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岩土与地质勘察 > 金山镇构造综合地质报告
构造地质学综合地质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6月19日目录第一章前言第二章地层和构造层第三章地质构造第一节: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第二节:白垩纪构造层第四章地质构造发展史第五章总结参考文献附图I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附图II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第一章前言本次实习的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图区内地势北高东低,主要山峰为:飞来峰、奇峰、雨峰。最高点为渚岭1800m,最低点为河北村小于800m,图区内山地分布广泛。该地区经过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和断层以及岩浆岩体的侵入。该地区地势较为平缓,山峰、谷底落差不大。河流主干在东南部流过,自西部、东北部有支流流经汇入东南部主干流水。该地区村镇分布于东部地区,多沿河流分布,且分布较为分散。其中,金山镇位于东部河流主干旁。由于该地区经过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因此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分析能使我们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更好的掌握并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更好的了解。工作量表项目工作量/小时读图2小时构造纲要图绘制1.5小时联合剖面图绘制2.5小时资料查找2小时文字报告4小时合计12小时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白垩纪地层与三叠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二叠统灰岩与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可以划分成两个构造层,分别为“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和“白垩纪构造层”。根据平行不整合又可以将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分为两个构造亚层。一、泥盆纪地层:在该区域内,泥盆纪地层主要出露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在图区的东南角出露地表。其中,中泥盆统砂岩作为背斜的核部出露,上泥盆统页岩作为背斜的两翼出露,产状均为40度。二、石炭纪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砂岩,中石炭统砂岩和上石炭统粉砂岩。在图区各部分均有出露。中石炭统.上石炭统在南东,北西方向上作为背斜两翼产出,在诸岭、奇峰、雨峰地区下石炭统灰岩作为褶皱的核部产出,岩层发生倒转。三、二叠纪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灰岩和上二叠统灰岩。在图区内有广泛分布。其中下二叠统灰岩作为向斜f2及向斜f4的核部产出,在河流附近的岩层较平缓,产状为5度至8度。上二叠统灰岩与上覆的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四、三叠纪地层:主要为中三叠统泥灰岩和上三叠统灰岩。主要在向斜f10,f11处出露。上三叠统灰岩作为向斜f11核部产出,中三叠统泥灰岩作为向斜f11两翼产出,产状为80度和50度。五、侏罗纪地层:缺失。六、白垩纪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砂岩和上白垩统粉砂岩。主要分布在图区的北部地区。岩层倾角为8度。与上三叠统灰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超覆现象:白垩纪地壳下降,沉积盆地的水体逐渐扩大,沉积范围也逐渐扩大。在盆地的内部,沉积物按正常的层序沉积。而在盆地的边缘地带,越来越新的沉积地层依次向陆地方向扩展,逐渐超越下面上三叠统的地层,直接覆盖在了周缘的剥蚀面上,形成角度不整合接触。第三章地质构造3.1构造层划分由于缺失上三叠统,使得上二叠统及中三叠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上三叠统-上侏罗统,使得下白垩统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新近系及以上地层。因此,将构造层划分为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白垩纪构造层,其中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又划分为中泥盆世亚构造层和中三叠世亚构造层。3.2褶皱f1背斜褶皱:分布在区域的西北部,西南----北东向,核部地层为c3,两翼地层为p1,两翼走向北东南西,两翼倾角都为45度,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竖直,两翼夹角约60度。f2向斜褶皱:分布在区域的西北部,西南----北东向,核部地层为p1,两翼地层为c3,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为60度,南东翼倾角为45度,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竖直,两翼夹角约55度。f3倒转褶皱:分布在区域的西北部,西南----北东向,核部地层为c1,两翼地层为c2.c3,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为45度,南东翼倾角为80度,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倾斜,两翼夹角约30度。f4向斜倒转褶皱:分布在区域的西北部,西南----北东向,核部地层为c2,两翼地层为c1,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为80度,南东翼倾角为45度,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倾斜,两翼夹角约30度。f5背斜倒转褶皱:分布在区域的雨峰一带,西南----北东向,核部地层为c1,两翼地层为c2.c3,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为45度,南东翼倾角为30度,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倾斜,两翼夹角约25度。f6背斜斜歪褶皱:分布在区域的诸岭一带,西南----北东向,核部地层为c1,两翼地层为c2.c3,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为40度,南东翼倾角为倒转70度,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倾斜,两翼夹角约20度。f7向斜褶皱:分布在区域的南部,西南----北东向,核部地层为t2,两翼地层为p2,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为75度,南东翼倾角为倒转40度,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竖直,两翼夹角约30度。f8背斜褶皱:分布在区域的南部,西南----北东向,核部地层为p1,两翼地层为p2,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为45度,南东翼倾角为40度,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竖直,两翼夹角约25度。f9向斜褶皱:分布在区域的中部一带,西南----北东向,核部地层为t3,两翼地层为t2,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为80度,南东翼倾角为45度,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竖直,两翼夹角约25度。f10背斜褶皱:分布在区域的西部一带,西南----北东向,核部地层为p1,两翼地层为p2.t2,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为40度,南东翼倾角为40度,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竖直,两翼夹角约17度。f11向斜褶皱:分布在区域的西部一带,西南----北东向,核部地层为t3,两翼地层为t2.p2,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为40度,南东翼倾角为40度,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竖直,两翼夹角约20度。f12背斜褶皱:分布在区域的河北村一带,西南----北东向,核部地层为D2,两翼地层为D3.c1,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为35度,南东翼倾角为40度,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竖直,两翼夹角约45度。f13向斜褶皱:分布在区域的东南一带,西南----北东向,核部地层为p2,两翼地层为c3,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为47度,南东翼倾角为45度,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竖直,两翼夹角约10度。3.2断层1、河北村正断层系: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的枢纽,延伸1—1.5千米。延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在第一二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在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成地堑。2、奇峰—雨峰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粗图外,图内全长约18km,断层西倾向北西,倾角20—30度。上盘(即下降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层约800k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3、李家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30度,延伸约1.1万米。上盘为李家背斜与向斜组,下盘为奇峰—雨峰短轴背斜褶皱。4、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1.8万米。上盘为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2.2千米。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五里河与孤峰飞来峰:五里河低洼处只有800米高度,露出了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下盘,看到下盘的底层P2,该处为构造窗;孤峰高处为1200米,由P2T2两部分组成,可以判断出是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上盘被剥蚀后留下的,该处为飞来峰。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1.5—2千米),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断层间的关系呈叠瓦状关系,为后展式。3.3断层与褶皱的关系雨峰—奇峰走向断层F1为逆掩断层,且错断雨峰倒转背斜f5,同时被奇峰平移断层F3和雨峰平移断层F4错断。该断层F1使背斜f5在上盘的一边核部变宽,且使核部错开导致上盘出现新地层C1、C2。该地的奇峰平移断层F3和雨峰平移断层F4使背斜f5的核部和轴迹都错开,在平面上表现为岩层的错移。中部走向断层F2是逆掩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在平面图上其东西两侧共形成两个构造窗和一个飞来峰。F2错断了中部倒转向斜f9,使其上盘核部变窄,轴迹错移,并在地表出现地层重复现象,重复地层为P2、P3。王家庄倾向断层F5和金山镇倾向断层F6为平移断层,错断了P1、P2在地表的出露界线,使其错移。东南角河北村正断层F7、F8、F9、F10、F11使该地形成了一系列地垒和地堑:F7、F8间为地堑,F8、F9间为地垒,F7、F10构成阶梯状断层,F10、F11之间为地垒。这一系列正断层错断了河北村直立背斜f12,使其在上盘核部变窄。同时,由其所断地层D2、D3、C1在平面上出露宽度发生变化。第四章地质构造发展史在地质历史时期内,该地区经过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和断层以及岩浆岩体的侵入。泥盆纪时期,该区主要接受河流的沉积,沉积物为河流相的砂岩。自早泥盆世开始地壳开始下降,沉积环境由河流转为海洋,沉积物由砂岩转为页岩。早泥盆世以后,该区环境均为海洋,接受长期的海相沉积。在石炭纪到二叠纪沉积了大量的灰岩地层。此时,地壳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早二叠世以后,地壳开始抬升,海底的沉积物露出地表,接受风化和剥蚀。致使该地区缺少早三叠世的地层。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地壳再次下降,陆地变为海洋,再次接受海相沉积。晚三叠世以后,地壳再一次抬升,该地区再次接受风化和剥蚀,缺少侏罗纪的地层。白垩纪开始地壳趋于稳定,河流开始发育,主要沉积环境由海洋转化为河流。直到现在地壳处于长时期的稳定状态。第五章总结收获:通过这一学期的构造地质学的学习,我学会了地质图的分析,了解不同倾斜程度的底层、褶皱的够造、断层的够造并且能对各种构造进行分析其地质现象分布规律对褶皱、断层、不整合构造岩浆侵入活动地区的分析方法、从地质图中描绘出地质纲要图、地质剖面图、根据地质图分析区域的地质发展史的方法并且能大概分析出其应力方式与方向等。本次实习让我使我充分地认识到了地质学的美,领略了构造地质学的魅力,而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也在这次作业中得到加强和巩固,也提高我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次实习也让我认识到了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操作,自己去实践才能更好的掌握,这次实习也让我知道了干地质工作需要一颗谦逊踏实的心,不可浮躁,做事要谨慎细心,要有吃苦耐劳的心。建议:建议老师以后上课把一些比较难画的剖面图的效果图放在课件上,以便我们学生该知道怎么画,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以便让自己回去改。鸣谢:这个学期构造学习真的收获了很多,王老师的课讲的特别好,王老师让我们领略了地质学的美,感谢王老师教我们构造这门课,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室友们,每当我遇到难题弄不懂的时候,室友总是耐心的给我讲解,直到懂了为止,在此我要谢谢王老师及我的室友们。参考文献:《综合地质学》,王根厚,王训练,余心起编,地质出版社2008年版。《综合地质学实习讲义》王根厚,张长厚,曹秀华,陈云峰编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013年6月19日
本文标题:金山镇构造综合地质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900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