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古代汉语郑伯克段于鄢
第一讲郑伯克段于鄢一篇散文讨论当亲情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如何选择?学习目标①领略文化之美,体会时代背景②品味语言之美,掌握字词用法③理解作者用意,体味人物塑造④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左传》与《春秋》关联知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与侧重解释《春秋》“微言大义”的《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春秋笔法关联知识?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谨严的笔法表现出来,寓褒贬于字里行间。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部的纷争。郑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文章背景通过课文分析,体会郑庄公、共叔段、武姜、颖考叔几个人的性格特点。解题(1)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伯克段于鄢主人公事件地点(2)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用法。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3)于鄢,介词结构。鄢,地名,其地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题目结构为介词结构后置句人物关系郑国别名奠国,国君为姬姓,伯爵。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郑桓公周厉王幼子友于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郑武公郑庄公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犬戎杀死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儿子庄公登基郑桓公郑武公妻:姜氏庄公共叔段人物关系一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公叔段。从而交待了庄公母子不合,兄弟争斗的原因。(矛盾的开端)故事情节一故事情节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于是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她)。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寤生”有三说:?一说是姜氏在睡梦中生下儿子;?一说是庄公出生时是倒着生的;?另一说是庄公生下来就睁开了眼睛。?寤:《说文》:“寐觉而有信曰寤。”本为“睡醒”。?这里通“啎”,《说文·牛部》:“啎,逆也。”关于“寤生”二共叔段不断扩张势力,而郑庄公虚伪应对,实怀杀机。(矛盾的激化)1、共叔段得到京地作封邑。2、共叔段在京地建城,公然超过先王制定的规格。3、共叔段逐步将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据为己有。故事情节原文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译文: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替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别的地方,我都唯命是从。”(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雉。?后来写作“餍”,《玉篇·食部》:“餍,饱也。”引申为“满足”。?本作“獘”,《说文·犬部》:“獘,顿仆也。或从死。”本为“仆倒”义。原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译文:不久太叔命令西部边境和北部边境的边邑两属于自己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君王统治,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我就请您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他将要自己遭殃。?①贰:两属。使西鄙、北鄙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即同时向双方纳贡赋。原文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译文:太叔又收来两属自己管辖的地方把(它们)当作自己城邑,(一直扩张)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的土地扩大了将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对国君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大了也将崩溃。?②暱:《说文·日部》:“暱,日近也。”本为“太阳接近地面”,引申为“亲近”。三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矛盾的解决)故事情节原文: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译文:太叔修建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兵器,配备了步兵和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到鄢地攻打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邑。《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伐”是中性词,多用于诸侯或平级之间的公开宣战,一般师出有名,进军时要有钟鼓。“侵”含有贬义,是不宣而战,不需任何理由,且不用钟鼓,是直接侵犯别国。“袭”是乘人不备而突然发起进攻。四庄共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矛盾的解决)1、颖考叔设法为庄公排忧解难。2、姜氏、庄公“遂而相见”的经过。3、作者托名君子的评论。故事情节原文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译文:《春秋》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公叔段的行为不像个弟弟,所以不说“弟”;兄弟俩像是两个国君,所以称庄公的攻打为“克”;将兄长称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有失教导:说这是郑伯的本意。不说“出奔”,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①。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②。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①城颖:郑邑名,在今河南临颖县西北。?②颖谷:郑边邑,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南。封人:管理疆界的官。?③羹:带汁的肉。?④阙:通“掘”,挖掘。?⑤融融、泄泄:形容快乐的样子。译文: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纯厚的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还推广到郑庄公。《诗》说:“孝子德行没有穷尽,长久地赐予你同类的人。”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原文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一、通假字文中的字、词、句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佗,通“他”2、庄公寤生,惊姜氏寤,通牾,牾,倒着的意思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5、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辟,同“避”,这是一对古今字。一、通假字文中的字、词、句6、无庸,将自及庸,通“用”7、无使滋蔓,无,通毋,副词。反过来,毋也可以通无。8、无生民心无,通毋,表示禁止的副词,是“不要”的意思。9、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率领10、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寘,通“置”,放置一、通假字文中的字、词、句1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阙,通“掘”,即挖。12、孝子不匮,用锡尔类锡,通“赐”,赐给二、古今义文中的字、词、句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应该分别是“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五之一”和“九之一”也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分数表示法,意思是五分之一和九分之一2、子姑待之姑:古是暂且;今是父亲的姐妹3、可矣,厚将得众厚:古是土地广大;今与“薄”相对三、词类活用文中的字、词、句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惊”,使(姜氏)受惊,使动;“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乎法度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之,本来是代词,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为动词,放在能愿动词“欲”之后,义为“想这样做”。4、夫人将启之。启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启,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动词5、段不弟,故不言弟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弟,做弟弟三、词类活用文中的字、词、句6、既而悔之7、闻之,有献于公。8、尔有母遗,繄我独无悔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悔。动词献,本来是动词,指献上,这里是用为名词,指献上的东西。“遗”是一个动词,念wèi,意为“赠送”三、词类活用文中的字、词、句9.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10.公入而赋隧,隧道,洞子,从“隧而相见”的行文来看,应该是用为动词,指挖隧道。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四、句式(一)省略句:1.省略主语(1)生庄公及共叔段。(2)爱共叔段,欲立之。(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四、句式2.省略谓语虢叔死焉,佗邑唯命。3.省略宾语(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唯命”,是“惟命是从”的省略,这里是省略谓语?亟,屡次。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之”,这个“之”指代的是立共叔段这件事。?“与”字后面有省略,省略了一个“之”,指的是国君之位。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四、句式(二)被动句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四、句式倒装句:1、宾语前置(1)姜氏何厌之有?(2)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的意思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问”字的宾语是“何谓”,何谓,所说的是指什么?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四、句式(3)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君患何焉”(4)其是之谓乎?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代词,“之”复指宾语“是”“其谓是乎”2.多行不义必自毙。毙,倒下,摔跟斗,自己摔跟斗,不是死的意思。1.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都,指都邑;城,指城墙,这是两个词。五、重要实词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不久,这是一个表时间过去的词。既而,常一起连用。鄙,边邑,这是它的本意。今天我们常说“鄙人”、“鄙意”、“鄙见”,这个鄙是一个谦词,它的词义是从本义边邑引申而来的。在古代,边邑的人比都城的人地位、见识都要差一些,所以发展出这样的引申义。贰,两属,这里指既臣属于郑庄公,又臣属于共叔段。两属与专属是相对的。凡专属于某,后又再属于某,就叫贰。4、无生民心心,是想法、念头。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甲,铠甲;兵,武器;卒乘,指战士;步兵叫卒,车兵叫乘当时,敲着钟鼓去进攻叫伐,而不用钟鼓,部队轻装前进,不让对方知道,叫袭。侵、袭、伐、攻,都是有区别的。6、尔有母遗,繄我独无繄(yī),句首语气词,表示仅有、唯有的意思。7、敢问何谓也?“敢”,是一个谦词,意思是说,以我这么低的地位,不该这么大胆、冒昧地发问。8、其谁曰不然。其,语气词,这里表示反问,意思是肯定。(1)国?A国不堪,君将若之何?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遗?A小人有母,皆尝
本文标题:古代汉语郑伯克段于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4132 .html