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名词解释1.土壤:是地球表面能生长的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P12.土壤肥力:是土壤能连续地、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P33.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P374.土壤质地: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P375.土壤密度:单位融合剂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P416.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壤体(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重P417.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指土壤中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矿物质的过程P548.田间持水量:指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重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P699.土水势:在一些力的作用下,与相同条件下的纯自由水相比土壤水的势能(或自由能)降低,其差值即为土水势P7010.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P8211.硝化作用:土壤中的NH4+,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经过微生物氧化生成NO3-的作用P9212.闭蓄态磷:是由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土壤中的闭蓄态磷在各种土壤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在酸性土壤中,往往超过50%,而在石灰性土壤中也可达到15%~30%以上,但这时包被的胶膜可能是难溶性的钙质化合物。P9513.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P11214.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PH为7时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即每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简称CECP11415.土壤的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P115填空1.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水分、养分、空气、热量P32.肥力的分类:1)按照土壤肥力的发展过程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2)按照土壤肥力的发挥程度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P33.世界土壤肥力科学的发展概况中的农业化学学派是以“植物矿质营养学说”为主P114.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影响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温度的变化、冰蚀、水蚀和风蚀等;化学: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作用)和氧化等;生物: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P195.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P306.中国制土粒分类标准:石块、石栎、砂砾、粉粒、黏粒P367.农业生产上最理想的团粒结构粒径是2-3mmP448.土壤在数量上水分保持的力:吸附力、凝聚力、毛管力P659.田间持水量在数量上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悬着水P6710.有效水下限:凋萎含水量有效水上限:田间持水量P6811.土水势分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P7012.土壤水分运动是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运动,即水势高向水势低运动,由吸力小向吸力大的方向运动P7413.土壤中的水汽总是由暖处向冷处运动P7514.水汽凝结常出现两种现象:“液潮”现象和“冻后聚墒”现象P7515.在土壤的三相物质组成中,水的热容量最大,气体的热容量最小P82土壤的导热率随水的含量增加而增加,土壤空气导热率最小,固体物质中矿物质的导热率最大P8314.土壤空气的更新(土壤空气与大气交换):整体交换(空气对流)气体扩散(主要方式)P8015.土壤水分的导热率比土壤空气的导热率大P8216.土壤养分有效性划分为:速效养分、缓效养分和无效养分P8817.土壤中无机态氮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有时也有亚硝态氮P9018.有机态氮包括水溶性有机氮、水解性有机氮、非水解性有机氮P9119.土壤氮的损失:硝态氮的淋失、反硝化作用、氮的挥发P9220.无机磷多以正磷酸盐形态存在,植物根系主要吸收H2PO4-离子P9421.土壤氮、磷、钾中钾的含量对多P9722.离子交换作用是影响土壤保肥力性能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P10223.土壤胶体再多时情况下是带负电的P10924.影响土壤CEC的因素:胶体数量、胶体类型、土壤pHP11425.盐基饱和的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均为盐基离子,为中性或碱性P11526.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分为两类,一类是盐基离子,包括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钠离子、铵根离子;另一类是致酸离子,即氢离子、铝离子P11527.土壤总酸度=活性酸+潜性酸土壤总碱度=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P12128.土壤退化指的是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P129判断题1.土壤生产力就是土壤肥力。(错)-------土壤生产力包括土壤肥力和外界条件P42.“有效直径”是土粒的真实直径。(错)--------“有效直径”是理想的球形土粒P353.土壤结构中团粒结构最好。(对)P444.塑性范围内土壤不宜耕种(对)P495.黏土质宜耕期短,砂质土宜耕期长。(对)P496.随土壤深度、温度增加,土壤空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对)P797.土壤全氮=无机氮+有机氮(对)P908.有机态氮占土壤全氮的主要部分(95%以上)。(对)P909.土壤的酸性主要决定于潜性酸的数量,它是土壤酸性的容量指标(对)P120简答题1.土壤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基本物质是由固相(包括土壤生物)、液相和气象组成的。土壤的固相包括矿物质土粒、有机质土粒和多种生物。其为“土壤骨架”;土壤的液相是指土壤溶液,是水分由地表进入土壤,溶解各种物质(包括养分)形成的一种稀薄溶液,被称为“土壤血液”;土壤气相由各种土壤气体组成,被称为“土壤空气”,一部分由大气层进入土壤,主要有氧气和氮气等,另一部分由土壤内部产生,主要有二氧化碳、水汽和某些微量元素气体P22.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的关系(1)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是两个范畴的概念;(2)两者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3)土壤的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内在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4)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是指气候、地形、灌排、耕作、栽培以及污染物侵入等条件P43.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形成过程:坚硬的岩石暴露于地表,经过物理风化变成松散的崩解物,由大块变成小块,使其具有通气、透水性能;松散的岩石崩解物中的原生矿物,经过溶解、水化、氧化和水解等一系列化学反应进一步解体,一部分变成可溶性化合物,一部分形成新的黏土矿物,这些黏土矿物具有胶体性质,导致了团聚性土粒的出现,这是水、肥、气、热便得到供给,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生存,这就进一步加速了物质风化;植物死亡后,有机残体在一定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分解、合成,形成腐殖质,使成土母质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了营养物质的积累,从而形成了土壤影响因素:物理风化(温度的变化、冰蚀、水蚀和风蚀);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P214.中国土壤水平分布特征P321)土壤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称有规律的更替,导致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发生袋状更替2)土壤经度地带性是由于距海洋的远近、山脉的走向、风向等差异引起土壤类型的差异5.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及利用(也可作为填空)P401)砂土类:(1)空隙大,小孔隙小,透水性强,保水性弱(2)有机质少,养分少,保肥力差,肥效猛而不稳,发小苗不发老苗,应多施有机肥,使用量少而勤(3)热容量小,易热易凉,昼夜温差大(4)易耕作,阻力小,质量好,在缺少有机质的砂土泡水后易沉淀板实、闭气,且不宜插秧,要边耕边插,混水插秧2)黏土类:(1)孔隙小,多为极细毛管和无效孔隙,故透水性差,通气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累积还原性物质,需深沟高畦以利排水通气(2)矿质养分丰富,保肥力强,有机质分解缓慢,昼夜温差小,早春升温土温上升较慢,称为冷性土。早春土温偏低,植物播种后易缺苗、出苗晚、苗势弱,会出现贪青晚熟,发老苗不发小苗(3)干时坚硬,湿时坚硬,耕作费力,宜耕期短,注意宜耕期耕作3)壤土类:兼具黏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通气透水性好,保水保肥性较好,养分含量丰富,耕性良好,在生长上既发老苗,又发小苗6.质地层次性对土壤性质的影响P41(1)均砂均黏型(2)上砂下黏型:“蒙金土”,上层透水、透气,易着苗,早发苗(3)上黏下砂型:上层为黏质土,下层为砂土层,着苗困难,漏水漏肥,不发老苗,为“漏风土”,不好,需翻耕(4)砂黏夹层型:黏层与砂层相互交错排列(5)特殊夹层:部面中央有一层特殊坚实层7.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P45(1)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水气并存(2)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养分供应充足(3)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微生物活动频繁(4)团了粒结构较多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根的生长8.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P46(1)增施有机肥,改良土质(2)掺砂掺黏,客土调剂(3)引洪放淤或引洪漫沙(4)因地制宜,培肥改土9.土壤耕性的含义P49(1)耕作时土壤对农具操作的机械阻力,若小,便于耕作和节约能源(2)耕作质量问题(3)宜耕期长短,黏质土宜耕期短,砂质土宜耕期长10.土壤水分类型及性质P66(1)吸湿水具固态水性质,对溶质无溶解能力,不能以液态水自由移动,对植物无效,105摄氏度可烘出来(2)膜状水与液态水性质相似,但黏滞性较高而溶解能力较小,移动缓慢,呼吸困难,可被植物吸收利用(3)毛管水可移动且具有溶解养分的能力,可被植物吸收利用(4)重力水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特别是在水田,旱地,则可能造成内涝11.土水势分势及其特点P70基质势总是负值,土壤含水量越高,则基质势越高,土壤水饱和时,基质势达最大值零,水分不饱和下起主要作用溶质势总是负值,非盐碱土不予考虑,土壤溶质浓度越高,溶质势越低重力势可正可负,以参比标准为准压力势以大气压作为参比标准,水分不饱和时,等于零,水分饱和时起主导作用,为正值12.土壤空气的组成及特点P79组成:主要为大气,少量是土壤中生物、生物化学和纯化学过程产生的气体特点:(1)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而O2低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高于大气(3)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可能高于大气(4)土壤空气成分随时、空而变化13.为什么砂质土是热性土,黏质土是冷性土P82黏质土是冷性土,是因为这种土壤潮湿而紧实,土壤水分含量多而空气含量少,白天土壤升温慢,而吸热后向下层土壤传热也较快;晚上土壤散热时,下层土壤向上层补充热量多,降温较慢,因而温差小。黏性土在春季升温慢故称为冷性土。在相同水土势的情况下,砂质土含水少,热容量比黏质土小,白天接受太阳辐射而增温快,夜间散热而降温也快,所以是热性土14.土壤中氮素的来源P90(1)生物固氮作用(2)大气降水和雷电现象(3)施肥与灌溉15.解释“南氨北硝”的现象P92土壤NO3-的淋失主要取决于雨水条件,我国南方雨水多于北方,NO3-的淋失就大于北方,故在旱地土壤氮肥施用上,一般有“南氨北硝”的趋势16.土壤中钾素的含量P97(1)水溶性钾:直接吸收,土壤供钾能力的强度指标(2)交换性钾:直接吸收(3)缓效态钾:可被植物间接吸收(4)矿物态钾:并不可被植物利用,无效钾17.土壤胶体的特性P103(1)土壤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2)带电性(3)土壤胶体的分散和凝聚18.土壤供肥能力P116(1)土壤供应速效养分的数量(2)缓效养分转换为速效养分的速率(3)速效养分持续供应的时间19.土壤酸度类型P119(1)活性酸(2)潜性酸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20.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P124(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主要原因盐基饱和度小的土壤,缓冲碱的能力强;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缓冲酸的能力强(2)土壤溶液中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也是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原因(3)土壤中还存在一些两性物质,这些物质对酸碱均具有缓冲能力21.氧化还原电位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P125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一般在200~700mv时,养分供应正常,根系生长发育较好;当大于700mv时,植物常发生缺素症;低于200mv时,氧气缺乏,植物根系吸收受阻,根毛减少,甚至发黑腐烂22.土壤质量概念内涵P128(1)土壤肥力质量(2)土壤环境质量——环境保护(3)
本文标题: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85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