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园林
1景观史2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第一节背景第二节皇家园林第三节私家园林第四节寺观园林第五节其他园林3第一节背景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以很大的发展。一、历史背景:社会动荡、民生凋蔽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魏:220——265年,洛阳,曹丕;蜀:221——263年,成都,刘备;公元263年,魏灭蜀。西晋;265——316年,洛阳,司马炎;吴:222——280年,建康/南京,孙权。公元280年吴亡于晋,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中国又恢复统一。4一、历史背景300年,西晋出现八王之乱;304年,匈奴族刘渊起兵反晋开始;黄河流域匈奴、氐、羯jié、鲜卑bēi及羌等族,陆续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战乱迫使一部分士族和大量汉族劳动人民南迁至长江下游和东南地区。东晋:317——420年,建康,司马睿;(陶渊明、顾恺之)南朝:420——589年,建康,宋、齐、梁、陈;(范缜、祖冲之、王羲之)北朝:439——589年,16国,北魏贾思勰、宣传佛教,开凿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东魏、北齐西魏、北周534年5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北魏是北朝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初建都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398年,迁都于平城(今大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於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公元534年分裂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定都长安。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於长安。公元55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东魏,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於邺城。隋,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篡位夺称帝,国号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历时369年分裂的中国再度统一。一、历史背景6二、文化背景动乱的社会,影响到意识形态上儒家独尊的地位,人们敢于向非正统的和外来的思潮中探索人生的真谛。思想解放带来人性的觉醒。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普遍流行消极悲观的情绪,滋长及时行乐的思想;魏晋之际,皇室与门阀士族之间、士族集团之间明争暗斗愈演愈烈,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旦牵涉其中,荣辱生死毫无保障。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更有所发展,并导致行动上两个极端倾向:贪婪奢侈和玩世不恭。西晋:朝廷上下敛聚财富,荒淫奢靡成风。(石崇与王恺斗富)7玩世不恭:对政治厌恶(老、庄标榜的虚无、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和对现实不满(促成了新兴佛教的重来生不重现世学说的流行)。老庄、佛学和儒学相结合形成玄学。一些士人成为玄学家,主张自然为本。代表人物“竹林七贤”——阮籍、稽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名士们以任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的解放。其表现为:一是饮酒、服食、狂狷的具体行动;二是崇尚隐逸和寄情山水的思想作风,即当时的“魏晋风流”。81、饮酒、服食、狂狷:目的想要暂时摆脱名教礼制的束缚。饮酒:暂时回避现实,麻醉自己。服食:吃五石散或曰寒石散(食药后浑身发热,要到郊野走动行散,增加了接近大自然的机会)理想的精神寄托:到远离人事扰攘的大自然环境中。(战乱迫使人们对老庄哲学:无为而治、崇尚自然,进行再认识;玄学的返璞归真;佛家的出世思想;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在他们看来,大自然山水是最“自然”、最“真”的,是他们心目中真善美的寄托和化身,这种“真”表现为社会意义的“善”和美学上的“美”,这就是他们寄情山水的理论基础。二、文化背景92、寄情山水,崇尚隐逸:两者关系密切。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是产生隐士、滋生隐逸思想的温床;魏晋南北朝产生大量的隐士,其成分复杂,他们有一定的社会活动,形成许多隐士集团;最著名的两个:竹林七贤和白莲社(最大,僧人慧远在庐山发起,庐山东林寺)。10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启导着知识分子阶层从审美角度对大自然山水再认识和理解,于是社会上又普遍形成了士人们游山玩水的浪漫风习。晋室南渡后,江南一带的优美的山水风景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东晋和南朝的游山玩水之风更盛。通过寄情山水的实践活动取得与大自然的自我协调,并对之倾诉纯真的感情;又结合理论的探讨去深化对大自然美的认识,去发掘、感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规律。于是人们对大自然风景的审美观念便上升到较高层次而成熟起来,其标志:山水风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兴盛。(同步发展)11两晋南北朝时,山水艺术(山水文学、山水画、山水园林)有了很强劲的发展势头。人们对自然美的鉴赏取代了过去对自然所持的神秘、功力和伦理的态度而成为后世传统的美学思想核心。文人士大夫通过直接鉴赏大自然或借助于山水艺术的间接手段来享受山水风景之乐趣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12东晋提倡信仰佛教,当时有名的僧人:法显、慧远等,随着佛教勃兴,佛寺建筑大发展,木塔、砖塔在南北朝兴起。伴随佛教而来的绘画艺术、雕刻艺术取得重大成就:(北魏)敦煌石窟、甘肃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都是中国艺术的宝库;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东晋)顾恺之绘画:《女史箴图》;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等。13文学:魏晋时期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出现了大量山水诗文(名士游山玩水为山水诗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园林成为诗画艺术的载体,构园时讲究意境的创造,标志着我国园林从写实向写意过渡,升华到一个新阶段。(山水诗文与山水风景互相浸润启导)。代表作品:谢灵运的山水诗《山居赋》,庚信的《小园赋》,陶渊明的田园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4敦煌石窟15敦煌石窟石窟:就着山势开凿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16大同云冈石窟17大同云冈石窟18洛阳龙门石窟19洛阳龙门石窟20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21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22甘肃炳灵寺石窟23甘肃炳灵寺石窟24处在这样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愈来愈多的优美自然生态环境被利用而纳入人的居处环境,自然美与生活美相结合而向着环境美转化。另外,建筑技术的进步与观赏植物普遍栽培,为造园的兴旺发达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保证。树木作为观赏对象:晋人稽含《南方草木状》(有关岭南所产花卉的专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有论及花卉栽培的情况。25木结构的梁架、斗拱已趋于完备。木结构建筑已完全取代了两汉的夯土台榭建筑,单层或多层,大量的木塔建筑显示了木结构技术所达到的水准。砖塔是砖结构技术进步的标志;石工技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石窟开凿。建筑与山水地形、花木鸟兽等自然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关系。园林的规划有粗放转变为细致精密的设计,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26第二节皇家园林魏晋南北朝相继建立的大小政权都在各自的都城进行宫苑建置。其中建都比较集中的几个城市有关皇家园林的文献记载较多:北方的邺城、洛阳,南方的建康。这三个地方的皇家园林大抵都经历了若干朝代的踵事增华,规划设计上达到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一、邺城:今河北临漳县漳水北岸;曹操封邑、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之都。1、相传为春秋时期齐桓公所筑。2、战国魏文侯派西门豹为邺令,兴修水利,千里荒原变成丰腴之地。3、东汉末年,曹操开凿运河,沟通河北平原的河流航道,形成以邺城为中心的水运网络,盛产稻谷。再经以后历朝的经营而成为北方的稻米之乡。27因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曹操以此为割据政权的根据地,进行城池、宫苑之建设。(1)城市建设城市结构严整,宫城为中心,具有南北轴线;东西干道把全城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居住坊里,北区为宫禁及权贵府邸(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寓有严谨的封建礼制秩序);漳河穿城而过,提供居住坊里和宫苑用水(长明沟之水引入园内,开凿水池创为水景兼作养鱼)。28坊里长明沟29(2)宫苑建设:铜雀园毗邻宫城之西,略具大内御苑的性质,相传为曹操打算“铜雀春深锁二乔”。该园西北筑有三台:金虎台、铜雀台和冰井台(贮藏冰、炭、粮食),三台之上有飞阁连接,凌空而起宛若长虹,达到了我国古代台式建筑的顶峰。曹操父子在此宴饮赋诗,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为后世留下“建安风骨”的美誉。另外,还有贮藏军械的武库。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这是一所兼有军事坞堡性质的皇家园林。阁道:又称飞阁,复道,即天桥,古代宫殿楼阁间的跨通道。阁道304、后赵宫苑建设(1)铜雀园335年,石虎继位,迁都邺城,修葺三台,铜雀台加高二丈。(2)华林园:位于城北石虎所筑。园内开凿大池“天泉池”,引漳水,与宫城的御沟联通成完整的水系。千金堤上作两铜龙,相向吐水,注入天泉池。三月上巳,皇帝、皇后百官临水宴游。园内栽植大量果树。5、前燕慕容熙兴建御苑:龙腾苑。6、538年,东魏扩建邺城南部,新城为旧城的两倍。7、571年,北齐后主高伟在南邺城西郊兴建仙都苑。3132周围数十里,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封土堆筑为五座山,象征五岳;引漳水分流四渎为四海——东、西、南、北海,再汇为大池/海。海中仍有三个洲岛,象征三神山,这种象征手法较前又推进了一大步。整个水系延绵长达12.5公里,可泛舟通船。北海之中建密作堂(用大船漂浮在水面上的多层建筑物),每层用木雕成歌姬、乐伎、仙人、菩萨、力士等,体内装机枢以动作。北海附近还有两处特殊建筑群:城堡和贫儿村。其余楼台亭榭之点缀,不计其数。意义:总体布局之象征五岳、四海是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象征手法的发展;从建筑的名称看出,形象相当丰富,密作堂、城堡和贫儿村等在皇家园林的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33二、洛阳:曹魏、西晋、北魏(南北朝时期)的都城。1、魏明帝时,洛阳开始大规模的宫苑建设,其中有名的有芳林园(1)城市建设参照邺城的宫城规制,以太极殿、尚书台为外朝,其北为内廷,再北为御苑“芳林园”,与从南宫门到南城门的御街铜驼街构成城市中轴线,开创了皇都规划的新格局。对洛阳的水系又作了一次全面的整治,在城的西北角增建金镛城,加强宫城防卫能力。(2)园林建设:芳林园(后因避齐王曹芳改名为华林园)。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相当于“大内御苑”。园的西北堆筑土石山——景阳山,山上广种松竹;东南为池陂“天渊池”(挖作流杯沟,曲水流杯最早出现于魏),引榖(gu)水,创设各种水景(流水与禽鸟雕刻小品结合于机枢运用而做出各式水戏),提供舟行游览之便;池中有九华台,台上建清凉殿;养蓄山禽杂兽,多有楼观建置,初步形成了一处以水景为主的宫苑,全面移缩大自然山水景观。殿宇森列并有足够的场地进行上千人的活动和表演“鱼龙曼延”的杂技。仍保留着东汉苑囿的遗风。342、西晋时,城市和宫苑多沿曹魏旧制,新的建树不多。3、北魏孝文帝(493)在考察建康城市建设情况后制定了新洛阳的规划方案,开始大规模的改造、整理和扩建工程。(1)城市建设功能分区更明确,规划格局更完备。“干道→衙署→宫城→御苑”自南而北构成城市的中轴线,是皇居之所在,政治活动的中心。利用建筑群的布局和建筑体型的变化形成一个强烈节奏感的完整的空间序列,以此突出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的象征。这个城市的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三套城垣:宫城、内城和外城;外城大部分为居民坊里。城市内供水设施更完善,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为造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而城市园林十分兴盛。3536(2)园林建设:华林园利用曹魏华林园的大部分基址改建而成。蓬莱山上的仙人馆与钓鱼殿之间“并作霓虹阁,乘虚来往”;姮(heng)娥峰上则“飞阁相通,凌山跨谷”霓虹阁:架设在建筑物之间的高架廊道,好像虹一样拱起,即飞阁。作用:为游人提供来往交通之方便;丰富了建筑群体的轮廓形象,成为园
本文标题: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园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90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