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二讲--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模式
第二讲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模式一、乡村治理格局变迁史二、当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三、当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四、思考与讨论一、乡村治理格局变迁史(一)传统社会的乡村治理:县政绅治县是传统帝制社会的基层政权,县以下是广袤的农村,国家缺乏足够的财力和能力进一步控制农村,只好与士绅分而治之,各自墨守自己的边界,家族、宗族、村落长老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费孝通:“双轨政治”讨论:你认为传统帝制中国的国家能力到底是高还是低?中国历代王朝疆域面积单位面积:万平方公里朝代疆域面积秦朝340西汉568东汉492隋朝416唐朝1076北宋264南宋176元朝1372明朝468清朝12161.疆域面积2.通讯技术“飞鸽传书”“狼烟四起”“八百里加急”“骑驴赶考”3.财政收入税收主要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田赋及土地附加收入和盐税,十分有限。马克斯.韦伯:“租税国家”传统几个王朝官僚情况朝代官员数(万)人口数(万)时间官员占人口百分比(%)西汉13.285959.50公元2年0.22东汉15.305648.69公元157年0.27隋朝19.594601.99公元609年0.42唐朝36.875291.93公元755年0.42元朝1.645984.89公元1291年0.13明朝2.475987.33公元1381年0.134.官僚机构“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出乡绅”(秦晖,2003)具体的治理层级组织:宋以前推行乡里制,宋以后推行保甲制。(二)近代社会的乡村治理:政权下乡与经纪体制乡村社会的和谐、安宁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被打破,皇权以下的乡绅自治与宗法组织,并不具备充分调动乡村人财物以实现工业化和抵抗西方冲击的条件。为了应对不断深化的帝国危机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国家加紧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和资源的掠夺,开始将权力延伸、下沉到乡村。“政权下乡”:通过建立合理化的官僚体系,先将散落于乡村社会的政治权力收归国家,统一主权,再将统一的权力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乡村基层,从而达到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监控和治理。国家不再通过乡村权威来治理乡村社会,而是将绅士置于地方官员的统治之下,把乡镇一级地方性权力纳入国家的权力体系之中,使乡村领袖为国家服务,以巩固国家统治。清末新政乡村衰败、军阀混战、士绅分化和变异民国乡镇自治“赢利型经纪”取代“保护型经纪”,“国家政权内卷化”(杜赞奇,2003)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事实上都没有完成对农村的彻底重建工作,反而由于破坏了国家自身在乡村社会的合法性基础和乡村社会的权力文化网络,使得国家失去了对乡村的社会有效控制。想一想:以此来理解革命话语中的“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土豪劣绅”。(三)改革开放前的乡村治理:政社合一党和国家出于整合农村资源用于现代国家建设的考虑,通过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三大政治步骤达到对乡村社会的空前介入,建立了国家主导下的“政社合一”的乡村治理模式。1.土地改革经济革命政治革命2.合作化运动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此后,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各地还个别试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3600余个。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为纠正这种倾向,中共中央于1953年3月8日发出了《关于缩减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五年计划的指示》,又于3月26日发表了《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4月3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阐述了“稳步前进”的方针。10月15日、11月4日毛泽东两次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提出互助合作运动是农村中一切工作的纲,是农村工作的主题,说“纠正急躁冒进”是一股风,吹倒了一些不应吹倒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两次谈话,有许多正确的意见,但也表现出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急于求成、贪多图大的思想。12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此后,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入发展时期。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大大超过了中央提出的数字。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局面。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国家从各方面大力支援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同年秋,全国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13万多个,加上原有的共22.5万多个。1954年10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了全国第四次互助合作会议,决定到1955年春耕以前,将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0万个。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这次会议的报告。到1955年4月,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由于发展速度过猛,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强迫命令、违反自愿互利原则的现象。中共中央在1955年初发现了上述问题,发出了一系列通知和采取措施纠正偏差。1月10日,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合作社的通知》,要求各地停止发展,集中力量进行巩固,在少数地区进行收缩。3月上旬,毛泽东提出了“停、缩、发”的三字方针,即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停止发展、实行收缩和适当发展。为了贯彻三字方针,农村工作部于4月下旬召开了全国第三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布置工作,提出要求。到1955年7月,全国原有67万个合作社,经过整顿,巩固下来的有65万个。1955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华东区、中南区和河北、天津、北京等15个省市委书记会议。根据毛泽东原来的提议,会议提出1956年发展到100万个社的意见。6月中旬,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准了关于到1956年合作社发展到100万个的计划。不久,毛泽东从南方考察回来,主张修改计划,加速发展。担任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不赞成改变计划,认为合作化运动应与工业化速度发展相适应,不宜发展过快。毛泽东认为邓子恢和中央农村工作部思想右倾。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1955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党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作了系统阐述,并对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报告还严厉批评了邓子恢等人的“右倾”。10月4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会后,农业合作化运动急速发展,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总到农户总数的87.8%,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3.人民公社化“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经济生活行政化社会生活军事化精神生活一统化治理体制科层化争论:人民公社的历史评价新左派VS自由主义:农村水利灌溉事业新中国独特的社会福利制度中国式集权与分权三年困难时期农村人口非正常死亡(四)改革开放后的乡村治理:乡政村治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起2.人民公社体制废除(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3.村民委员会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方,以家庭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承包使用合同,把承包户应向国家上交的定购粮和集体经济组织提留的粮款等义务同承包土地的权利联系起来;把发包方应为承包方提供的各种服务明确起来。乡(镇)按照国家行政权力的运作方式组成为农村最基层的一级政权,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实行乡(镇)长负责制;乡镇以下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村委会滥觞:广西宜山县(现为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的果地、果作两个屯(现为合寨村所属自然村)。二、当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一)农村社会治理的权力主体1.党2.政府(二)非权力主体1.村民自治组织2.农村社会组织3.农村经济组织4.村民思考:是否还有遗漏?乡政村治体制与实践中突出的几对矛盾和关系: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关系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关系(村两委关系)村民委员会与乡村其他社会组织关系三、当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1.究竟有没有村治模式?2.如何理解“模式”?
本文标题:第二讲--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981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