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期末复习资料
中中国国传传统统文文化化概概论论复复习习提提纲纲题题型型::名名词词解解释释((3300%%))、、填填空空((2200%%))、、简简述述((2200%%))、、论论述述((2200%%))一.文化结构的分类(P5)(名词解释)在文化结构的分类上,采用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层次说。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絪缊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具体说来,心态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社会心理指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包括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二.文化的特征(P6)(名词填空)文化的特征是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同一性——文化从最本质的角度上讲是对自然的人化,劳动创造了人,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人类的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所以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汇聚。它为人类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共同享有,不为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理解的事物,不属文化现象。时代性——任何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每一代人都生活于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下,他们很自然地从上一代那里继承传统文化,并根据新的时代需要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使其适应新的时代的要求,因此,文化又同时具有承传性和变异性。民族性——人类与动物的显著区别就在于人类的社会性。因此人类的活动总是带有社会集团性质,以实现社会集团的利益为活动的目的和方向。当不同的社会集团分化、整合为民族的时候,反映这种以集团利益为活动方向的社会文化,便自然地带有民族文化的特征。地域性——人类的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空间条件才能进行,因此,文化也就很自然地具有了地域的特性。文化的地域性与文化的民族性是紧密相关的,因为一般民族都是带有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民族文化在某种程度、某种角度上,也反映出区域文化的特点与内容。三.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P34)宗法制度宗法制度,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宗法制度系由氏族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至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发展完善,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度、宗庙制度。1.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始行嫡长子继承制。至周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在各个等级中,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继承制度有效的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2.分封制度西周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具体内容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把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起大小不等的诸侯国,诸侯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周围建立起诸多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再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各地作士。西周的分封制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行的,从而形成了层层相属、代代相袭的政治结构。从君统上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从宗统上说,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族权与政权互为表里,宗族与国家一体同构。3.宗庙制度上古时代,社会上最重要的有两件大事,一是奉祀祖宗,二是征伐不臣。统治阶级利用宗法制度,通过祭祖,把宗族心理升华为阶级意识,从而有效地巩固和强化了现实统治秩序。西周之际,宗庙祭祀制度也发展到了完善制度。西周以后,宗法制度始终贯彻通行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之中,家天下的观念长期存在,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忠孝一体,家国同构。专制制度专制制度出现于战国末年,完成于秦汉之际,在2000余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的发展趋势是日渐强化和完备,至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帝独裁专制制度的发展达到了极限。在皇帝独裁,君主专制的政治氛围下,所有臣民都被剥夺了自由,即使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毫无民主可言,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专制制度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君权高于神权,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区别于西方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P44)1.统一性与延续性中国文化既具有连续的统一性特征,又具有一元的连续性特征。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聚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已形成具有自我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联系,有较为明确又有适当弹性的质的规定性和自我完善的机能,所以能不受外部的影响,独立地发展,具有极大的空间和时间的延续性能。中国文化的统一性与延续性表现在:政治的统一从政治方面看,中国文化经历了持久的统一过程。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这种大一统的观念,经过董仲舒在理论上的阐述,汉武帝在实践上付诸落实之后,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社会心理,形成了我们民族的政治思维定势,推动了我们民族的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自秦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个时代处于封建割据状态,但分裂是短暂的,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民族的融合与凝聚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是在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的。中国文化的统一性特征,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融合息息相关。华夷各族经过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融合,逐渐华夏化。到汉代,中华民族的建构终于完成。隋唐之后,之后各民族的融合一直没有停止。汉民族的不断壮大,对于各民族的交往和发展,对于统一局势的形成、巩固和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趋于平衡,特别对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作用。文化传统的承袭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前代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宣扬传统本身得以存在和流传的合理性,自宋以降,其质的规定性基本上已经沉积。因此,虽然它也有起伏跌宕,并多次面临挑战,但一次又一次表现出巨大的再生能力,成为世界上罕见的不曾中绝过的古老文化。这种得以延续千年的文化传统,与半封闭大陆环境提供的“隔绝机制”相关,也复惠于“农业——宗法社会”所具有的延续力。2.人文精神与民本主义人文传统即非宗教性中国文化就整个体系来说,是非宗教性的,充满了人文理性精神。由于中国特定的古代历史环境所决定,宗教神权始终不发达。从商周开始,中原农业经济逐步占据主流,农业文化同化、融合其他文化,从而促使人们形成重视现世人事的实用理性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人所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及道德法则,对超然于现实之外的来生,则很少加以关注。所以在中国这块由人文精神渗透的土地上,世俗的君权始终高于宗教神权。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侧重于其作用)民本主义的作用首先在于,通过调和阶级矛盾,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限制和“软化”专制暴政,以维护封建专制政治的正常运转,整个过程始终以君为本位。中国的民本主义,把国家长安久治的希望寄托在“崇德”的圣君贤相身上,用“德”来约束他们,促使他们成为清官和好皇帝。民本主义尚有其消极的一面,即“邦宁”受到威胁时,反民、残民以保邦就跃居为治民之主要手段。3.重群体轻个体儒家伦理强调人之个体对群体秩序承担无限的道德责任,曾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相当大的贡献,但发展到后来,其主要日趋绝对化,个体完全丧失其独立价值的个性,变得无欲无我,溶解于群体之中。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家族本位、宗法集体主义原则、追求社会价值家族本位中国社会的最大特征是家族本位,家构成社会的本位与本体。“家国同构”,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是家族的扩大延伸。家族精神在古代渗透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家族本位一方面戕害个性,抑制其自由发展,有一种惰性;但作为社会的细胞,具有承担社会赋予的各种任务的职能,可以有效地调节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宗法集体主义原则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法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法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在宗法制度下,宗族内贵贱等级有别,血缘亲疏有异,宗族内的团结藉此而得以维系。每个人都落入宗法关系中,都缺乏独立性,只好依赖宗法关系整体行动。追求社会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是社会动物,把人的个体价值归结为人的社会价值,以社会标示个人,强调人的社会义务与责任,强调人对社会的服从,要求人们推己及人和要对社会有牺牲奉献精神。中华民族因为群体意识的作用,所以有着强大的向心力和凝集力;民族传统文化因而能经受种种冲击、考验,连绵不断,长久不衰。然而,它也诱发了家长主义、王权主义乃至专制主义,制约了人的个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4.重人伦轻自然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不把外在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象来研究,而把它作为一个具有人伦情感的整体来体验,其结果是不注重探求自然规律,只注重践履人伦关系、道德原则。中国的哲人们不去探讨自然的奥秘,反而把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视为雕虫小技。另一方面,中国封建教育制度与科学技术相脱节,教育内容、考试内容都排斥科技知识,用行政力量将儒家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固定下来。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真正实验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始终不发达,直到19世纪为止,中国思想史上从来没有出现一次科学革命,中国的自然科学长期停留在经验或技术的水平上,没有形成近现代形态的各种自然科学理论体系。5.崇老尚古任何民族文化中都有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憧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是以上古的“黄金时代”为价值取向,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作为最高的人格理想,以宗法社会的传统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一方面,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宗法社会,只求稳定不求发展,以尚古为美德。另一方面,求稳喜静,厌恶变革。崇古意识的浓厚还表现为祖先崇拜与先王观念,其中宗法伦理的基本精神要求“尊老尚齿”。尊老尚古传统客观上保留了古文化,有利于继续发扬传统,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因循守旧、依傍前人的思想作风,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五.为什么说哲学是文化的思想核心(P120)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复杂内容、多层次的统一体系,其主要包含四个层次: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由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的心态文化,作为文化的核心部分,而它们与世界观一样,历来为哲学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中国哲学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晶。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宇宙奥妙的探索,对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对丰富生活意义的探讨,对理想价值信念的树立,主要都是通过中国哲学来实现的。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道德理想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辩证而系统的思维方式,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思想基础,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说,哲学是文化的思想核心。六.中国哲学的人生观(P130)中国哲学的人生观主要分三方面:天人合一、天人相分相胜、刚健宽厚。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和天人相胜构成了中国天人关系的基本模式。天人合一,大体而言,是指天与人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认为天是人伦道德的本源,人伦道德源出于天,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表面上似将天道说为人性,实际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期末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853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