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朝史官,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作《老子》又称《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认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第三“道”,“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就是第三个词:“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古代散文的概念•无韵,区别于诗与赋。•散行单句的行文方式,区别于骈文。先秦散文•先秦散文的分类•历史散文•以叙事纪实为主,但常穿插说理内容,如游说论辩之辞、书信等。•诸子散文•以说理议论为主,但亦有记叙成分,如故事寓言等。•总的来看,两类散文都具有综合化的特点。既非按文学形式划分,也难以绝对地从题材、内容上加以区别。文章中议论、记叙,包括论述的领域、方法,记人、记言、记事等均无截然的界限。•一、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者的著述。•关于诸子•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亦可指师长。•诸子: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派学者,有时亦代指他们的著作——子书。•本部分拟讨论以下问题:•(一)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的时代•(二)诸子散文的发展历程•(三)诸子散文的经典作品•关于百家争鸣•指春秋末至战国时期中国学术界形成的一种自由辩争与论战的风气,它是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和等级冲突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一)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的时代•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条件•1、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产生。•2、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中不同利益集团对人才的争夺——“养士”之风。•3、社会发展对变革的要求,大量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学者们“思以其道易天下”。•4、由于没有统一的政权和权威的统治思想,学术上未受到某家某派的控制,可以畅所欲言•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黄金时代,但是几大古老文明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探索方向。•希腊:立足于对自然界的根源和奥秘进行反思的哲学与科学。•印度:早期婆罗门教对超越的向往,使个人与梵结合的思想。•中东:摩西时代的犹太教:一元的上帝的观念。影响及于后来的三大宗教。•中国: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传统,中心是对人的反思。宗教性被人伦精神所取代。如儒家的为己修身之学,强调通过自觉反省使人成为完美的人,把人当作一个道德的存在和创造价值的存在,而而不仅是生物的存在。•参与争鸣的主要学派•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巨人的时代。•《汉书·艺文志》列举了儒、道、墨、法、名、阴阳、兵、农、杂、纵横、小说家等主要派别。•其中儒、道、墨、法、名、阴阳称为六大学派。•后来,这些学派进一步分化,“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如儒家的思孟学派、孙氏之儒,墨家的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等。在各学派间热烈的探讨和争鸣中,产生出大批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学家,诸子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汉书·艺文志》称:凡诸子189家,4324篇。•(二)诸子散文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初•代表作品《老子》、《论语》、《墨子》•特点:篇幅短小,片段式,语录体,词约义丰,富于哲理,并包含部分记事内容。•第二阶段:战国中期•代表作品《庄子》、《孟子》•结构完整,形象鲜明,富有文采,融入哲理。•第三阶段:战国末期•代表作品《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文体更加成熟,议论和记叙的分工更加明确。说理透彻,逻辑周密,常寓理于物,比喻生动。•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农业、军事、天文历法等各类领域,讨论的命题包括王道与霸道、守旧与改良、礼治与法治、天与人、名与实以及宇宙、人性、道德、教育等等。其中没有专门的文学作品,但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可以说是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把钥匙。道:代表最高原则,代表某种指导性的方针。春秋先秦战国早期后期老子:在自然世界里寻找社会人生的原则和方针。(自然之道)孔子:在古文化和古圣贤中找到原则和方针。(文化之道)曲则全——《老子》老子1、选自《老子·第22章》(《益谦第22》、《曲则全章第22》)2、主旨:宣扬老子谦退不争反而有益的处世哲学,亦是一种委曲求全、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曲则全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也哉?诚全而归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本段所论,乃贯彻其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人生原则;认为只有自处于曲,枉,洼,敝,乃能全,直,盈,新;所求须少,而后乃得,若求之过多,则必迷乱。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而充盈,敝旧反而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因此,圣人掌握万事归一的法则,可以治理天下。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本段旨在说明,只有不自以为是,不自以为明,才能认识清楚,判断正确,有所长进。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单凭自己所见,反能看的清楚);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受尊敬);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劳;不自我矜持(自高自大),反能长久。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也哉?诚全而归之。古人所传的“曲则全”者,并非虚言。确实能以此行之,就可以使天下归附。进一步强调了“曲则全”的实践意义。古人所说的“委曲可以保全”等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是能够达到的。•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长久。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古人所说的“委曲可以保全”等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是能够达到的。•——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1、文字简约而义蕴深厚,警句迭出。2、文句骈散交错,委婉有致。委屈就会保全,弯曲就会伸直,低洼就会充盈,破旧就会更新,索取少就会得到,索取多就会迷惑。所以圣人掌握“道”(“一”)并以此作为天下的法式。不自我表现,所以就能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就能彰著。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成功;不自我尊大,所以能长进。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没有谁能争过他。古人说委屈就会保全,难道是空话吗?它要求人们确实做到全身而复归于“道”。1.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满,将残的得新生,缺乏的便获得,富有的便迷惑。2.所以,圣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3.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4.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5.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话,岂是虚构的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老子•22章»译文•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长久。•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古人所说的“委曲可以保全”等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是能够达到的。•——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争纷,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他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利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民返回得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陈鼓应《老子译著及评介》«老子•22章»•曲则全:能弯曲就能保持完整•枉则正:正、直?弯曲、邪恶、倾斜?自以为非?•洼则盈:地势低洼,最易充满。•敝则新:毁坏了就会加速更新•少…、多…:学礼法?有不足才可不断充实,知识杂多反而无所适从。•不自我表现,才能辨明事理•不自以为是,才能声名显赫•不自我炫耀,才能成就功业•不盛气凌人,所以受到尊重。艺术特色•一、音韵之美•《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这些词句,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朗诵经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音韵之美中体味深刻的哲理。•二、讲究修辞•《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一、对偶。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对偶句子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二、排比。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鼓动力。《道德经》中排比句较多。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心妨”(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三、比喻。《道德经》中比喻亦多。如再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皆以婴儿喻道者的纯洁、天真、朴实无华。又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连用三个比喻,讲明从小做起的道理。这些比喻,增强
本文标题:4《曲则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23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