇女平等权利问题②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主张:提倡改革和政策上的变化,主张将女性视为总体的社会成员而非男性的依附品来对待。③激进的女性主义主张:把妇女看作在社会上被男性压迫的角色;婚姻中两性是相互对立的个体女性被男性支配。6、后现代主义学派(二)、实务理论(助人模式)1、评估理论内容:问题的界定和分析、受助者的需要以及对受助者所在环境的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概念等。2、干预理论实践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功能派个案工作、问题解决模式个案工作、行为修正模式、中心治疗模式、危机干预模式、一般系统模式、存在主义模式、完型治疗模式、生命模式、交流互动分析模式;第五章社会工作价值一、名词解释:社会工作价值:社会工作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者基于社会公平、平等、和谐、公正的理想和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而奉行的一套基本理念、态度及行为准则的总称。职业伦理:是一整套指导专业的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责任和义务并预防道德风险的行为规范。伦理决定:指人们必须在行动或实践过程中决定哪一种行为是好的或正确的,必须判断行动或实践本身对受助者的影响,以符合专业行为的道德要求。伦理困境: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陷入一种在道德上难以取舍和难以找到满意方案的境地。二、简答:伦理原则的等级次序保护生命平等与差别平等自主和自由最少伤害生活质量隐私和保密真诚和毫无保留地公开信息三、论述:价值对于社会工作的意义任何社会工作的开展都是社会工作者在一定的价值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工作理念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前提,其意义表现在:1、确定专业的使命和核心关怀所在,从而确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专业特质,使得它同其它社会科学表现出明显的区别;2、对专业人员的职责和行为规范给出了指引,从而有可能确保专业行动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受助者利益,减少对受助者的伤害;3、通过对专业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从而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为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发挥应有的作用。四、其它知识点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1、宗教理念(爱、人性)2、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3、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4、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理想主义)5、集体主义(反个人主义、费边社会主义)第六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名词解释:人类行为:人类行为是由生理、价值、态度、感受、行动等内外因素合成的整体,以适应环境和满足需求。(包括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的部分。(个体以外的所有的主观和客观存在,从系统角度看包括家庭、朋辈群体、组织、社区和社会,也涉及来自文化的无结构的、松散的但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影响。)人在环境中:是描述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概念。“人在环境中”就是利用组织结构提
本文标题: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78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