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比拟比拟的构成要素•本体:被比拟的事物。•拟体:用来比拟的事物。(一般不出现)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本体:波浪。拟体:人。比拟的定义•根据想像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的一种辞格。比拟的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更能领会到其中的感情。•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使文章更生动,更好的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比拟的基本类型1.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具体物体的拟人化海睡熟了。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想要睡了。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抽象概念的拟人化真理总是悄悄地走进勇者的心间,向他昭示智慧的魔力。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作乙物写。把人当物的: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水生吗?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把甲物拟作乙物的:沙漠竟已狂虐到了这样地步,它正在无情地吞噬一座孤立的大山。时雨点红桃千树,春风吹绿柳万枝。比拟和比喻的区分比拟和比喻的性质、作用、结构不同:比拟不像比喻那样追求两个事物的相似点,而是直接把本体当作拟体,并使本体具有拟体的特点。比喻会出现喻体,但比拟不出现拟体。在比喻中,本体和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比拟所描摹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现象。•比喻:比喻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本体和喻体一定得有相似点,他们之间通过相似点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从祥子的外貌、气质特征联想到树的外形特点,两者有相似点,这是比喻。•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加于甲事物上。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讨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还是比拟?比拟的构成方法•比拟是以人的联想为基础,通过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不同属性转嫁的关系而构成的修辞方式。构成比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感情性格的转嫁,把人的感情性格转用于物上。井冈山上的毛竹,同井冈山人一样坚贞不屈。——(袁鹰《井冈翠竹》)动作,行为的转嫁。有两种情况:A.由人到物的转嫁:她在呢喃低语中朦胧睡去,窗口的两支红烛滴落着一滴一滴红色的泪。——(刘绍棠《两草一心》)B.由物到人的转嫁:“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社会主义好》歌词)称呼的转嫁,把适应于人的称呼转用于物上。英雄的纪念碑啊,你可曾看见,此刻,在北京,在全国,在全世界,为失去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在哭泣,在沉思,在焦灼不宁。——(韩瀚《写在祖国的江河和土地上》)称谓的转嫁,把适用于人的称谓转用于物上。看,榕树老人捋着长髯,木瓜弟兄睁着大眼,候着出海的渔民哪,披风戴露满载鱼虾回家园。——(郭小川《厦门风姿》)人称的转嫁,用指代人的代词指物。是的,外面有和风,丽日,可小白杨,你是否知道什么叫严霜,冬雪,风雨霜雪中,你会结结实实地生长来。——(韩作荣《小白杨》)抽象转嫁于具体,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他们挥动竹枝扫把,在默默地扫着,默默地扫着.好像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都是在他们的竹枝扫帚下,一个接一个地被扫走了,又被扫来了.——(古华《芙蓉镇》)练习时间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有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只有扎根人民才能知道民之所需。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金色的太阳照耀着金色的麦,丰收的歌儿在田野里荡漾,维吾尔族姑娘在广阔的麦田里自由飞翔。谢谢你光顾我的小怪物,你是我写过最美的情书。秋天以蹁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留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小D和妹妹常常没有晚饭吃,将门锁了,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舒婷《梦入何乡》(拟人)(比喻)(比喻)(拟物)(比喻)(拟物)(拟物)(拟人)(拟人)(拟物)运用比拟要注意的问题1.运用比拟必须是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而感情又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2.用来比拟的人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似或相近之点,才能把物写得像真正的人一般,或把人写得像真正的物一样。谢谢~~
本文标题:现代汉语之比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984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